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地理通用教案設計精編之一(1 / 3)

中學地理通用教案設計精編之一

地理教學的常規程式與設計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上海虹口區教育學院阮家祥、徐會慎老師曾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歸納了地理課堂教學的“五性”,即傳授知識的科學性、教學內容的思想性、地理原理的實踐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和語言表達的生動性,並作為本區中學地理教學的常規要求。

1.科學把握地理概念的教學

人的心理現象是客觀現實在大腦中的主觀映象。作為教師,如果教學時概念表達不夠確切,引用材料不太恰當,或者指圖手勢稍有疏忽,都會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經常會出現“蒙古在中國上麵”、“黃河大量泥沙從上麵衝刷下來”、“行星風係使海水上麵形成風海流”等語言,他們都用“上麵”兩字替代“北方”、“中遊河段”、“表層”的特定地理含義,從而造成了概念的模糊和混亂,作為教師就應及時給予引導糾正,促使其概念的正確形成和智力的積極發展。

2.發掘教學內容的豐富思想內涵

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是他們科學世界觀和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一個人的道德、情感、信念、意誌,很大程度上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同其他學科一樣,地理學科同樣負有思想教育的任務。地理知識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十分豐富,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礦產資源、風光秀麗的名山大川等的講述,都會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浦東的騰飛、京九鐵路的建設、三峽大江截流的成功……一係列的建設成就都會激發愛國熱情與創業鬥誌。

地理教材中的較隱涵的思想性內容,要靠教師去發掘。

例如,關於能源開發的方針,“細水長流”在人們思想中有著廣泛而牢固的印象,因為煤炭石油等常規礦物能源日趨枯竭是十分自然的,教師在教學時往往強調精打細算,在節能上做文章,這容易造成心理定勢。如果教師深入鑽研教材,加深對“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這一理論的認識,向學生介紹開源方麵的措施,可以讓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這樣更有利於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正確資源觀的樹立。

3.形象生動地講解地理原理

在講授地理原理時,凡是能加以實踐(驗)的,應盡多地讓學生觀察、動手,通過多種感官活動來汲取大量感性知識,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麵獲得信息,並把事物的屬性上升到理性認識。

例如教師可借助“離心力儀”進行實驗,讓學生清晰地觀察到地球自轉過程中由正球體變為橢球體的現象,加深對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

華盛頓兒童博物館有句格言:“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這句話十分深刻,對於我們進行地理原理教學是頗有啟發意義的。

4.靈活運用各種地理教學方法

隨著教育科研的深入,教學理論的發展,形成了不少新的教學方法,如布魯納“發現法”、沙塔洛夫“綱要信號法”、布魯姆“掌握學習法”以及黎世法“六課型單元法”等現代教學方法均有眾多支持者。不少教師勇於創新,在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但教學有法教無法,因此在教學具體過程切忌純粹模仿和生搬硬套,應注意各種教學方法的相互補充與滲透,靈活加以應用,有時一節課就可以用多種教學方法。

5.充分發揮教師語言的功能

語言是傳遞信息的重要方式,教學語言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之中,因此教學語言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是至關重要的。比喻生動的語言能使抽象概念形象化;飽含激情的語言能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風趣幽的語言能克服疲勞,增強記憶;簡潔明快的語言有利於學生抓住學習重點。難怪蘇霍姆林斯基忠告教師:“死氣沉沉地漫不經心地講述教材,必然使孩子們感到沮喪。”

生動的教學語言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藝術享受。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記憶、想象、思維,使多方麵的智能得到充分發展。

如把日本經濟特征歸納為:“海運發達,資源缺少,原料進口,產品外銷。”講長江豐富的水能資源時,可這樣形容:“滾滾長江向東流,流的都是煤和油。”學生聽得順耳,易於記憶。

詩歌、成語和諺語是民族語言的精華,它們常與該地區的地理環境、經濟文化、風土物產息息相關。教學時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些藝術化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高尚情操。

地理教學過程的主要環節設計

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優良的教學方法,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率和效果;拙劣的教學方法,其效率和效果也隻能是“事倍功半”。根據地理學科本身的特點和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廣西岑溪中學黎宏圖老師認為地理教學過程中應重點解決以下幾個方法問題:

1.記憶與知識積累

簡單地說,記憶就是把知識記住並能回憶起來。有記憶才能有知識積累,有知識積累才能聯係知識,才能分析問題,然後形成能力。地理教學中這一連續完整的過程就是:

記憶→知識積累→知識聯係→問題分析→能力。

由此可見,記憶與知識積累在教學中是多麼重要,它是一切地理思維活動的基礎。地理教學怎樣才能強化記憶、增強知識積累?

(1)經常讀圖、用圖和繪圖。凡是一切與地圖相關的地理知識,都可以通過地圖的閱讀、運用和繪製去達到記憶,把知識落實、鞏固在地圖上。因為地圖已經把文字知識直觀化、形象化和具體化。通過地圖的閱讀、運用和繪製,可以了解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相關和繪製,可以了解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相關要素等情況,記憶點(如城鎮、礦產地)、線(如交通線、分界線)、麵(如工業區、農業區)、帶(如氣候帶、自然帶)等地理分布,分析其特征、規律和成因等。

(2)經常回憶、聯想地圖和地理知識。回憶是記憶的一種體現(能夠回憶起某些知識,說明已經記住了某些知識),回憶又能夠加深記憶。反複多次地對同一知識進行回憶,可以化暫時性記憶為長期性記憶,曆久難忘。回憶的形式多種多樣,地理教學中,互相問答、自問自答等,都是常用的回憶方法。回憶與聯想緊密聯係,不可分割。例如,通過地中海的位置,可以回憶、聯想到與其相關的一連串知識(包括地中海沿岸陸地):

?

