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

1936年,在一個溫馨的春夜,一顆光采奪目的智慧之星,降臨到美國密執安大學的校園裏——他就是丁肇中。丁肇中成名後,曾經動情地談到自己非同尋常的身世,他說:“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出生在一個主要由教授和革命誌士組成的家庭裏,我的父母都希望我出生在中國,但在他們訪問美國時,我提早出世,由於這個意外,我成為美國公民,這個突來的小插曲,卻也影響了我的一生。”

丁肇中的父親丁觀海和他的母親王雋英在上海光華大學讀書時相識。他們先後到達密執安大學攻碩士學位。丁觀海和王雋英誌同道合,互敬互愛,終成伴侶。婚後不久,王雋英便懷孕了。經過刻苦攻讀,兩位勤奮的年輕人雙雙獲得了學位,但卻無意久留海外,他們日夜思念祖國和親人,決心回國,以科學救國。1936年初,丁觀海先期回國,到河南焦作化工學院任教。當時王雋英即將分娩,難以承受海上顛簸,獨自留在了美國。直到這年春天,她懷抱著出生剛3個月的丁肇中曆盡艱辛也回到了祖國。

丁觀海教授一家人回國後不久,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爆發了。孩提時代的丁肇中,伴隨著兵慌馬亂的歲月,跟隨父母開始了在全中國範圍的逃難生活。丁肇中的外祖父王以成,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中壯烈犧牲。母親王雋英成年後牢記父親的遺誌,決心獻身於報效國家和民族的事業。當時眼看大片國土淪喪,便毅然同丈夫一起攜幼子到後方的重慶參加抗戰工作。抵達重慶後,丁觀海教授在重慶大學和複旦大學任教,王雋英在西南教育學院擔任了女生指導。由於父母忙於工作,丁肇中由外祖母撫養長大。在丁肇中的記憶中,外祖母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她性格剛毅,勇敢,無畏,愛憎分明,給少年丁肇中樹立了做人的榜樣,對他以後的成長產生了重大影響。年複一年的戰爭,艱難歲月的磨煉,使丁肇中從小就飽嚐了生活的艱辛。由於父母和外祖母的愛撫,使他一次又一次從疾病和死神的威脅下掙脫出來。在戰爭、饑餓、疾病和困苦的境遇中,他漸漸地長大了,進入重慶磁器口小學讀書。

丁肇中9歲那年,日本侵華戰爭結束,他跟隨父母來到南京,進入一所小學讀書。和同年齡的孩子相比,他非常刻苦用功。小小年紀便常說:“看電影是金錢和時間上的浪費,尤其是時間,那是最浪費不起的!”後來,他跟隨父母到了台灣。進入中學以後,他如饑似渴地用功讀書,經常與同學去附近的師範大學圖書館看書。他讀書非常專心,遇到疑難問題,決不中途退縮,不是查閱參考書籍,就是向老師和同學請教,直到弄清為止。平時幾乎沒有什麼消遣。就這樣,他逐漸在數學和物理方麵展現出才華和實力,為後來成為一位卓越的物理學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56年9月,剛在台灣讀了一年大學的丁肇中隻身踏上了赴美求學的征程。抵達美國後,他寄住在布朗教授家中。作為密執安大學工學院的學生,第一年他是在語言不通、生活環境不同、學習困難的情況下度過的。後來,他發現自己不太喜歡機械製圖,卻對數學和物理發生了濃厚興趣,於是便轉到理學院讀書。1957年暑假時,他讀了一本名叫《原子光譜》的書,第一次接觸到光子的概念,以及光子在原子物理上的作用。

大學即將畢業時,丁觀海教授寄來一本《量子電動力學》,作為聖誕禮物送給他。量子電動力學(QED),是研究微觀粒子運動的科學。這門科學的出現,標誌著人類對自然界各種客觀規律的認識,已經深入到微觀世界,大大促進了原子物理、固體物理和核物理等學科的發展。丁肇中對父親送的禮物愛不釋手,他反複研讀這本書,並論證了書裏的許多方程。從此,量子電動力學理論成了丁肇中最喜歡鑽研的科學。父親送給他的這一不同尋常的聖誕禮物,在這位未來實驗物理巨匠的心中播下了不滅的火種。這時他雖然還是一個不為人知的大學生,然而在心中卻萌發了一個念頭: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物理學。他清楚地知道自己選擇的是一條充滿艱難險阻的道路,但他堅信隻要埋頭苦幹,潛心鑽研,普通人也能作出輝煌的業績。

1959年夏天,丁肇中讀完大學,同時獲得了數學和物理學兩個學位。大學畢業後,他獲得了美國奧克瑞奇中心從事粒子物理研究的獎學金。正當準備赴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工作時,他結識了在密執安大學建築係讀書的凱·路易絲·庫妮。於是,他放棄了去普林斯頓的計劃,決定繼續留在密執安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60年11月23日,丁肇中同凱·路易絲·庫妮結為伉儷。而後,他進入密執安大學物理研究所,不久又來到舊金山附近的伯克利電子直線加速器中心,邁上了成為實驗物理巨匠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