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篆刻藝術經典作品欣賞
中國書法藝術經典作品欣賞
(一)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經典作品
1.小篆《泰山刻石》
【作品簡介】
小篆《泰山刻石》為秦丞相李斯所作。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此後,為了誇耀秦的強大和威望,秦始皇多次巡狩天下,所到之處,都要勒石記功。《泰山刻石》正是他巡狩泰山時記功的創作。內容由丞相李斯用當時的統一文字小篆書寫而成,此石碑現存於泰安城北的岱廟中。
【藝術欣賞】
《泰山刻石》的書體特點是筆筆中鋒,藏頭護尾,行筆不疾不徐,寫出的筆線圓勻勁健,剛柔相濟。《唐人書評》說它:“骨氣豐勻,方圓妙絕。”這種筆畫停勻、圓渾而遒健的書體,後人稱之為“玉箸篆”。
李斯小篆的結體取長方形縱勢。縱與橫的比例大約為三比二,近似於西方古典建築所推崇的“黃金分割律”。筆畫間距離疏密停勻,常以豎畫為軸心,使兩邊筆畫平衡對稱,因而整個字形表現出一種端正、嚴謹、穩定、凝重的建築美。且小篆構字常作“垂足曳尾”之態,表現為上密而下疏,下半部的空間被下垂豎畫分割成不同形狀的空白;至於有些不能下垂的字,或把下底橫畫拉開距離,或把上麵豎畫上伸,仍然產生疏密不同的變化。當這些外形嚴整的方塊字連成一行,又聚行成篇的時候,就顯示出章法上有疏有密,有虛有實,有節奏,有韻律的形式美。
李斯的小篆藝術也以曲為美,行筆自然舒展,飄逸飛動。那些優美多姿的曲線,或如“景山興雲”、“鷹望鵬逝”,或如“江海淼漫”、“遊魚得水”,充滿了律動。故唐代韋續給它一個非常貼切的命名,稱之為“舞筆”。在這些流轉飛舞的曲線中,穿插上橫平豎直的直線作為骨架,作為陪襯,作為對比,形成一組組有曲有直,有動有靜,和諧統一的線的群體。李斯的卓越創造,就在於他賦予這種新的書體以完整的裝飾美,他把不同弧度的曲線和不同長度的直線,妙巧地組合成一個個裝飾性很強的字,宛如精美的圖案畫。
2.漢隸《熹平石經》
【作品簡介】
《熹平石經》由東漢書法家蔡邕所書。
東漢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漢靈帝命蔡邕和堂溪典等人正定六經文字,然後由書法家蔡邕書丹上石,精鐫細刻,立於太學門外,作為太學生們學習的典範。據傳說,立碑之日,很多人都來參觀學習,“觀者填塞街陌”,竟連道路都擁擠的水泄不通。可見石經的聲譽之高。
【藝術欣賞】
成熟定型化的漢隸,又名“八分”。這是因為它的字型“似八字勢”而得名,所以清代翁方綱說:“八分之義,‘八’,別也,言其字左右分別,若相背然。”
漢代書法家中,以“八分”書享譽一代的首推蔡邕。從《熹平石經》來看,它在筆畫上具有典型的波、磔(zhé)之美。所謂“波”,指筆畫左行如曲波,後來楷書中變為撇;所謂“磔”,指右行筆畫的筆鋒開張,形如“燕尾”的捺筆。寫長橫時,起筆逆鋒切入如“蠶頭”,中間行筆有波勢俯仰,收筆有磔尾。這樣,在用筆上,方、圓、藏、露諸法俱備,筆勢飛動,姿態優美。在結體上,由小篆的縱勢長方,初變為正方,再變為橫勢扁方。漢隸具有雄闊嚴整而又舒展靈動的氣度。
清代陳思說他“得八分之精微,體法百變,窮美盡妙,獨步古今”。不愧為漢隸的大家之作。
蔡邕還獨創了一種具有獨特風貌的書體——“飛白書”這種書體的特征是:筆畫中絲絲夾白若斷若續,像用枯筆寫成,筆謁力到,墨失意存。字體顯得飄動,看似幾束綿紗拚放而成,很有藝趣。
3.草書《冠軍帖》
【作品簡介】
《冠軍帖》為東漢末年書法家張芝所書。秦末漢初,書法家們把隸書快寫,形成了草書的前身章草。章草雖然比隸書簡便,但它簡而不亂,草而有矩,仍不能充分表達書法家們揮灑自如的書寫風格。因此,張芝將字字獨立,較為呆板的章草進行了改造。形成“牽連、流暢、飛龍、舞電”氣勢的今草。《冠軍帖》便是他的代表作。
【藝術欣賞】
《冠軍帖》共六行,計33字:“知汝殊愁,且得還為佳也。冠軍暫暢釋,當不得極縱。可恨吾病來不辨行動,潛不可耳。”