2.理解與知識掌握

記憶是知識掌握的基礎。但記憶知識並不等於理解知識、更不等於掌握知識。有些地理知識,特別是概念、成因、原理等理論性較強的地理知識,單純地記住了,並不等於說是理解了,掌握了。記住但不理解,也就不能掌握。即使理解了,也還需要反複多次地記憶和經常運用,才能掌握牢固。為什麼一定要理解知識,才能掌握知識?因為隻有對知識的深刻、透徹理解,才能將記憶的知識升華到理性階段,而不再停留在文字上、表麵上、印象上。因此,對任何知識的真正掌握,都必須以理解為前提。可以說,沒有知識的理解,也就沒有知識的掌握。地理教學通過什麼途徑去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

(1)結合具體的地理事象。對難理解的地理知識,教學過程中必須結合具體的地理事象,化“無形”為“有形”、化理念為直觀、化抽象為形象,使之可感可解。例如,天體的概念是:“天體是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如何理解?怎樣解釋?這就必須聯係恒星(太陽)、行星(地球)、衛星(月球)、星際物質(氣體和塵埃)等具體的地理事物去理解:它們各自都以不同的體積質量、物質組成、運動特征等不同形式存在著。

(2)結合經驗過的實際事例。生活經驗是經過自己的實踐檢驗過的,最為熟悉、也最為可信,而且容易聯係,信手拈來。例如,可以結合雨天、陰天、晴天等不同天氣涼曬衣服的生活經驗去理解蒸發量大小、幹燥度大小、濕潤幹旱、半濕潤半幹旱等地理知識。

3.運用與消化知識

上麵已經指出,記憶知識並不等於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樣道理,知識的理解掌握,也不等於知識的運用和消化(當然,運用和消化又能加深理解和掌握,這並不矛盾)。理解、掌握了的知識隻有通過具體的、縱橫的、綜合的運用,才能逐漸消化、吸收、汲取為自己的知識。

(1)課後單元訓練和測試。它可以及時地檢查學生對相應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大小,達到逐步消化知識的目的。例如練習中有一題目:把世界上外來人口超過本國人口的兩個國家填在圖中的適當位置上。要完成好這一練習,需要運用到下列幾方麵的知識:

①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亞重要產油國因石油收入大增、經濟發展迅速、勞力不足,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②代表國家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科威特。

③兩國的地理位置、分布。

(2)野外和實地觀察。地理學科的許多知識可以與野外活動相結合,把課本知識、理論拿到實際和實地中去印證,達到理解、運用和消化的目的。例如可以把地形的概念、各類地形的不同特征的知識(包括五種大地形和局部小地形)帶到學校附近的野外中去對照、比較、判斷,以識別某一地區(或局部小地區)中那些是山地、丘陵、盆地、陡坡、緩坡、鞍部等地形。

4.整理與知識歸納

知識的整理一般是指把穿插於課本各章節中的同類和相關知識,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及其自身規律進行歸納,使之係統化、綜合化和條理化。特別是在複習階段,知識的整理、歸納就更顯得重要。常用的方法有:

(1)綱目綜合整理法。即把課本中同類相關的重要知識內容,從眾多局部的關係中,整理歸納出它們共同的整體性特征和規律,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思維能力。

(2)圖表整理法。把課本中同類相關的知識內容整理成圖表,進行係統、全麵的複習。

地理課堂教案設計的主要途徑

1.激發學習興趣,誘導學習“愛學”

課堂教學的改革必須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誘導學生“愛學”。激發興趣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引發興趣。融洽的師生關係孕育著巨大的教育潛力。學生喜愛什麼學科,往往與任課教師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教師應該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做好“言傳身教”。課堂上感情充沛,平等待人;課後輔導,耐心細致;批改作業,一絲不苟。這樣,學生就會自覺不自覺地親近你,隨著時間的推移,從而引起感情上的支持,對這門課發生興趣。

(2)挖掘教材的內在吸引力,穩定興趣。“學習的最佳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課文常有一些比較重要但又抽象的內容,教師若能適當地引用一些與教材有緊密聯係的、真實、生動、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證,既可以深化學生所學內容,又能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情趣。

(3)語言表述的趣味性,增強興趣。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知識,而且要有駕馭表達語言能力。語言力求簡練、生動而風趣。既可以保持學生濃厚的興趣,也能幫助他們理解教材。

(4)適時進行科學史教育,提高興趣。在地理學的發展史上,既有眾多的地理大發現,又有成千上萬的地理學家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對人類的巨大貢獻,能給學生以深刻的啟迪,留下難忘的印象,使學生萌發探求的欲望。

2.著眼於啟迪思維,促使學生“樂學”

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僅在於係統講解,還在於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迪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自己主動地思考和解決問題。

(1)精心設疑,引起“思”趣。“思維自疑問開始”,教師善於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設疑,會引起學生思維的波瀾,使學生體驗到通過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樂趣。因此教師要把握教材和學生,講究方法。要了解學生何處可能有疑,何處教師需設疑,使疑之所在符合學生實際。另一方麵要吃透教材,明白哪些內容可設疑,哪些問題需設疑。設疑還必須得法,運用恰當的方法引導學生到思維的“王國”中去探索、尋求問題的答案。

(2)引而不發,留有“思”地。一個好教師則通過巧設疑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同時又不使其感到束縛。當講一些地理事象,學生動情、渴望知道很多時,教師並不傾箱倒筐,而是提頭留尾,或擇舉一二,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和回味的餘地,保證學生旺盛的求知欲。

(3)相機誘導,掌握“思”法。教師不是教給學生思維的結果,而是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教師不能僅僅滿足於設疑解惑,更重要地是相機誘導,授予學生思維的方法,經常在“為什麼”的尋根究底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提高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