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到整體,培養觀察思路
觀察的全麵性是客觀反映事物屬性的前提,應當利用演示實驗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察思路.例如,教師常用“圓錐上滾”的實驗來訓練學生的觀察力.首先把傾斜軌道展示在學生跟前,傾斜軌道的表麵特征給學生造成假象.把雙錐旋轉體放在軌道的中部,學生幾乎毫不例外地預感到旋轉體將沿斜麵滾下,然而見到的卻是意料之外的現象(如圖7-10所示).在學生渴望得到解答之際,讓他們從各個方麵對儀器觀察,並注意圓錐體與軌道之間的聯係,最終發現圓錐體在軌道低端的重心位置最高.於是學生在恍然大悟中獲得了觀察方法的啟示.
4.縱、橫對比,把握事物特征
觀察的深刻性在於透過表麵現象抓住象物的本質,利用對比觀察是使思維向縱深發展的很好的方法.在演示實驗中,要引導學生善於察覺條件的差異及產生結果差異的聯係.通常可以采用縱向對比、橫向對比、正反向對比的方法.
例如,用驗電器和鋅板(或鋁板)等演示光電效應的現象,實驗過程如圖7-11所示.把用砂紙打磨光的鋅板(或鋁板)插在驗電器的導杆上,給鋅板帶上負電荷,可以看見驗電器指針張開;用紫外光(功率較小的醫用紫外線燈)照射鋅板,驗電器指針即迅速閉合;再給鋅板帶正電,同樣用紫外光照射鋅板,驗電器指針不再閉合;再用白熾燈作光源,照射帶電的鋅板,不見指針張角有何變化.從上述過程可以看出,它是一個邏輯性很強的縱向對比過程.由(a)、(b)階段的對比可以看出,驗電器指針閉合不是由於紫外光使空氣電離的原因(雖然有一點影響,但不是主要原因),而是光照射使電子躍出的原因.由(a)(C)階段的對比說明光電子能否躍出與照射光的頻率有關.
縱向對比的演示方法是按照現象變化的順序逐步展開的.它能夠使學生較好地把握過程發展的階段特征,但需要不斷回憶已經消逝了的現象.在比較複雜的過程中,可以變部分縱向對比為橫向對比,縱橫向對比相結合.例如,圖7-12(a)顯示了物體浸入液體前後彈簧秤讀數的變化,由此可知浮力的大小,在繼續演示的過程中,保留圖7-12(a)的狀態,同時用另一個同樣規格的彈簧秤顯示排開液體的重量,如圖7-12(b)所示,兩者橫向對比,學生就能清晰地察覺兩者之間的關係.
又如在上述接通電路的自感現象的演示中,也采用了電感支路和電阻支路同時橫向對比的方法,從而使難於察覺的暫態差異顯現出來.
為了便於學生認識事物的本質,常需要用正向和反向對比的方法.例如,為了說明振動產生的條件之一是物體必須受到回複力的作用,可以用彈簧振子演示,分析回複力使物體圍繞平衡位置往複運動;還可以用保險絲繞一個彈簧,下掛小球,在事先不告訴學生彈簧材料的情況下,把小球拉伸後釋放.學生驚異地看到小球不發生往回運動,這時告訴學生彈簧的材料,於是學生們從反麵現象加深了振動產生條件的認識.
總之,教師在演示教學中,一定要注意使學生的觀察和思維活動緊密結合起來.用觀察促進思維活動的展開,又用思維指導觀察活動的進行,使學生逐步認識物理概念、規律,逐步發展觀察和思維能力.
學生分組實驗教學
一、學生分組實驗技能訓練的教學目的
學生分組實驗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操作的課堂教學過程,教師應當根據大綱的要求,有計劃地、係統地訓練學生的實驗技能和良好習慣.這些技能的教學目的可大體分述如下:
1.逐步學會自學實驗講義(教材)
通過自學與輔導,逐漸學會自學實驗講義或相關教材,理解其內容、包括目的和原理,知道怎樣做實驗,會組織實驗步驟.
2.逐步養成正確認識基本量具、儀表的習慣
要求學生養成正確習慣:拿到量具,儀表能說出它的名稱,通過對外部形態、銘牌、一般構造的觀察,教師的輔導及閱讀說明書等材料,了解它的主要功能、使用條件、量度範圍,精密(準確)度及使用規範.
3.逐步養成良好的操作規範,進行正確的實驗操作.
