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議、講、練”四步教學法(1 / 3)

“讀、議、講、練”四步教學法

以“讀讀、議議、講講、練練”為方法的四步法,是上海育才中學語文教師首創的,後為各學科仿效。它對語文或其它學科的教學有其優越性。實踐證明四步法對中學曆史教學也有啟發意義。

【教學程式與方法】

第一步:讀

指導通讀每節全文,通過通讀可以使學生對每節課文全麵了解,又兼中國古代史文字較生,讀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正音。

讀可以分小組讀、全班齊讀,讀後進行評講以資鼓勵。評講時學生也很感興趣。高中世界史內容多、學生要通讀全文時間上不允許,而高中學生已有一定的自學能力,故可先寫好板書提綱,要求學生按照提綱閱讀內容,隨後和學生邊議邊講,師生共同理解課文要點。對初中學生應以朗讀為主,對高中學生教師應指導他們閱讀,但閱讀前教師要向他們提出閱讀要求。

第二步:議

議可以開發學生的“智能”加深對重大曆史事件的理解。如果隻讀不議就會引導學生去死記硬背。但議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有不同的要求。對初中學生隻要求他們對重大的曆史事件適當理解即可。而對高中學生的要求也不宜太深。對某一曆史事件還可一題多議,使學生會舉一反三。

如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一章提出如下問題:

試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生的原因、經過及其曆史意義。

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說明人民群眾的曆史作用。

為什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會出現君主立憲製?

為什麼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近代史的開端?

通過此章反複議論,使學生後來閱讀北美獨立戰爭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能掌握要點。對一些重要的曆史人物也可組織學生議論,如孔子、秦始皇、克倫威爾、羅伯斯庇爾、拿破侖等。

對一些比較複雜的問題都發動學生去議論。目的是提高他們的審題和解題能力。隻有在學生基礎知識比較紮實的基礎上才能進行。議,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使他們思想活躍,不斷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評價曆史事件的能力。議論時師生之間也可以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從議論中可以發現學生中的冒尖人才,及時予以因材施教。

第三步:講

學生議後教師一定要評講,使學生明確他們的意見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對重大的曆史事件教師還要加以適當引申。如《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學生議後教師可緊扣如下問題引申評講:

①大片土地割讓。啟發學生回憶《中英南京條約》。南京條約隻將香港割讓給英國,現在要割讓台灣及遼東半島;兩相比較大塊土地割讓,焉能不讓人痛心。

②大量賠款:《馬關條約》要賠款二億兩白銀。當時清政府每年稅收隻有八千萬兩白銀,將皇宮、貴族的窮奢極欲、各級官吏的年俸、龐大的軍費開支除去,所剩又有幾何?要賠出二億兩白銀,此款從何而來?清政府隻有借外債。從此中國年年負債,又加利息,此筆沉重的負擔都壓在過去人民身上。

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長江中、上遊。

④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外國資本家在中國開設工廠,主要是為了出口土產進行加工和修理船舶,現在外國資本家來華開廠,他們利用我們國廉價的原料、廉價勞動力,做好成品再大量在我們國市場傾銷,他們可以進行三層剝削。這是帝國主義對華資本輸出,嚴重打擊了我們國民族工業的成長。如此分析可激發同學們的愛國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