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塗”教學法
清代畫家鄭板橋有一方“難得糊塗”的閑章,被許多人引為座右銘。從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來看,教師根據教學對象的實際能力、知識水平、從特定的條件和問題出發,有目的地運用“糊塗教學法”(這裏允許稱之),實踐證明其效益是高的。下麵具體談談由江蘇如皋石莊鎮職中湯津波總結的糊塗的三種方法。
(1)真糊塗法
物理教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教學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沒有定論的問題,當教師在揭示這些問題時應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絕不能簡單加以否定或肯定。
例如,通常認為磁體總存在兩個極,無論怎樣分割,總不能得到隻有一極的磁體。某高二年級的學生畫出的草圖,說明一種方法可得到單極磁體:把一鐵質的厚球殼分割成相同的小鐵塊,並使他們磁化,使每小塊球殼外層為S極,內層為N極。然後想辦法把它們拚成一個完整的球,於是球對外麵的物體來說,就形成一個單極磁體。教師首先肯定這位同學的鑽研精神可貴,同時指出,這樣得到的球殼是沒有磁性的。並說明,到目前為止,自己也不知道世界上有無單極磁體!不過可設想科學本身的任務就是去發明、研究鮮為人知的東西。未來總有一天也許會發現單極磁體。對於教師這種“糊塗”的結論:無損於教師的威信,卻對學生智力開發有積極意義。反之,如果教師自作聰明,不懂裝懂,反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2)裝糊塗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中教師擔負著導演和演員的雙重任務,如果過高估計學生的水平、簡化教學過程,教學走過場,新知識在學生的頭腦中隻留下膚淺的表麵的映象。反之,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估計到學生不懂(或易錯)的問題,自己也佯裝不懂,帶著與學生一起學習、研究的態度,相互切磋,學生由於感到教學過程的親切感,所以聽得入神,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達到最終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這樣,學生非但不會認為教師的水平差,反而縮短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增加親切感,對物理的興趣必會大大提高。在講有關電功率內容時,學生預習了課本敘述:“並聯在照明電路中的不同白熾燈泡,發光強弱不同,就是因為通過它們燈絲的電流強弱不同。”教師就問:比較兩燈發光強弱要看通過電流強弱?還是看白熾燈實際功率的大小?這個問題一提出,一下子把學生的心抓住了,通過對比實驗、演示實驗,分析討論,學生認清:比較燈光強弱要看兩燈當時的實際功率大小,而且加強了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訓練。
(3)教糊塗法
先把學生教糊塗,然後使學生變清楚。這樣學生走了一段彎路,給大腦一個強信號刺激,頭腦會變得清醒,求知欲增強。
例如,在分析用萬用表的歐姆檔兩根表筆去測量電容器時,指針偏轉角度是大還是小?學生中有說大的,也有說小的,且各據理由。老師卻說:不是你們回答不全麵,而是我的提問錯了!我應該問你們指針可能發生什麼現象?當兩表筆接電容器兩極時,電容器充電,開始時電流很大,指針偏轉角度很大;以後隨著兩極電量逐漸增加,電壓逐漸增大,充電電流減小,指針偏轉角減小;最後當電容兩極間電壓等於電池兩端電壓時,充電電流為零,指針偏轉角也減為零。這樣,問題思路被理清了,學生恍然大悟,緊鎖的雙眉打開了。
“糊塗教學法”遵循了初、高中生的心理特征:他們好奇心強,熱衷於探求新奇的問題,教師這種有意識的糊塗安排,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和維持了學生興趣的持久性,達到完成學習任務。另外,“糊塗教學法”設計了好的認知衝突,環環緊扣,學生樂於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