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地理通用教案設計精編之七(1 / 3)

3.運用係統科學的意義

運用係統科學思想,掌握和理解高中地理知識結構係統,本身並不是我們的學習目的,而隻是幫助學好高中地理知識的一個方法和手段。真正的學習目的是:通過地理環境係統的學習,去認識自然規律,從而為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提供科學的依據;通過人類活動係統的學習,去認識和掌握如何通過合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才能達到改造和利用自然,為人類造福,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從而使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和諧共處;同時通過學習還應當認識到由於對自然規律的認識不足,改造與利用自然的方式、手段不當,而帶來的人口爆炸、資源匱乏、能源危機、環境等一係列問題,從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和環境觀。

地理教學方法的發現係統及操作

地理課往往是不受重視的,而地理知識又是文化素養中決不可缺的部分。這種苦惱折磨著地理老師。經過摸索,平穀縣教科所張平等老師找到了課堂教學八種具體方法,又經不斷地思考,產生了一個較強的念頭:能不能使這些方法係統化、一元化?

地理課按傳授的知識可分兩種基本類型。一種是認知全球洲海、各國山河、礦產港市、居民交通,以及相關的地理數據等,這是側重記憶、識別的課,其核心是地理事物的分布。另一種是學習氣候變化、地殼運動、地理演變、大氣環流、生態平衡等,這是側重分析歸納的課,其核心是各層次的規律性知識。從教學目的任務的角度看,可以分別稱之為地理方位課型和地理規律課型(當然把兩者絕時化是荒謬的),對應這兩類課型的主要認識過程,分別是識別與理解。

據此,平穀縣教科所張平等老師將八法歸納成下表。

那麼,這個方法係統的最高範疇,為什麼一元化為發現法呢?

當代教學理論有所謂三大學派,至於具體的教學法名目之多,更使人眼花繚亂。從經驗思維看,它們似是並立或對立的,若從理論思維看,卻應該是統一的。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填鴨式與啟發式,係統教學法與問題教學法等等,所揭示的對立有共同之處,那就是老師與學生何為學習主體,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何為第一,人們認識上的幾度變化,教學理論、學習理論的在論爭中的發展,都指向一個結論:真理總是全麵的,真理是個過程——發現的過程。這是符合全部科學史和個體認識史的,也是把發現法放到最高層次的一個根據。因而把這一“係統”叫做發現法係統。所謂“發現”,既指對學科基本結構從現象到規律的發現,也包括地理最佳學習方法的發現。下麵具體說明八法。

1.由粗而細法

初學地理的人感到地名數量太多,有的又太難記。地名和人名、花兒名等相比,有什麼特點呢?老師可以提出這一問題,同學們會發現,它的特點一個是“地”即位置,一個是“名”即意義;而位置又可區分為相對位置和綜合位置。講授和學習時,要注意範圍由大到小、由粗到細,“名”不離“地”。具體說,又有四法。

(1)化方化圓法。圖1表示出我國六大區的相對位置。經過這一圖案化的處理,為記憶各省位置,提供了粗線條的區劃。

圖2是對最易記混的四省位置及其簡稱的集中突破。可以這樣記:ABCD,順時針轉,江江江安,蘇浙贛皖。大到一個洲,小到一個省,學生都可學會畫幾何化的簡圖來幫助記憶。

(2)連點成圖法。如原蘇聯五個工業區中的三個區,記起來很難。在課堂上師生會共同“發現”,如果以城為點,連點成圖,詞頭諧音連讀,加以想象,庫爾斯克——克裏沃羅格——頓巴斯,縮寫為“哭個頓”,就會幫助記憶。

(3)直角座標法。有的國家版圖,可以變化成對稱部分。如原東德西德,以東經10°和北緯50°為座標軸,可分成四“象限”,幫助記憶。這時再輔之以連點成圖法、歌謠法,效果更好。

