戲曲的對外交流(1 / 3)

戲曲的對外交流

地方戲曲藝術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家!是一個戲劇的國家!”看了中國的京劇和地方戲後,不少外國朋友發出這樣的感歎。但由於舊時代的統治階級對地方戲都是采取歧視的態度,認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玩藝,地方戲在大中城市很難駐足,更難走向國際舞台。

新中國建立以後,地方戲曲和京劇一樣,受到中國共產黨的重視。各個地方劇種經過搶救遺產、挖掘劇目、培養演員、建立劇團、建全體製、創作排練新劇目等項工作,使地方戲煥發出迷人光彩。很多地方劇種不但產生了全國影響,而且逐步被介紹到世界各國,使外國朋友對中國戲曲有了一個更為全麵,更為深刻的了解。無論是大劇種,還是小劇種,無論是古老劇種還是新生劇種,南方劇種亦或北方劇種,紛紛走向世界。越劇、川劇、粵劇、潮劇、評劇、瓊劇、梨園戲、薌劇、漢劇、閩劇、秦腔、吉劇和高雅的昆曲等,在很短的時間內,訪問了許多國家和港澳地區,產生了廣泛的世界影響。

一、率先走向世界的越劇

越劇是個較為年青的劇種,由於曲調優美抒情,表演細膩,服裝華美新穎,舞蹈性很強,深受群眾喜愛,迅速發展為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因此,在地方戲中,越劇是率先走向世界的劇種之一。

一九五五年中國越劇團由許廣平領隊訪問蘇聯和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演出了《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台》、《拾玉鐲》、《秋江》、《打金枝》等戲。蘇聯人民對中國戲劇並不陌生,但對於中國的地方戲曲藝術——越劇,他們卻是第一次接觸。看了演出後,他們稱《梁山伯與祝英台》和《西廂記》是“現實主義的巨作”,“美妙的抒情的詩篇”。俄羅斯聯邦共和國人民演員斯維什尼科夫在《蘇維埃文化報》上發表文章,認為《西廂記》演出有兩個特點:“第一是故事情調的驚人的抒情的溫暖、柔和、真摯。第二是形象的心理表演的深刻,特別是鶯鶯的形象”。他們稱《梁山伯與祝英台》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利葉”,很多人在看到“樓台會”一場時眼圈紅了。《蘇維埃文化報》發表了沙克瓦的文章,他說《梁山伯與祝英台》是“經過許多世紀的琢磨,故事現在保存著不謝的美妙和完整如畫的形式,故事充滿著反對封建社會偏見的激烈抗議的精神”。對於越劇這一藝術形式,蘇聯藝術界人士認為,越劇比歐洲的歌劇是更加綜合的藝術,它把話劇、啞劇、歌劇都綜合在一起。“舞台上演得這樣調和,甚至當樂隊停奏的時候,音樂繼續在演員們的合拍的優美的動作中響著”。“越劇比京劇更能深刻地表達內心感情,它很成功地使內心感情和外在表演相結合”。《西廂記·驚豔》一場在蘇聯還被拍成電影。

越劇團在德意誌民主共和國16天,演出15場,民主德國觀眾認為越劇團的演出不但看得懂、能理解,而且被劇情感動了。藝術評論家漢思約根·謝弗在一篇論文中指出:“越劇的表情是豐富的,幽雅的,恰如其分的姿勢,舞蹈式的輕快動作,使場場都臻於完美。越劇把每種感情都惟妙惟肖地,明白地象征化了,它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於我們歐洲歌劇裏的‘激情’在相形之下顯得黯淡”。越劇“處處保持著細膩的情調。處處是精通熟練的,是和諧的,是永遠值得讚美的”。藝術史專家卡爾雪奈伏爾夫博士說:“越劇的表演方法是具有無容置辯的優美和生動表情的,它的動作風格和現實主義的演技相結合。美觀的含意深長的帶有綢袍長袖的手部表情以及穿著半統靴時的嫻靜步伐,同逼真的演技十分出色地相互配合著”。作家顏斯·拉赫描寫他觀越劇的印象是“歌唱簡直是全部感情的通盤流露。它的旋律之箭,一直射到最後一排。……它能在無法分割的一瞬間內使人們的心坎感受到無比的歡欣和無限的悲痛。這是何等的藝術傑作!我坐在我的座位上,頓時忘卻了周圍的一切,我笑了又哭。我欣賞了完美的藝術,它是那樣的簡潔而真實”。藝術評論家恩斯特·克魯夫特博士對越劇的布景和服裝尤為喜歡。他說越劇的舞美、服裝的式樣色彩是“多樣性的有引人入勝的力量”,是“現代化的,加以革新了的”。西柏林的《世界報》載文說:“越劇的伴奏音樂是完全能使人領會的。它的旋律是簡潔的,而且富於感染力。它的音樂是一種無半音的五音階音樂,但在節奏上是富於吸引力的。觀眾隨即就會默默地跟著唱”。

