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

西西裏真是一座寶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了海上要塞。它是地中海的咽喉,溝通歐、亞、非三洲,因此,也就成為古羅馬和古希臘的必爭之地。

二千多年前的敘拉古,是古希臘的殖民地,它的北麵是古羅馬城邦,離希臘本土卻很遠。在宜人的地中海海風的滋潤下,它美麗、富饒。許多冒險家、航海家、商人都願意到這裏,看一看寶島的綺麗風光;做些買進賣出的交易,各得其所。敘拉古的港口每天都很擁擠,雲集著四麵八方的船隻,五花八門的貨物堆滿了碼頭。穿著各式服裝、說著不同語言的人們湊在一起,比比劃劃,大聲交談。他們各顯神通,開辟了一個個市場,進行貿易交流。

經濟上空前繁榮的敘拉古,在觀念上也不斷翻新。貿易的往來和文化的交流,使古希臘成了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

古希臘人知道哲學、幾何學,他們計算出地球赤道的周長,知道地球自轉一周要24小時,甚至堅信萬物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在空間裏運動著的極微小的粒子,等等。

阿基米德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充滿知識和思考的時代。

父親菲迪阿斯,是個天文學家兼數學家。一輩子研究地球、太陽、月亮的關係,他用極為簡陋的儀器計算太陽和月球的距離,十分嚴謹、認真。

阿基米德的誕生,給這位天文學家帶來無比的喜悅。他按照習俗,在嬰兒身上抹上油,抱在手上沿著屋子跑了三圈,並將一支橄欖插在門楣,向全城宣告:菲迪阿斯有了兒子!

菲迪阿斯發誓,一定要把兒了培養成真正的希臘人。希臘人以聰明、智慧自豪。他要讓阿基米德擁有人類最寶貴的財富——知識。

小時候的阿基米德愛聽故事,奴隸們用最生動的語言,講述伊索寓言,講解荷馬史詩。知識性和趣味性交織在一起,極大地增強了他的想象力。

他喜歡聽別人講,也喜歡聽別人爭,爭論的問題大都聽不懂,不過看到大人們像小孩子那樣爭個不休,是饒有趣味的。

敘拉古的人幾乎人人愛爭,爭論問題,當然最主要的是“人類的少年時期”麵臨的問題太多了。開始是要急需解決問題,後來就把爭論當做樂趣來享受。大人爭論的時候,也讓小孩子聽,因為他們認為,不會思考就不會有問題爭,而小孩子首先要學會思考。他們已經意識到腦袋瓜越用越靈。

小阿基米德常常站在大人堆裏聽他們希奇古怪的話,他把這種活動當做遊戲。菲迪阿斯也常常把兒子帶到工作室去,把他抱在凳子上,讓他通過儀器觀察浩森的星海。深邃的夜空,高深莫測的天穹,給阿基米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了上學的年齡,菲迪阿斯把兒子送到一位很有學問的老師那裏。老師把孩子們集合在一起,在鋪平的沙子上,用樹枝寫寫畫畫,教他們認非常難認的希臘字母,或者作算術。有時老師發給他們每人一把刻刀,在塗有蠟的木板上學刻字,刻得七歪八斜之後,又在火上熔化,接下去又刻。要不就用蘆葦筆,蘸上樹脂和油煙做的墨水,在一些植物的葉子上寫字。

晴天,阿基米德就和小朋友一起,在空地上練習;下雨就沿著牆根坐一圈。

希臘字母和數字都混在一起,分辨十分困難,孩子們學得相當吃力。阿基米德學得很賣勁,不久就掌握了字母和運算。

隨著知識的加深,阿基米德長成了一個少年。他依然像小時候那樣,喜歡到港口逛逛,聽聽別人爭論。這對他就能聽得懂一些問題,而且自己對問題也有了看法。當雙方爭得相持不下時,他也會參加進去,支待一方的觀點,另一方失去平衡也就讚同對方了。有時阿基術德的觀點和雙方都不一樣,他也敢大膽講出來,因為他的看法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提出的,所以常常使別人折服。

他喜歡觀察事物,重視一切現象,每天都有許多疑點在腦子裏轉悠。有時會迸發出一兩個新思想,他就迅速記下來,進行分析、演算、驗證。

大船為什麼會浮起來?船帆為什麼要做成弧形?船頭為什麼是尖尖的?

