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著名戲劇舞蹈藝術家(1 / 3)

中外著名戲劇舞蹈藝術家

中國著名戲曲舞蹈藝術家

(一)中國著名戲曲藝術家

1.關漢卿

關漢卿是我國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號已齋,一作一齋。大都(今北京市)人。

關漢卿大約生於金末或元太宗時(1230年前後)。關漢卿的創作年代較早,《錄鬼簿》將他列於“前輩才人”56人之首。他不僅編寫了多達數十部戲曲作品,而且親自參加舞台演出。元滅南宋以後,他到過杭州,並寫了一套〔南呂一枝花〕散曲,描繪杭州的景致。元成宗大德(1297~1307)初年,關漢卿撰寫〔雙調大德歌〕小令10首,有“唱新行《大德歌》的句子。不久以後去世。

關漢卿雜劇現存18部,以《竇娥冤》為最重要的代表作。《救風塵》、《望江亭》、《魯齋郎》、《拜月亭》、《調風月》、《單刀會》等幾部作品,也分別代表關漢卿雜劇在不同方麵的成就。

2.白樸

白樸(1226—1306以後)字仁甫,一字太素,號蘭穀,州(今山西河曲)人。白樸自幼在元好問的撫育、教導和熏陶下,奠定了良好的文學基礎。白樸長成後,曾謝絕宰相史天澤的薦舉,終生不仕,在放情山水的同時潛心創作。他一生創作雜劇16種,以及大量散曲、詩詞。

白樸劇作今存《梧桐雨》、《牆頭馬上》和《東牆記》三種,其中《梧桐雨》和《牆頭馬上》分別為其悲劇和喜劇代表作。

3.馬致遠

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人,約生於1250年左右,卒於1321—1324年之間。

馬致遠一生創作雜劇十五種,現存七種,其中《漢宮秋》是其代表作,也是中國古典悲劇的傑作。

《青衫淚》是馬致遠現存的唯一一部愛情劇。

馬致遠還寫了不少“神仙道化”、“隱居樂道”的戲,現存的《嶽陽樓》、《黃粱夢》、《任風子》、《陳摶高臥》就是此類作品。

4.王實甫

王實甫是我國元代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名德信。生卒年與生平事跡不詳。他的創作活動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貞、大德年間。

王實甫是熟悉官妓生活的落拓文人,因此擅長於寫“兒女風情”一類的戲。

明萬曆甲辰(1604)刊行的《北宮詞紀》錄有題為《退隱》的散曲〔商調·集賢賓〕一套,是作者60歲自壽之詞,署名王實甫。

王實甫著有雜劇13種:《西廂記》、《雙蕖怨》、《麗春堂》、《進梅諫》、《明達賣子》、《販茶船》、《於公高門》、《麗春園》、《七步成章》、《多月亭》、《陸績懷桔》、《芙蓉亭》、《破窯記》。其中,《西廂記》為代表作,與《麗春堂》均有存本傳世。

5.湯顯祖

湯顯祖(1550~1616)是我國明代戲曲作家。字義仍,號若士。江西臨川人。

湯顯祖誕生於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14歲進學,21歲中舉。

萬曆十一年(1583),湯顯祖才考中進士。次年秋,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兩年後,改任詹事府主簿。後又升南京禮部祠祭司主事。

萬曆二十一年(1593),湯顯祖被任命為浙江遂昌知縣。任職5年,他和勞動人民有了較直接的接觸,實行了一些開明的措施。傳奇《牡丹亭還魂記》也在此時完成。萬曆二十八年(1600),他完成傳奇《南柯記》,次年創作《邯鄲記》。它們和《紫釵記》、《牡丹亭》合在一起,總名《玉茗堂四夢》。

到了晚年,湯顯祖以繭翁為號。他在萬曆四十四年六月十六(1616.7.29)逝世。

6.洪

洪(1645~1704)是我國清代戲曲作家,字思,號稗畦、稗村,又號南屏樵者,錢塘(今杭州)人。

洪生於清順治二年(1645),世宦家庭出身,他於康熙七年(1668)進國子監肄業,次年回到故鄉。不久,他同父母的關係惡化,和父母分居,生活境況開始貧困。1674年,他又到北京,直到二十九年(1690),過了16年旅食京華的生活。二十八年(1689)八月,因在“國恤”期間演出《長生殿》,被劾下獄,最後受到革去國學生籍的處分。這是對他的更大打擊。三十年(1691)他回到浙江,更加潦倒。四十三年六月初一(1704.7.2),舟經烏鎮,酒後失足墜水而死。

洪的戲典創作,現知有傳奇9種:《長生殿》、《回文錦》、《回龍記》、《錦繡圖》、《鬧高唐》、《孝節坊》、《天涯淚》、《青衫濕》、《長虹橋》;雜劇1種:《四嬋娟》。今僅存《長生殿》和《四嬋娟》。《長生殿》是他的代表作。

7.孔尚任

孔尚任(1648~1718)是清代戲曲作家。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署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64代孫。