越劇團訪問亞洲的曆史更早些。一九五三年上海越劇院赴朝鮮訪問演出。當時朝鮮正處於戰爭時期,上海越劇團在戰爭硝煙還沒有消失的廢墟上為朝鮮人民作了精彩的表演,給朝鮮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九六一年上海越劇院再次訪問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演出了《紅樓夢》、《西廂記》和移植劇目——朝鮮古典歌劇《春香傳》。藝術界的朋友們對中國戲曲改革取得的成就給予了極高評價。朝鮮人民演員趙相鮮撰文,稱這是一次“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公演”,充分顯示了上海越劇院在中國共產黨文藝方針指導下得到了飛躍發展。他認為越劇的演出“繼承和發展了中國人民的古典戲劇的優秀傳統,並在提高劇目的思想性和藝術技巧方麵取得了巨大成果”。觀眾讚揚演出具有“中國人民固有的民族風格,飽滿的情緒和抒情的旋律”,體現了劇目的“思想內容,同時充分顯示了越劇的高度藝術性”。朝鮮人民很喜歡越劇音樂。稱讚它使“優雅的民族管弦樂的伴奏和濃鬱的民族氣氛的演唱技巧結合在一起,把人物內心世界表現得十分深刻”。對於移植劇目《春香傳》的演出,他們感到“無限地高興”,讚揚移植和演出都是成功的。

一九五九年上海越劇院二團赴越南民主共和國進行訪問演出,他們除帶去了《斷橋》、《打金枝》等傳統劇目,還演出了新創作的古典故事劇《追魚》、《紅樓夢》和現代戲《風雪擺渡》、《黨員登記表》等劇目。

一九八六年上海越劇院參加巴黎秋季藝術節,並訪問了裏昂、南錫等城市,共演出16場,觀眾達18360人。經過“文化大革命”十年,地方戲曲藝術受到的摧殘比京劇更甚。但經過短短的幾年時間,已培養起一批年輕的演員。此次上海越劇院參加巴黎秋季藝術節,其中不少劇目是由青年演員擔任主演,他們雖然是名不見經傳的晚生後輩,同樣受到觀眾好評,演出充滿蓬勃向上的朝氣,令外國朋友喜愛讚歎。由青年演員陳穎和華怡青主演的《紅樓夢》給觀眾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漢學家巴貝諾克金評論說:“雖然欣賞中國戲曲有語言的障礙,但隻要是高水平的演出就能領會,就越有國際性”。法國“文化活動機構研究會”主席、法國“全國藝術傳播局”理事長、法國文化界權威人士俊羅·比奧說:“法國的輿論界是很苛刻的,你們的演出得到熱烈、公正的評價,並使法國觀眾對中國藝術的觀念有了根本的變化。我們要在今後組織大規模的群眾性的文藝活動中介紹中國的文化藝術”。

