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語言”離心”現象淺探
在寫作訓練中,學生作文中的語言”離心”現象,屢見不鮮。這種現象,如果得不到充分關注,有力矯治,對於提高學生現時寫作水平,對於學生將來正確使用語言這個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都是十分有害的。
關於語言表述中的離心現象,首先有幾個需要界定的問題。一,這裏的”心”,特指文章中心或段中心。二,這裏的離心現象,跟審題失誤,偏離題意是不同的概念。因為審題的偏差,是對題意理解錯誤,語流仍圍著錯誤的中心轉,而語言的離心表述是以觀點正確為前提的。三,不是選材錯誤,而是在運用材料時,表述過程中偏離中心。總之,本文探討的語言離心現象,隻討論審題、選材正確的文章語言表述中的離心問題。
提出這一問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審題錯、選材錯已成為眾多師生十分關心的敏感話題,已得到多方麵的關注,與認真的矯治。而語言的離心現象,在有些人看來,是無關大局,不會形成傾家蕩產式的考試失分,而且,即使費力矯治,收效甚微,這也正是應試教育下多年尚未解決的問題。思想上不重視,認識上不到位,防治措施不得力,寬容、放任的態度和無可奈何的行為方式,使語言離心現象大量存在。
物理學上的離心力,也並非對圓周中心的認識不清,而是由於慣性,或其他力的參與,使物體沿切線方向飛離。在文章學上,語言的離心現象比起物理學上”沿切線方向飛離”的單一性,要錯綜複雜得多。它的表現形形色色,成因林林總總,一篇短文難以作全麵係統的論述,隻能采用例舉分析的方式。
贅述形成的偏離
[例文一]雖說優勝劣汰是曆史的必然,但舊事物是不會輕易退出曆史舞台的,它們總會對新事物的產生與發展,”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甚至血腥的屠戮。羅馬教皇對堅持太陽中心說的布魯諾,先是指斥為”異端”,接著把他投進監獄,嚴刑拷打,直至使用最殘忍的火刑。腐朽的滿情王朝,對於推行新法的維新派,也實施了瘋狂的屠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潭嗣同,在《獄中題壁》詩中雲”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臨刑時語”有心殺賊,無力回天”,表現了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這段文字,論點鮮明,批判阻礙、扼殺新事物的舊事物;選材典型,羅馬天皇和滿清王朝,屠殺布魯諾與戊戌六君子的事例,切合中心。但在後一材料的敘述中,增加了對戊戌六君子之一潭嗣同的讚頌,屬偏離中心的贅述。這與學生運用材料的能力有關。將”原始狀態”的材料運用於文章,必須有一個剪裁過程,與文章中心不合的語言材料,一定要忍痛割愛。
若即若離式的偏離
[例文二]分數的高低並不等於能力的大小,古今中外的事實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遠的如古時的趙括,軍事理論說得頭頭是道,帶兵打仗,卻一敗塗地。近的如留蘇的王明,馬克思主義的書本痛得滾瓜爛熟,如果要考試,準能得高分,但他不能聯係實際,給革命造成很大損失。在國外,美二戰時期的巴頓將軍,在西點軍校時考試成績很差,而且不守校規校紀,曾被關過禁閉,受過警告處分,可後來卻成為屢建奇功的名將。而他的不少成績優秀的同學,畢業後大多分在國防部,但大都沒有幹成什麼大事。種種事實證明,分數與能力並非成正比。
這段文字,趙括與王明的事例,套用理論脫離實際的材料,用於證明分數與能力的關係,則若即若離。作者在行文中已意識到不妥,加了一個假設”如果要考試,準能得高分”,算是對使用王明事例的不當作了一個補救。由此可見,搬用現成材料不加任何處理,欲與文章觀點吻合,幾乎是不可能的。必須作出符合中心的”應急”處理。巴頓的事例敘述中,”不守校規校紀.....受過警告處分”,與分數無關,屬品行問題,一加刪除,就切合題意了。