孔尚任在康熙六年(1667)前後考取秀才。康熙十七年(1678),結廬曲阜縣東北石門山,隱居讀書。他在這一時期所寫的作品,輯成《石門山集》。康熙二十年(1681),以捐納為國子監生。1685年初,入京為國子監博士。

康熙二十五年(1686),孔尚任隨工部侍郎孫在豐往揚州,參加疏浚黃河海口的工程,康熙二十八年(1689)暮冬離揚返京。

康熙三十四年(1695),孔尚任遷戶部主事,任寶泉局監鑄。康熙三十八年(1699)六月,他的代表作《桃花扇》傳奇問世。

孔尚任返京以後的詩作,結集為《岸堂稿》。康熙四十一年(1702)冬,孔尚任懷著激憤的心情,從北京回到故鄉。康熙四十六年(1707)客山西霍州、平陽、纂修《平陽府誌》。康熙五十七年(1718)卒於家。

8.梅蘭芳

梅蘭芳(1894~1961)原籍江蘇,長居北京。梅蘭芳父母早亡,由伯父撫養成人。8歲開始學戲,10歲登台。1913年首次應邀赴上海演出,以扮演《穆柯寨》中的穆桂英馳名滬上。1930年去美國演出,轟動一時。波莫納學院和南加裏福尼亞大學均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結識了不少著名藝術家,如貝拉斯科、卓別林、保羅·羅伯遜等。1935年去莫斯科、列寧格勒兩地演出時,受到蘇聯觀眾及文藝界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

外國觀眾和戲劇家對中國戲曲過去知之甚少,梅蘭芳是將中國戲曲藝術成功地帶向世界的第一人。他們眼中的新奇驚人的梅蘭芳舞台藝術,其實,就是中國戲曲藝術的濃縮和精華。當然,其中包含了梅蘭芳個人善於繼承、精於吸取、勇於革新的卓越成就和偉大貢獻。

9.田漢

田漢(1898~1968)是我國當代傑出的戲劇家、作家。原名壽昌。湖南長沙人。

1916年畢業於長沙師範學校,同年赴日留學。1919年6月在日本參加少年中國學會;1921年與郭沫若等籌組“創造社”,積極投身於新文化運動。1922年回國後,在上海受聘於中華書局,任編輯;又相繼在上海大學、大夏大學、上海藝術大學等校執教。同時創辦“南國社”,致力於以話劇、電影創作為主的民眾戲劇運動,為中國新興的話劇、電影事業做出了貢獻。又與歐陽予倩、周信芳等聯絡上海伶界聯合會,探討舊劇(戲曲)改革問題,倡導“新國劇運動”,成為戲曲改革運動的先驅者之一。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左翼戲劇家聯盟黨團書記,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抗日戰爭開始,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電影界抗敵協會、戲劇界抗敵協會理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第六處(負責藝術宣傳)處長。在武漢、長沙組織包括話劇、戲曲、歌舞、曲藝雜技的各種抗敵演劇隊、宣傳隊;主編《抗戰日報》(1938)、《新長沙報》(1939),以及《抗戰戲劇》半月刊(1937)、《戲劇春秋》月刊(1940)。1941年後,在桂林輔導由原抗敵演劇隊改組的新中國劇社(話劇)、文藝歌劇團(京劇)、中興湘劇團和四維平劇社兒童劇團等,長期巡回演出於湘、桂、黔、滇地區,堅持抗日宣傳活動。抗日戰爭結束後,回到上海,參加民主運動,組織中國戲劇家聯誼會,主編《新聞報》“藝月”副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文化部戲曲改進局局長、文化部藝術事業管理局局長、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等職。

1968年12月10日被江青反革命集團迫害致死。

田漢一生創作、改編、翻譯的各類戲劇作品約120餘部,其中戲曲劇本(包括京、昆、湘、越等劇種)有目可查者32種,有劇本流存者21種。

10.曹禺

曹禺(1910~1998)是中國劇作家、戲劇教育家。本名萬家寶,字小石。祖籍湖北潛江。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父親曾任鎮守使、都統和黎元洪總統秘書。1922年秋進南開中學。1925年加入南開新劇團,並成為重要骨幹。1928年曹禺升入南開大學政治學係。1929年轉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1933年,完成了第一部多幕話劇《雷雨》。演出後引起轟動。《雷雨》不僅奠定了作者在中國話劇史上傑出的現實主義劇作家的地位,同時也是中國年輕的話劇藝術成熟的標誌。1935年,完成《日出》,隨後寫成了《原野》,1938年春抵重慶。1939年春,完成了構思已久的《蛻變》。此後,又先後完成了劇本《正在想》的編寫、《北京人》的創作和《家》的改編。1947年2月,到上海實驗戲劇學校任教,同時開始構思創作電影劇本《豔陽天》。1950年、1952年先後被任命為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隨後完成了《明朗的天》的創作。“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78年《人民文學》11期發表了他的曆史劇《王昭君》。曹禺的作品,不但提高了戲劇文學的水平,對導、表演藝術和舞台美術也發生了深刻的影響,使話劇成為真正的綜合性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