二、較早地被介紹到世界的古老劇種——川劇

川劇是流行於四川及西南地區的一個古老的劇種,也是較早走向世界的劇種之一。

一九五九年由全國著名川劇演員陳書舫、楊淑英、袁玉、許倩雲、周裕祥、胡漱芳等組成“中國川劇團”赴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德意誌民主共和國、保加利亞訪問,演出了本戲《芙奴傳》、《譚記兒》、《焚香記》和《拷紅》、《櫃中緣》、《水漫金山》、《秋江》、《攔馬》、《穆桂英》、《花榮射》等折子戲,第一次把有200多年曆史的川劇藝術介紹到歐洲。波蘭評論界說:“中國戲劇是現今世界上最有趣的,最有價值的藝術現象之一”。他們認為有“四好”,即劇情好,有“現實意義,富於生活氣息”;表演好,“詩情畫意,細膩精巧而優美”;音樂好,“和諧、愉快,與劇情緊緊結合”;服裝好,“神話般的奇妙”。此次川劇團在國外演出本戲也獲得了成功,《芙奴傳》演出結束,一位教授跑上台,他說:第一次看到中國的成本大戲,真正領略到中國古典藝術的價值。《焚香記》演出後,觀眾說:看了中國的大悲劇,希臘悲劇不能專美於前了。

捷克斯洛伐克的觀眾、戲劇家說川劇演員是舞蹈家、武術家和歌唱家,他們把京劇與川劇進行比較,認為“川劇是民間戲劇,有許多幽默的地方。川劇中的主要人物是許多非常聰明的人民。這些人物的形象表現得就像人們想象中的那樣自然。”

川劇團參加了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慶祝建國十周年而舉辦的“柏林節”。中國川劇團應邀在隆重的閉幕式演出,這是非常高的禮遇。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皮士納博士說:“川劇演出是我們‘柏林節’中的一顆珍珠”。西德的《斯圖加特報》說川劇是“如同奇跡一樣的花朵”,是“與西柏林文藝周競爭的東柏林文藝節中的主要節目”。德意誌民主共和國作曲家協會主席葛斯特教授說:“《焚香記》再演十次,我都要看”。

在保加利亞演了7場大戲,5場折子戲,觀眾對大戲的反映很強烈,觀眾的情緒完全為劇情所左右。《譚記兒》和《芙奴傳》演出後,保加利亞人民歌劇院總導演、功勳演員卡也基也夫教授對他的學生說:“川劇的表演多麼細微、優美而感人,你們必須學習它,掌握它”。

川劇團訪問了4個東歐國家,在各國首都和另外36個城市演出了69場。他們較為全麵地向外國朋友介紹了中國的川劇藝術。一九八五年四川川劇院再度赴歐洲演出,訪問了荷蘭、瑞士、意大利、聯邦德國,並參加了在西柏林舉行的第三屆“地平線國際藝術節”。他們共演出22場,其中15場是演出全本《白蛇傳》,餘者演出《擋馬》、《放裴》、《秋江》、《金山寺》等折子戲。川劇精彩的演出,引起各國輿論界的重視。瑞士《新蘇黎世報》文藝版用了很大篇幅介紹中國的川劇藝術及地方戲曲藝術:“川劇是中國傳統地方戲劇的一種形式……它在中國各省之間廣為流傳,僅四川省內就有130多個專門從事該劇工作的劇團。應該強調,川劇具有濃鬱的地方氣息,它比高貴的京劇曆史更為悠久,而且也更多地來源於民間。中國的戲劇,在文化領域有著極高的地位,在漫長曆史長河中,幾乎在這個幅員遼闊的‘中心帝國’的所有地區都發展著各自的傳統戲劇。較之京劇,川劇顯得更加活潑,更富有生命力!”《南德意誌報》刊登聯邦德國慕尼黑通訊,認為川劇特點在樂隊,“除了二胡和鎖呐外,還有獨特的中國打擊樂器。幫腔作為一種解釋,烘托劇中主人公,或者承擔一個聲部,而這時演員就做出很多動作”。意大利《信使報》、西柏林《晨報》和《鏡報》等對川劇變臉和踢“第三隻眼睛”等特技作了介紹,讚揚演員的表演“像拉百葉窗一樣把不同的臉譜在臉上拉上拉下,刹時間可以更換表情……並且用腳在額頭上踢上‘第三隻眼睛’”,“令人目瞪口呆”。認為川劇演員的“腿上功夫使歐洲人望而生畏”,“使眾多的歐洲人傾倒”,“深感中國的奇特藝術是當今世界戲劇上的傑作”。有些報刊從美學的角度評價、解釋川劇的表演。瑞士《每日導報》的文章提出,“如果誰想把川劇,哪怕稍按西方口味和戲劇理解來看看,就會永遠感到不理解”。作者認為正是“許多和我們的標準不相同的東西形成使我們在美學上經常讚歎,同時又經常迷惑不解的詩歌性的整體。……音樂以它節奏的基本結構,獨特的前台和後台的演唱變換,專有的為戲劇性格化服務的樂器色彩最終將整個劇目聯結在一起。……高腔和柔聲毫無矛盾的組合唱段有時對我們的耳朵似乎單調,但仔細聽來,卻表現了一種戲劇上的明智,從根本上說來是令人吃驚的色彩豐富的經濟性”。西柏林《人民報》發表文章,認為《擋馬》是“一出手勢很多,反自然主義表演方法的很好的例子”。