(4)標號填圖法。一般的地理老師,總把填圖當成輔助的練習,放到講課後的幾分鍾,有的幹脆全當成作業。學生忙中生錯,或者記不牢,或者一推就忘了。一扔就黃了。課上,邊聽講邊做筆記邊填圖也容易顧此失彼。能不能有新方法?這樣就“發現”了標號填圖。上課前,老師在大幅教學填充圖中標以序號,上課時,按掛圖上的1、2……順序,讓學生從地圖冊中查找。教師要做的是:領讀幾遍,進行景觀描述、情況介紹,引導學生對地名諧音奇特想象,而學生則邊讀邊填,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對學生要堅持七個字的要求:慢讀細想認真寫。有序標號,能部分代替教鞭,使老師能從講台上走下來,進行巡視指導。學生看號查地名,比看老師用教鞭指圖查地名,感到更從容、自由。至於筆記,則可放到後頭整理。這並非變個練習的順序,而是主次矛盾的合理處理。

2.錯圖改正法

設計各種錯圖改正,既可增加“發現”的機會和趣味性,又可發揮對比、爭辯等因素對記憶的強化作用。

比如故意把中美的加勒比海處寫成墨西哥灣,把大洋洲的氣候類型寫亂,讓學生改正。對比實驗說明,做過這種練習的班抽測錯誤率為0%,而對比班為18%。

3.巧讀聯想法

巧讀聯想法有三種形式。

第一是字麵聯想,

如“莫西奧圖尼亞”瀑布,意為‘水煙’,學生諧音理解為:不需要再塗你了,畫兒似的美。

第二是辯析聯想,

如講到隆達——加丹加高原,引導學生想到馬達加斯加半島,講到拉普拉塔河,舉出拉布拉多高原。這些音的區分就成了強化記憶的媒介。每學一個新地名,都可找到強化媒介——景觀、詞頭、同類事物、諧音等。努力發現同中之異,異中求聯,建立多向性聯想場,作用是很大的。

第三是連讀聯想,

如“巴伊”和“伊巴”,分別記憶的是巴基斯坦的首都伊斯蘭堡,伊拉克的首都巴格達。

4.歌謠助記法

言簡意賅,押韻好記,是歌謠的兩大特點。當然,運用要適當。

如“格陵蘭,伊裏安,加裏曼丹是老三,第四馬達加斯加,莫三鼻克之對岸”,學生讀起來興致很高,一下就記住這世界四大島的名稱和順序。

5.答中夾填法

給出一個問題答案的框架,卻留下帶關鍵性、概括性、疑難性的空白,讓學生“七嘴八舌”或舉手回答,這樣的練習叫答中夾填。

例如問:氣溫、氣壓、風向、風性與降水間的關係怎樣?象這樣一個綜合了五個因素,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會使課堂注意力更集中。這時小黑板掛出《五因相關歌》的填空:“氣溫氣壓,互成(反比);氣壓風向,從(高)趨(低);風向風性,趨高(暖濕);風性降水,濕風多(雨)。”這裏的“趨高”的“高”,既指高緯度又指高空。從低緯吹向高緯和從低空升向高空的氣流,開始是暖濕的。

6.連鎖追問法

教貴設疑,設疑有八法。

第一,目標設疑

如“如果你將來參加黃河的治理開發的設計工作,你認為治黃的關鍵是什麼?你的設想依據和數據何在?”

第二,因果設疑

如“宜昌和湖口,上中下三遊”,為什麼把這兩個地方作為長江分段的界限?”

第三,對比設疑

如“黃河流過的地形區是三個高原三個平原。它們各是什麼高原平原?與長江流域比,哪一個地形區是最特殊的?”

第四,選擇設疑

如“梅雨是對流雨,鋒麵雨還是地形雨?”

第五,矛盾設疑

如“高溫期和多雨期一致,為什麼也可以說是我國氣候的一個特點和優點?有沒有不一致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