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視藝術家
1.夏衍
夏衍(1900~)是中國著名的劇作家、電影作家、理論翻譯家、新聞工作者。本名沈乃熙,字端軒、端先。浙江杭縣人。1920年秋被“甲種工業學校”保送日本留學,1921年2月,考入日本九州明治專門學校電機專業。1925年底,取得工學士學位,1927年底,以翻譯為公開職業,1929年秋,與鄭伯奇、錢杏等發起和領導了上海藝術劇社,成為他和戲劇發生關係的開始。1933年3月起全力領導電影方麵的工作,並寫了大量電影劇本,如《狂流》、《春蠶》、《脂粉市場》、《上海二十四小時》等,成為中國進步電影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1935年創作了第一部多幕劇《賽金花》。同時還以都市小人物的命運為題材寫了兩獨幕劇:《都會的一角》和《中秋月》。1936年發表了曆史劇《秋瑾傳》(《自由魂》)。接著於1937年夏,寫了《上海屋簷下》。“七七”事變以後,直到1941年的3年多時間裏,寫了多幕劇《一年間》(1938)、《心防》(1940)、《愁城記》(1940)、和獨幕劇《贖罪》(1938)、《娼婦》(1939)、《冬夜》(1941)。其中除《冬夜》是寫的日本題材外,其餘都是以抗戰現實為題材的,而且都取材上海。1941年2月初,因“皖南事變”發生,被迫由桂林去香港。一年後又返回桂林,與洪深、田漢合著《再會吧,香港》,後改名為《風雨同舟》。1942年4月抵重慶做文藝界和上層人士的統戰工作。在此期間寫了多幕劇《水鄉吟》、《法西斯細菌》,改編了《複活》,與於伶、宋之的合寫了《戲劇春秋》。同年,和於伶等人成立中國藝術劇社。並應中國藝術劇社之約,寫了《芳草天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夏衍從1954年11月起直到1966任文化部副部長,分管電影與外事工作。這期間,他寫了劇本《考驗》(1956),並把《祝福》、《林家鋪子》、《革命家庭》等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同時,還寫了大量文藝理論文章和電影理論專著。
2.陽翰笙
陽翰笙(1902~1993)是中國著名的電影、戲劇作家、現代戲劇運動組織者。中國早期左翼文藝運動的領導者之一。原名歐陽本義,字繼修,曾用華漢等筆名。1920年進入成都省立第一中學學習。1933年寫出第一個電影劇本《鐵板紅淚錄》,1934~1935年先後創作了電影劇本《逃亡》、《生之哀歌》、《夜奔》、《生死同心》、《新娘子軍》、《草莽英雄》、《塞上風雲》(後還改編成4幕話劇,這是第一部反映民族團結抗日的影片)。1948年,他和沈浮合作,編寫了電影劇本《萬家燈火》,由沈浮導演,上映後,受到觀眾熱烈歡迎和輿論的高度評價。這一劇本標誌著陽翰笙的電影劇作達到了新的高峰。劇作思想深刻,人物鮮明,具有質樸的民族風格。陽翰笙接著又將張樂平的連環漫畫《三毛》改編為電影劇本《三毛流浪記》,它通過舊社會流浪兒童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1949年攝製完成。1960年,以知識分子參加土地改革為題材寫作了4幕話劇《三人行》,演出後獲文化部會演一等獎。1962年,寫出了反映塞北農民改造農村麵貌的電影劇本《北國江南》。
陽翰笙在近半個世紀的曆程中,寫了兩部社會科學著作,8部中篇小說,10餘部短篇小說,17部電影劇本,8部話劇劇本,近200首新舊體詩歌,兩部日記,數篇文藝論文,數十篇回憶錄。
3.洪深
洪深(1894~1955)是中國著名的話劇和電影導演、劇作家、戲劇理論批評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1894年12月31日生於江蘇武進(今屬常州市)。學名洪達,號伯駿,字潛齋,又稱淺哉,曾用筆名莊正平、樂水、肖振聲等。出身於官宦世家,自幼愛好文藝。從中國現代話劇和電影草創時期開始,洪深就進行了編劇、導演、表演等方麵的全麵的實踐和理論探索,是中國現代話劇的奠基人之一。一生創作、編譯了38部話劇劇本,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1925年在《東方雜誌》上發表曆史電影劇本《申屠氏》。是中國第一個比較完整的電影劇本。同年,被明星影片公司聘為編劇顧問,編導《馮大少爺》和《早生貴子》。1926年編導《四月裏底薔薇處處開》和《愛情與黃金》。1927年編導《衛女士的職業》(又名《女書記)》。1928年編導《同學之愛》,並把英國作家王爾德的舞台劇《少奶奶的扇子》改編搬上銀幕。這些早期作品,在藝術處理上,體現了一種新鮮的導演風格,長於內心狀態和細小動作的刻畫描寫,注重情節結構的人物個性,在中國早期有聲電影的試驗和發展中,洪深作出了重要貢獻。此後,經他導演的影片還有《鐵板紅淚錄》、《弱者,你的名子是女人》,此外,他還寫了大量關於電影、戲劇方麵的理論著作以及十幾部電影劇本。
4.鄭正秋