有許多問題在敘拉古找不出答案,阿基米德感到焦灼。他經常聽到遠航的人說到亞曆山大,說那兒有第一流的科學家、學者。

到亞曆山大去!

阿基米德朝思暮想,夜不能寐。亞曆山大怎麼具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呢?

原來,位於尼羅河河口的亞曆山大,是埃及最大的海港,因亞曆山大帝興建而得名。它是地中海東部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古埃及托勒密王國的首都。托勒密在這裏興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藏書量達70萬卷以上。他還創辦博物院,為從事科學研究的學者準備了良好的實驗室;有關科研的一切費用由國家支付。這樣,許多不同國度的科學家都來到這裏,專心致誌地從事他們的研究。

阿基米德一天也不能等待,他要遠航,要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鑰匙。

每天他都到碼頭上去,打聽風向、風力,找海員聊天,央求船長帶他出航。求知的欲望使他鍥而不舍。終於依靠與國王亥厄洛的親戚關係,11歲的阿基米德登上了一條開往亞曆山大的船。

白帆升上了船桅,水手們解開了纜繩。阿基米德的心在“砰砰”地跳動,敘拉古向後退去,阿基米德向著知識的海洋前行。

坐落在托勒密王宮花園裏的亞曆山大博物院,風景如畫,花木繁茂,在姹紫嫣紅的花壇和噴珠吐玉的噴水池之間,點綴著造型典雅的研究院、圖書館等建築。這裏,在寧靜的林蔭道,或者碧波漣漣的湖畔,時時可以看到三三兩兩的學者,他們或獨自沉思,或熱烈交談,到處彌漫著濃鬱的學術氣氛。

這座當時世界著名的學術中心,薈萃了來自各地的著名學者。被稱為“幾何學之父”的偉大數學家歐幾裏得,曾經在這裏開辦自己的學校,講述他的著作《幾何學原理》,培養了一批通曉幾何學的數學家。人們由衷地欽佩歐幾裏得的才華,說他像魔術師一樣,能夠把蒼天和大地任意變成複雜的圖案,令人不可思議。

阿基米德來到亞曆山大,很幸運地成了歐幾裏得的弟子埃拉托色尼和卡諾恩的學生,向他們學習數學、天文學和力學。歐幾裏得大約是在公元前275年逝世的,他的學生和學生的學生一代代繼續他的事業,並不斷完善和發展。

很快,阿基米德在幾何學的海洋中遨遊自如了。他整天都在畫各種各樣的幾何圖形,研究它們之間的聯係、區別,找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有時睡覺醒來,就用手指頭在肚皮上畫,他入迷了。

學習很緊張,每天都要看很多書,做深奧的演算。阿基米德和埃拉托色尼疲倦時,偶爾也去玩一玩。有時他們到大劇院去,聽聽音樂,欣賞一出喜劇;有時到健身房,活動一下四肢。天氣晴朗,風和日麗,他們則興致勃勃地去瀏覽尼羅河風光。乘著木船順流而下,溫柔的風吹開了他們的衣襟,清新的空氣驅散了他們的疲勞,兩岸茂密的樹木、肥沃的農田盡收眼底。

這樣的旅行對阿基米德來說不很多,但在這為數不多的遊玩中,他十分留心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從而生發出許多聯想。

埃及人一直用尼羅河水灌溉農田,但是河床低,農田地勢高,農夫隻能用水桶拎水澆地,又吃力又費功夫。

阿基米德想,有什麼好辦法代替這種笨體力活呢?想呀想,畫出了一張水車的草圖。

“請您按照這個樣子做吧。”他對木匠說。

木匠左看右看,看不懂,自言自語地說:“這算什麼玩藝呢?”

阿基米德隻好比比劃劃,耐心地講給他聽:“呶,這是圓筒,這是螺杆,唔,就是這樣……”

木匠隻好接下了活。幾天後,他居然做出來了,阿基米德眯著眼睛看了看,又搖搖手柄,說:“嗯,還行。”

於是,阿基米德就扛起這個怪玩藝兒,一直走到莊稼地裏。

他把螺杆的一頭放到河水裏,安了手柄的那頭放在河岸上。輕輕朝一個方向搖動手柄,哈,隻見河水“咕嚕嚕”地從“怪物”的頂端冒出來,連續不斷地搖,水就連續不斷地流到田地裏。

一個顯然不可能的奇跡發生了:水往高處流!

農夫們放下水桶,爭著來看阿基米德的新發明,既省力又省時間,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