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素質教育的高度看曆史教學
基礎教育的當務之急就是要由升學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曆史學科同樣也存在轉軌問題。在素質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我們站在教育改革和實驗的前沿,重新審視傳統的曆史教學模式和當今的曆史教學狀況,自覺認同並接軌於即將到來的下個世紀的教育發展要求,從而確立現時期的曆史教改策略,這是非常必要的。
(一)
我們就中學生的曆史學習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1)學習動因。對曆史學習不感興趣乃至厭惡者占21%,較喜歡者為43%,餘者無強烈的情感偏向,其中有部分屬應付型,學習目的模糊。(2)課堂學習。自認為在曆史課上能做到認真聽講,勤於筆記,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者僅占27%,與隨堂觀測結果大致相符。(3)課外作業。課前能預習曆史書本的學生寥若辰星,課後機械抄襲別人作業者不在少數。作業批改中錯誤雷同現象令人咋舌。(4)知識掌握。不少學生反映“平時沒有多少人重視曆史,‘臨時才燒香’,考前拚命按老師劃定的範圍去背,考後自然又把知識還給教師了”。知識接受效果差這個問題,嚴重困擾著中學曆史教學質量的提高。
目前相當一部分中學生在曆史學習中,態度冷漠,動力匱乏,行為疲遝,效果欠佳,陷入“課上玩,作業抄,考前背,考後忘”的怪圈。究其原因,除了社會問題外,主要症結在於:
(1)曆史學習價值觀的偏差。現行的升學教育模式,使不少學校匍匐在升學率的魔杖之下,曆史課被視若“搭頭”,大多排在上午第四節課和下午第一節課——恰為人體節律低潮“回歸線”附近,課堂學習效率低。對於初中生和大多數非文科方向的高中生而言,未來的升學考試都涉及不到曆史,造成曆史學習“次要論”乃至“無用論”。加之超負荷的主科學習,擠掉了本屬曆史學習的時間和興趣。老師一般也隻對學生的曆史學習提出“過得去”的低要求,在曆史學習的實際過程中又“變調”為無要求。
(2)產生於長期以來形成的應試教育模式之下的現行的曆史教學格調,缺乏“活血化瘀”的功能,並反過來強化了學生的“厭史”情結。其主要表現形態為:教學方法陳舊,不少教者囿於定勢,仍沿襲幾十年一貫製的“講—聽—背”直線型教學格局,沒能擺脫“注入式”窠臼。教學手段落後,電化教學往往隻用於公開課,多數教師仍沒能走出“黑板、粉筆加嘴皮”。教學份量過重,學生普遍患有“消化不良症”。“縮小包圍圈”似的應考複習,“畢其功於一役”式的考試方法,既背離了考試的初衷,又滋長了學生的“功夫在詩外”的投機取巧心理。
由是觀之,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曆史學科在中學學科結構中的“副科”地位和曆史教學本身重教輕學、重知輕智、重記輕思等反常現象,使曆史教學走向自我們窒息的“死胡同”。因此,當前曆史教學改革的重心須從零打碎敲、拆東補西、隔靴搔癢、花拳繡腿式的應景舉措,真正轉移到開發學生智能,提高學生素質,增強教育後勁上來。否則,就沒有出路。
(二)
在曆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首先是要在素質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挖掘曆史學科的自身潛能,強化學生的學習動力機製。
1、突出目的性。教師應有意識地將對學生曆史學習的外部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為此,必須加強曆史學習目的性教育。其一,可以利用學期之初的導言課,集中進行曆史學習重要性教育,解決為什麼學的問題。其二,寓學習態度教育於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內容,以傑出人物好學不倦的實例,轉化學生的曆史學習冷漠感,將知識內化為學生對曆史學習的渴求,並引導其外現於行動。
2、注意趣味性。現行曆史教材被戲稱為“壓縮餅幹”,不易消化。豐富多彩的曆史史實,被抽去血肉,在教科書中隻剩下一具骨架。且教材時間跨度大,史實距離學生的生活經驗遠。因此,教師有責任將高度抽象的曆史教材還原成生動有趣的曆史知識。要重視對教材的組合裁剪,圍繞教學重點選擇補充一些趣味材料,避免學生因教學內容枯燥而分心。教學語言力求富有啟發性和感染性,注意製作使用直觀新穎的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