四川川劇院參加“地平線”藝術節演出,被認為是“第三屆世界文化節”的成功,川劇《白蛇傳》演出後,“‘地平線’藝術節第一場壯觀的戲劇晚會以經久不息的掌聲和喝彩聲結束”。意大利《郵報》評論川劇演出“奠定了中國戲劇在‘地平線’世界藝術節的大好形勢,給予了相當沉悶的演出進程一個很大的震動”。米爾科·馮·施貝希特撰文說:“人們從來沒有在德國舞台上看到過如此精湛,如此完美和這樣一種美學形式的戲劇”。

三、被東南亞觀眾稱作“南國紅豆”的粵劇

粵劇是頗具影響的一個大劇種,主要流行於廣東省境內,在東南亞諸國影響也很大。粵劇的音樂和唱腔優美、抒情、動聽,表演細膩,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馬師曾、紅線女是深受海內外觀眾喜愛的演員。

粵劇團曾多次出國訪問,被介紹到亞洲、美洲。

一九六一年廣東粵劇院訪問越南民主共和國,紅線女、馬師曾主演了《關漢卿》、《搜書院》。他們的足跡不但留在河內、宜安、共街、諒山等城市,而且留在了礦區,他們不僅在條件優越的劇場裏演出,而且在露天廣場演出,為的是滿足眾多越南觀眾的要求。三月九日粵劇團在海防演出,一萬多觀眾冒雨觀看,直到演出結束。山區少數民族和海島漁民帶著行李露宿一夜,為的是買票觀看中國粵劇院的表演。粵劇院還演出了現代戲《劉胡蘭》和小戲《選女婿》,展示了經過戲曲改革後粵劇的新麵貌。越南戲劇協會主席世倡在《人民報》發表文章說,看了中國粵劇院的演出,“使人感覺,改革後的中國廣東粵劇的豐富表現力和生命力,而‘古為今用’的觀點,也在演出中得到有力的體現。”

廣東粵劇團於一九五四年、一九八○年、一九八四年三次訪問新加坡,紅線女主演的《搜書院》、《寶蓮燈》、《繡襦記》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對紅線女的表演尤為喜歡。紅線女一出場便掌聲雷動,經久不息。東南亞觀眾非常喜歡粵劇,稱它是“南國紅豆”。

一九八二年粵劇團訪問了美國和加拿大,演出了《搜書院》、《焚香記》、《寶蓮燈》全劇和折子戲《昭君出塞》、《山伯臨終》、《李慧娘》、《刁蠻公主》、《苦鳳鶯憐之廟遇》、《西河會妻》等折子戲。共演出39場,觀眾近10萬人次。熟悉粵劇的旅美僑胞和美籍華人看了演出,稱之為“南國紅豆春來發新枝”。他們欣喜地發現紅線女“風韻今猶在”,感到無限的歡欣快慰。對於第一次欣賞粵劇的美國觀眾說來,他們得到了與兩年前來訪的京劇所不同的藝術享受,美國戲劇評論家約翰·洛克威爾在文章中說粵劇有著“更詳盡、幻想神奇的劇目,有更多被公認的詼諧動作。”他認為中國戲劇的特點,如燦爛象征式的戲服、化妝和動作,響亮的伴奏樂,鼻音唱功,武技,天上人間的對壘等,都被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且“演出全套戲的決定,可以使觀眾追隨劇情發展的邏輯”。粵劇團不僅向美國人民介紹了中國地方戲藝術,增進了中美文化交流,而且介紹了經過“文化大革命”後中國文化藝術的恢複和發展。