鄭正秋(1888~1935)是我國電影事業的拓荒者、先驅者,著名的早期電影、戲劇藝術家。費穆在《悼鄭正秋先生》一文中說:“鄭正秋先生手創明星,奠中國電影事業之基石。無斯人,中國或無新劇與電影;有之,亦恐遲10年。”此論或有偏頗,但足見鄭正秋在中國電影史上功居一等的地位。
1913年問世的我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就是由鄭正秋編劇並兼導演創作出來的。沒有他,我國故事片的誕生或許要遲好長一段時間。20年代初期,他重返影壇之後,從兩個方麵為明星電影公司創基立業:一是從製片指導思想方麵,二是從創作實踐方麵。
鄭正秋的創作實踐基本上體現了他的藝術主張,但也走過彎路,迷失過方向。他的電影創作可分為前期(1922—1927)、中期(1927—1931)、後期(1931—1935)等三個階段。前期他與張石川合作編導或自編自導,連續創作了《孤兒救祖記》、《玉梨魂》等10餘部以家庭和婚姻問題為主題的影片,扭轉了張石川的“處處唯興趣是尚”的製片方針,使明星公司擺脫了經濟危機,贏得了社會聲譽,奠定了其在電影界的地位。尤其是《孤兒救祖記》這部社會正劇長故事片攝製完成,成為明星公司的奠基之作,也為我國以後攝製長故事片奠定了基礎。
從1927年下半年起到1929年末,鄭正秋共編導了影片15部,其中大部分是俠男義女式的武俠片、偵探片。如《火燒紅蓮寺》(第一集)、《大俠複仇記》、《黑衣女俠》等。
1932年是中國影壇發生重要變化的一年。明星公司陷入財政困境。為了擺脫困境,明星公司“三巨頭”張石川、鄭正秋、周劍雲,接受洪深的建議,聘請左翼作家夏衍、錢杏村、鄭伯奇當編劇顧問。不久,共產黨的電影小組成立。在黨員作家的直接影響下,鄭正秋的思想也有較大的飛躍。體現在創作上,就是《姐妹花》的問世。影片一上映就引起轟動,在上海新光電影院連映60天。在《姐妹花》上映的第二年,為中國電影事業嘔心嚦血的鄭正秋與世長辭。終年48歲。
5.沈西苓
沈西苓(1904~1940)是中國電影導演。1932年編寫了以上海女工生活為題材的電影劇本《女性的呐喊》。1933年,自己導演《女性的呐喊》,在中國銀幕上表現了女工的生活。影片反映包身工的非人遭遇和覺醒,有鮮明的反帝反封建思想。同年,又完成了影片《上海二十四小時》。以新穎的藝術構思,簡潔的蒙太奇處理,真實地表現了30年代都市生活中尖銳的階級矛盾。1934年,與鄭正秋合作,參加影片《姐妹花》的拍攝。後參加拍攝《女兒經》,比較真實地描寫了當時社會中形形色色婦女的生活。1935年,編導反映抗日救亡主題的《鄉愁》和描寫黑暗社會勞動婦女悲慘生活的《船家女》。這兩部影片獨具藝術特色,畫麵剪輯、節奏、音響都處理得很好,具有一定感染力。1937年,在改組後的明星影片公司二廠編導了《十字街頭》。影片個性鮮明、剪裁簡練、集中,很有生活氣息,反映了他在藝術上的成熟,1938年,在武漢當選為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理事,被中國電影製片廠聘為編導委員。1939年編導的影片《中華兒女》,以4個故事短片交織組成中國人民群眾投入抗日救亡的動人畫幅。1940年12月17日病逝於重慶。
6.蔡楚生
蔡楚生(1906~1968)是中國著名電影編劇和導演。廣東潮陽人,1906年1月12日生於上海。1968年7月15日逝世。1929年,入明星影片公司,任鄭正秋的助理導演和副導演。1934年,編導影片《漁光曲》以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轟動影壇,創造了當時中國影片賣座的最高紀錄。影片在1935年2月舉行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榮譽獎”,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1935年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他先後導演了《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王老五》和《孤島天堂》等影片。1947年,與鄭君裏合作編導《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部影片,再次創造了國產影片賣座的最高紀錄,當時被譽為“中國電影發展途程上的一支指路標”。從30年代到60年代,蔡楚生的電影創作,緊扣時代的脈博,傾訴了人民的心聲。他吸取中國古典章回小說的結構特點,影片的故事內容豐富、情節曲折、結構完整、層次分明,引人入勝。同時,他善於運用對比、呼應的藝術手法,把貧與富、美與醜、善與惡等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物和生活場景組接成有鮮明對照意義的鏡頭,使其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而濃鬱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以及細膩的細節刻畫,又都使他的電影創作顯出獨特的風格。
7.吳宇森