觀此帖,其書之精妙,“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歸岸穀,任於造化。至於蛟龍駭異,奔騰怒攫之勢;心隨手變,窈冥不知其所以然也。”
張芝常曰:“匆匆不暇草書”。看來這草書當是大草而不是章草,因為隻有一筆數字,神完氣足的大草,書寫時才匆匆不暇,不容慢條斯理。
張芝的草書,開一代先河,自魏晉而後一直盛行不衰,而且書家輩出,其中晉人小草,唐人大草都成為後世書家的典範。張芝則被尊為草書之祖。
4.小楷《宣示表》
【作品簡介】
三國·魏書法家鍾繇所書。
我國的書法(文字)在東漢之前經曆了從大篆—小篆—隸書的這樣一個從初創到逐步發展成熟的過程。到了東漢,一種更為理想,更適合漢字特點的新書體產生了,這就是楷書。這種新書體的開創者正是三國時魏國大書法家鍾繇。楷書在鍾繇的手裏不僅臻於成熟,而且創立了法度。《宣示表》就是這種新書體的開創性、奠基性的代表作。
【藝術欣賞】
《宣示表》是楷書的典範作品之一。從《宣示表》我們可以看出楷書自己的特點:首先它的字體已與隸書的橫扁形態完全不同,它方正端莊,剛直清勁;其次,它的筆法也脫離了隸書的“波、磔”,代之以“鉤、挑、撇、捺”。形成了現代楷書的基本特點。
《宣示表》在結體上采用下密而左右疏,取橫勢,顯得自然、古樸、典雅,章法采用豎成行而橫無列的形式,字體大小隨意,行間非常分明,通篇和諧靈活,境界超妙,正如南朝梁武帝所雲:“鍾繇書如雲鵠遊天,群鷗戲海”(《古今書人優劣評》)這一形象化的評語,充分說明了鍾繇書法藝術的精妙和神奇。
鍾繇不僅是給我們提供了書法範本,更重要的是他對我國書法發展的曆史作出了裏程碑的貢獻。他使隸書演化過來的楷書走向成熟,趨於完善。可以說,沒有鍾繇古樸典雅的小楷,就不會有王羲之精妙楷書的問世,也不會有鼎盛超卓的唐代楷書的茁壯成長。
5.小楷《樂毅論》
【作品簡介】
《樂毅論》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
王羲之是我國書法群星中一顆光耀千古的主星,他上承古聖,下啟後賢,諸法皆備,無法不精,成為我國書法史上千古景仰的一代宗師。《樂毅論》是王羲之的楷書代表作品。《樂毅論》是他的精心之作,書於晉穆帝永和四年十二月(公元348年)原是特意寫給小兒子王獻之作習字範本之用,沒承想卻成了曆代書家和後學者的典範之楷書。
【藝術欣賞】
《樂毅論》在書法藝術上有兩大特點,一是筆勢精妙,備盡楷則,二是衝融大雅,方圓適中。前者主要講的是用筆技法,後者主要講的是風神意趣。
縱觀全帖,點畫圓勁厚重,基本上是中鋒行筆。運筆很講究節奏感,所以線條粗細分明。凡出鋒收筆,往往力送畫端,尖利而不尖細;凡點,不論側點、垂點、挑點、撇點,都短小精悍,十分厚實,如高峰墜石,力厚氣足;凡鉤,都形似鐵釘,意味內含卻力屈萬夫。點畫之間,或上下聯絡,或左右照應,筆勢有來有往,氣息貫通不已。用筆精到,形象分明,點畫有血有肉有骨,備盡楷則。
就結體而言,帖中的字,排列勻稱,左右對稱,橫平豎直,字形端正,加上點畫呼應,方圓適中,造型嚴謹有變化。意態雍容大方,既不寒瘦局促,又不放肆疏狂,所以風味衝融大雅,氣象萬千。
唐代褚遂良《晉右軍王羲之書目》以《樂毅論》為羲之小楷第一,稱曰:“筆勢精妙,備盡楷則”。清代錢泳在《書學》中更為推崇:“唯《樂毅》衝融大雅,方圓適中”,“斯為上乘”。“昔人謂右軍《樂毅》為千古楷法之祖,其言確有理據。”
《樂毅論》不僅是王氏小楷第一,而且也是我國曆代小楷第一。
6.行書《蘭亭序》
【作品簡介】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位文人和親友聚會於山陰蘭亭,列坐山澗曲水邊,飲酒賦詩,修祓禊之禮,其間,眾人推薦王羲之為詩集作序文。羲之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遊目騁懷,極視聽之娛,想到世事變遷,人之生死,不禁感慨係之,便以鼠須筆蠶繭紙一揮而就寫成千古名篇《蘭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