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緊圍繞寫作目的這一根本施教
寫作文既撰寫文章,或者是寫作訓練。不論是撰寫文章,還是寫作訓練,其目的都是為了以文字形式完美地再現和記錄人類語言。人類語言則是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和感悟,以及人人之間相互情感和個體心理活動的外在表達。由此可以確認作文的根在於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和感悟,作文的本在於人的如何用語言對自然界的認識和感悟進行表達。寫作和寫作訓練的施教必須圍繞這一根本而開展。
一、突出對客觀世界的感知
曾有一個狼孩的故事:一個嬰兒,被老狼叼去,並用狼乳把他養大。當人們發現他與狼為伴時,就對他呼喚,他卻全然不知,老狼的一聲嚎叫就把他召去了。狼孩之所以懂的狼的語言,而不懂的人的語言,是因為他沒有對人類的感知。如果,一個人不去田地參加生產勞動,就不會理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百年詩句;一個美術家不去寫生,就不會有創作;一個演員不去體驗生活,就把握不準角色等等。都說明了對社會、生活等自然界感知的重要性。
作文是人們對社會、生活等感知的記錄和再現。寫好作文,必然離不開作者對社會和生活體驗、認識和理解。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必須給予學生充足的觀賞河山、接觸社會、品味生活、求索人生的時間和機會,引導學生對人體之外的客觀世界進行體會、觀察、分析、判斷和總結,用真實的第一感知和理解縕育學生的語言。
二、加深對字、詞的理解和記憶
句子是字、詞的有機鏈接,是語言的分解體。人們要想把對社會、生活的感知和認識準確地用文字表述出來,就必須對每個字、詞,及其含意有所深知。教學生寫作文,首先是要求學生認識和熟記字典和詞典中的字、詞定義。
再是,要求教師在講解範文時,對範文中應用的字、詞的現實意義和字、詞之間的關聯,以及字、詞在句子中或文章中的作用進行講解,告訴學生某一字、詞在範文中為什麼要這樣用,以及這樣用的效果,借以提高學生對字、詞的理解能力。
三是,抓住社會實踐、家庭生活、課堂氛圍三個時機,強化學生在現實語言表達中的字、詞運用訓練,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既字、詞的準確運用能力。
熟記字、詞的含意,理解範文中的字、詞作用,強調字、詞在語言表達中的使用,使學生從更深層次上對字、詞的含意進行理解,鞏固學生對字、詞含意變化的準確把握,是提高學生對字、詞靈活使用能力的基本方法。
三、擴展對寫作方法的掌握和修辭創新
文章是按照一定的章法對句子的組合。掌握寫作方法是寫好作文的又一基本功。全麵掌握各種不同的寫作方法,是靈活和準確運用寫作方法的前提,寫作方法的靈活、準確運用是寫作的基本要求之一。
寫作文有章法但無定式。所謂無定式,是指對寫作方法的靈活運用。用“活”了方法就會寫“活”文章,但是,沒有對寫作方法的全麵掌握,是做不到對方法的靈活運用的。所以說,教師要想指導學生寫好作文,不僅要教會學生一般的寫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掌握豐富的寫作方法。
目前,寫作的方法有很多。具不完全統計就有第一人稱敘事法、分敘法、通篇擬人法、動靜結合法、自我介紹法、步步深入法、回憶想象法等上百種,而且還在不斷地創新和發展之中。
在作文中巧妙地運用比喻、借代、比擬、誇張、對比、排比等不同的修辭方法,可以把語言表達的更加生動、形象、活潑,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但是,如果內容是他人用過,或者是經常在文章中出現的,就會使人感到乏味,而失去吸引力,作用也會大大折扣,達不到強烈的渲染效果。因此,注重從自然界中發掘新鮮、恰當的修辭內容,對寫作文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魯迅先生說過:“第一個把女人比作鮮花的人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第三個是蠢才了。”作為學生的作文指導老師應在這方麵也要下一番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