吳宇森(1948~)原籍廣西,1948年生於廣州。他真正接觸電影,是從1969年進入國泰影片公司當場記開始的。1971年他進入邵氏影片公司,作張徹的固定副導演。1973年,轉入嘉禾影片公司並成為導演,並成功執導了動作片《過客》。
在1986年之前的十幾年中,吳宇森的作品基本上可分為武打片與喜劇片兩類。其中的武打片有《女子跆拳群英會》、《少林門》等;喜劇片則有《發錢寒》、《大煞星與小妹頭》、《錢作怪》、《滑稽時代》等。
1986年,他自編自導了那部奠定了自己地位的言誌之作《英雄本色》。這部被冠以“英雄片”的電影,自始至終都流溢著一種浪漫的英雄主義情懷,可說是六七十年代香港新派武俠片的回歸。
《英雄本色》在80年代後期引起一股拍“英雄片”的熱潮。在拍完《英雄本色Ⅱ》之後,吳宇森陸續拍攝了《喋血雙雄》、《喋血街頭》、《縱橫四海》、《辣手神探》等四部“英雄係列片”。這些影片和《英雄本色》在港台及海外所引起的熱烈反響,使吳宇森成為香港最著名的動作片導演之一,並由此走向世界。其中的《喋血雙雄》同樣是一部追尋失落情義的現代武俠片,作為《英雄本色》的變奏,是吳宇森“陽剛電影”的第二個高潮。
1993年,他應美國環球影片公司之邀,執導《終極標靶》並初步成功,從而開始了他電影創作生涯的一個新的階段,成為進軍好萊塢的首位華人導演。此後的《斷箭》(1995)、《變臉》(1996)更是取得了極大的商業成功。
吳宇森將東方情感與西方技術巧妙地融合於他的影片中,追求一種“暴力美學”的視覺效果的努力已然成功,其風格在動作片中幾乎形成為一種時尚。
8.阮玲玉
阮玲玉(1910~1935)是中國著名電影女演員。1910年4月26日出生於上海。1926年,經人介紹考入明星影片公司當演員,先後主演《掛名的夫妻》、《血淚碑》、《白雲塔》等影片。1928年轉入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主演過《劫後孤鴻》、《情欲寶鑒》等武俠片。1929年秋進聯華影業公司,在影片《故都春夢》中扮演主角,演技有較大提高,表演上的成功,奠定了她在影界的地位。之後,她又相繼主演了《野草閑花》、《城市之夜》、《三個摩登女性》、《小玩意》、《神女》、《人生》、《新女性》等影片。在《三個摩登女性》中,她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具有民主革命覺悟的女工周淑貞的形象。在《神女》中,阮玲玉用真實感人、細膩傳神的表演,把一位淪落煙花的善良女子的悲慘命運和她對兒子偉大而崇高的母愛,表現得淋漓盡致。《神女》是阮玲玉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無聲片時期表演藝術的高峰。阮玲玉從影10年,共拍攝了29部影片,創造了各式各樣的婦女形象。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她逐步形成了自己嫻熟純真、樸素含蓄、委婉清秀的藝術風格,成為無聲片時期擁有最多觀眾的一位表演藝術家。1935年“三八”節前夕,阮玲玉不甘忍受黑暗社會勢力的迫害,不幸婚姻的痛苦以及下流小報的誹謗,留下“人言可畏”的遺書,於1935年3月8日服毒自殺。
9.趙丹
趙丹(1915~1980)是中國著名電影演員。1915年6月27日生,1980年10月10日卒於北京。1932年,在無聲片《琵琶春怨》中扮演一個紈子弟,從此成為明星影片公司的基本演員,先後參加演出了《上海二十四小時》(1933)、《時代的兒女》(1933)、《到西北去》(1934)、《女兒經》(1934)、《青春線》(1934)、《鄉愁》(1934)、《落花時節》(1935)、《夜來香》(1935)、《小玲子》(1936)、《清明時節》(1936)等20多部影片,顯露藝術才華。隨後,在《十字街頭》(1936)和《馬路天使》(1937)中成功的表演,奠定了他表演藝術風格的基礎。1945年參加演出了《遙遠的愛》(1947)和《幸福狂想曲》(1947),並導演了一部揭露國民黨反動派利用抗戰勝利進行掠奪的影片《衣錦榮歸》。1948年以後,在昆侖影業公司先後參加演出了《關不住的春光》、《麗人行》、《烏鴉與麻雀》等影片。其中《烏鴉與麻雀》裏蕭老板的塑造,是趙丹表演藝術趨於成熟的明顯標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先後在《為了和平》(1956)、《李時珍》(1956)、《海魂》(1957)、《林則徐》(1959)、《聶耳》(1959)、《風流人物數今朝》(1960)、《烈火中永生》(1965)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並自編自導自演了影片《青山戀》。這些影片中的李時珍、聶耳、林則徐、許雲峰等形象的塑造,代表了中國50~60年代電影表演藝術的水平,使趙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粉碎“四人幫”後,他不顧身患重病,於1979年完成《銀幕形象創造》和《地獄之門》等著作。在近半個世紀的電影生涯中,趙丹的藝術實踐和理論探索為中國電影表演藝術積累了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