經風沐雨的紅豆在春暉中又舒枝展葉,更加光豔耀眼了。

四、粗獷古樸的地方劇種——秦腔走向世界

秦腔是流行於我國西北高原的一個梆子劇種,它有悠久的曆史,藝術上帶有粗獷、質樸、豪放等特色。新中國建立以來,向國外朋友介紹得比較多的是南方劇種,秦腔這類梆子劇種的戲介紹的比較少。一九八一年十一月西安市秦腔訪日友好演出團赴日本,色彩獨具的秦腔走出了國門。

演出團在日本演出了《櫃中緣》、《遊西湖》、《會陣》、《招親》等戲,並參加了日本文化節。京都市是世界文化自由城,市民們對中國曆史上的名城——古都長安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對來自古長安的藝術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觀眾情緒非常熱烈,演出獲得了成功。《救裴生》演出後,日中友協本部副會長、京都分會會長依田義賢激動地握住演出團團長的手說:“演的好極了!這位演員一定是你們最好的演員”。京都西安友好委員會委員長梅原猛說:“秦劇的鬼,是最美的鬼!”大學講師黎波認為演出帶來了唐代文化、文明,演出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遊西湖》的噴火表演博得了觀眾熱烈的掌聲。《京都新聞》發表文章,稱讚“熱烈的演出使人入迷”,“每個人都應看一眼中國優秀的傳統戲”。

五、古老高雅的昆曲以它特有的藝術魅力征服了外國朋友

昆曲素有“水磨腔”之稱,它的唱腔委婉旖旎,以唱工戲見長;它的表演細膩傳神,歌舞並重;它的劇本注重辭彩,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因此昆曲被視為陽春白雪。像昆曲這樣曲高和寡的劇種,能否登上國際舞台?外國朋友能否接受、欣賞中國戲曲中的精品——昆曲藝術?事實是:昆曲以它特有的藝術魅力登上了國際舞台,並征服了外國觀眾。

一九八二年蘇州市戲曲團應威尼斯市長裏戈的邀請,訪問意大利,先後在威尼斯、梅斯特雷、佛羅倫薩、那不勒斯、羅馬等地演出了昆曲、京劇。江蘇昆曲劇院著名演員張繼青以她細膩的表演贏得了觀眾,並被譽為“真正的中國傳統藝術”。

一九八五年江蘇昆曲劇團又參加了在西柏林舉行的第三屆“地平線”藝術節和意大利舉行的世界藝術節,演出了《牡丹亭》、《朱買臣休妻》、《琴挑》、《遊街》等劇目。在西柏林舉行的第三屆“地平線”藝術節上,群眾最初情緒不穩定,反映也不十分強烈。在意大利世界藝術節上,演出《牡丹亭》第一場時,也走了一些觀眾,但留下的觀眾反映很好,特別是藝術界的朋友們反映強烈。“地平線”藝術節的負責人史蒂芬說:“昆曲耐看,耐聽,耐人尋味。張繼青的表演有一股強烈的吸引人的力量,她把歌舞,手、眼、身、法、步高度結合在一起的表演,是西方觀眾從未見過的中國藝術精品”。《琴挑》的唱腔,《遊街》中武大郎的矮子步也引起了強烈的反映。張繼青演出《牡丹亭》,第一折《遊園驚夢》演出結束,大幕未合,掌聲已起,演員破例於幕間謝幕。全劇終了,掌聲不絕,謝幕達10分鍾,張繼青不得不走下台來,向觀眾握手致謝。“地平線”藝術節秘書長希格榮高興地說:“全柏林都在為你們祝賀。實踐證明了昆曲是能夠為西歐觀眾所接受。我推薦你們來西柏林是做對了,海貝爾劇院十多年沒有出現這樣的盛況了”。這次演出給柏林觀眾留下很深的印象。自由柏林大學決定增設昆曲課,擁有5萬讀者的《鏡報》總編輯決定要出昆曲演出專刊。意大利國家電視台和羅馬第一電視台在全天最寶貴的時間裏播放昆曲節目,對一個戲劇團體的演出作如此安排,這在羅馬是罕見的事。意大利電視台評論說:“在近百年前的東方和西方,幾乎同時升起兩顆藝術明星,西方的歌劇和東方的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