材料強化弱化不當形成的偏離
[例文三]勤,包含著堅強的毅力和無窮的血汗。正是它,使人們能夠達到知識和智慧的高峰。倫敦圖書館的座位下,留下了偉大導師馬克思長年累日來此學習磨出的兩個深深的腳印。在他的巨著《資本論》中,哪一頁不閃爍著這腳印的光輝!物理學家霍金,以他高度的殘疾之軀,憑借輪椅上機械和電腦,寫下了令世界震撼的《時間簡史》。霍金是不幸的,他在風華正茂時遭遇了罕見的疾病,然而,他身處逆境,從不畏縮。
這段文章選用霍金事例為論據,在語言表述上,該強化的地方未強化,該弱化的地方未弱化,”照單全收”。霍金事例中,包含著”堅強毅力”“勤奮”等因素,但沒有得到應有的強化,而一些技蔓,”不幸”“逆境”卻作了過分的渲染,很有套用”逆境成才”事例之嫌。如作修改,以弱化(簡述)他的不幸,強化他的堅強與勤奮則可。如最後一句,擬改為”他麵對死神,卻依然像超人那樣奮鬥,生命不息,思維不止,筆耕不已,不斷向物理學界傳達他最新的思想,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敘述主體不明形成的偏離
[例文四]踢完球我一回到家,眼前的桌子上放著我的作業本。我想,不好,爸爸檢查我的作業本了。還沒等我想下去,爸爸那嚴厲的目光盯著我。他大聲地訓斥著我:”上中學了還貪玩,作業做完了嗎?”我不敢回答,隻聽他連珠炮似的朝我轟:”你看人家王林,父母是農民,誰輔導他?可是學習成績門門是優。”聽爸爸說起王林,我也想起他進中學後的表現。王林雖說不聰明,由於學習認真,每次考試在班上總是名列前茅。他平時很少上球場,也從不進電影院。他不但學習認真,還樂於幫助別人。誰的功課落下了,他就主動幫人補。而我呢,還有個”知情”老爸監控和指點,成績總趕不上他,我真該向他學習。
這段記敘文字,作者本來寫自己貪玩和受到父親的批評,決心改正錯誤,努力學習。文中寫王林是為了對比自己,然而作者寫到王林時卻收不住筆,順流而下,從學習到品德,洋洋灑灑,偏離了本段的初衷,將敘述主體傾斜到他人身上。
論述對象搖擺形成的偏離
[例文五]過多的依賴會使孩子本身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俗話說,抱大的孩子長不大。現在有不少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嗬護備至。孩子八九歲了,早上起來還得父母幫他穿衣服、洗衣服;上中學寄宿了,還不會洗衣服、疊被子。有的孩子張口就說髒話,甚至稍不順心就罵大人。依賴心使孩子成了溫室裏的花草,經不起風吹雨打。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孩子,怎麼能擔負建設祖國的重任呢?
本段談”依賴”的表現與危害。依賴的主體是”孩子”,批評的指向也是孩子。而文中卻把批評的矛頭指向了對孩子”百依百順,嗬護備至”的”父母”身上--即使要作這樣的批評,也得在探討孩子依賴性成因時開展。孩子”說髒話”“罵大人”更不是依賴性的表現,如果屬”無師自通”,那倒是有”能力”的表現。論述對象的搖擺,使語言蒼白無力,沒有說服力。
總結性語言不當形成的偏離
[例文六]曆史是一麵鏡子。假若當初商紂王能廣大言路,察納忠言、何至於落得個身敗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場呢?假如當初蔡桓公虛心聽取扁鵲的勸告,何至於病入膏肓而一命嗚呼呢?然而反過來說,如果當初齊威王不采納鄒忌的諷諫,又怎麼能取得”戰勝於朝廷”的效果呢?如果當初唐太宗不能聽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怎麼能出現”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呢?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聽取別人的正確勸告與建議,是取得勝利的基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