實驗操作必須按一定的操作規範程序進行,逐步養成良好習慣,例如:
(1)裝配儀器:一台儀器的裝配,多台儀器和器材的組合,都應當做到能按合理的規範程序操作.例如在裝配天平時,應先將橫梁放於止動架上,才能安放掛鉤、掛架和掛盤,不僅要使各類部件的位置正確,而且要做到“對號入座”.
(2)儀器的預備性調整
器件裝配好以後,一般都要進行預備性調整,如儀器底座位置的調整,滑線變阻器滑動臂初始位置的調節,儀表上的檔位選擇及各種旋鈕初始狀態的調節,熱電子儀器的預熱,光具共軸的調節和各種測量儀表零點的調節等.
預備性調節的最後一步是檢查,檢查的項目,一是看儀器或電路的裝配是否正確,二是看各種器件是否處於規定的初始狀態.
(3)啟動工作和觀察記錄:按規程及實驗步驟啟動儀器工作,並仔細觀察,記錄所示數據.
(4)實驗結束後的收尾工作
實驗結束,應按照一定的順序拆除和整理儀器;檢查儀器材料是否有壞損丟失,然後清理桌麵,板凳的歸位.一切設備複原.
4.逐步掌握實驗操作的規範動作
實驗操作不僅要注意程序,而且要注意動作的規範要求,切忌隨意性的動作.例如:
(1)調整天平時,一般用左手握住止動旋鈕,不論調節底座、橫梁,放卸待測物和砝碼,還是撥動遊碼,都必須在止動期內進行.需要觀察天平是否平衡時,再輕輕地順時針旋轉止動旋鈕.當橫梁處於升起狀態時,左手不可脫離止動旋鈕.這樣做,一方麵是為了防止橫梁自動落下,一方麵提醒使用者在觀察天平平衡之後立即把橫梁放下.用右手拿砝碼鑷,鑷口的凹邊應當朝上,如圖7-13所示.待測物和砝碼都應放在砝碼盤的中央.
(2)用手拿燒杯傾倒液體時,應如圖7-14所示.
(3)使用螺旋測微器,一般應用左手拿被測物,右手無名指與小指握弓形架,拇指與食指操作旋輪.若被測物已被固定,則可用左手握住弓形架身,右手旋轉螺杆套筒.當螺杆開始接觸被測物時,應改旋棘輪,使螺杆前行,壓住被測物,待聽到“哢哢”聲時再行讀數,如圖7-15所示.
(4)用手調節滑線變阻器滑臂時,應以另一手扶住瓷支架上方,如圖7-16所示.
(5)用手拿透鏡時,應如圖7-17所示,切不可觸及透鏡表麵.
5.學會正確測量讀數與處理數據
(1)檢查零點是否正確,在零點不符的情況下,應調整好零點或選擇相對零點:
(2)應使觀察視線與表麵垂直.
(3)讀數時,一般應保證準確的數位不致省略,可以估讀到最小分度的下一位,但不必估讀至最小分度的下兩位.例如,用毫米刻度尺測量的正確讀數是15.3mm.不應表達為15mm,也不應表達為15.25mm.當量具的最小分度為0.2或0.5個單位時,在觀察能力許可的條件下,應估讀到最小分度的1/2或1/5.例如,最小分度為0.02A的安培表,應估讀到0.01A:
不管使用何種量具,養成良好的讀數習慣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來說,應當先觀量程,再看最小分度,然後看零點,再讀數和記錄.
處理數據應體現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常用處理方法有計算法和圖示法兩種.
在中學物理教學中,使用計算法多利用平均法來減小實驗誤差.
圖示法的優點主要有兩條:一是簡明、直觀、便於比較,特別對探索物理規律很有用;二是利用實驗中的有限數據作出圖線後,從中找到那些無法通過實驗來得到的數據,還可以求出相關的第三個物理量.用圖示法表述物理量之間的關係時,應注意以下的要求:
(1)在中學物理教學中,主要介紹直角坐標係.直角坐標一般以橫軸代表自變量,縱軸代表因變量.在軸的末端近旁注明所代表的物理量及其單位.
(2)坐標的原點,不一定取為變量的零點.坐標軸上的標度值應能恰當地反應出測量值的有效數字.坐標標度應劃分得當,以不用計算就能直接讀出圖線上每一點的坐標為宜,如通常用1、2、5而不用3、7、9來標度,使坐標紙的一小格可用來表示測量值最後一位的1,2,5個單位.
(3)應盡量使圖線占據圖紙的大部分,不致偏於一角或一邊.橫軸和縱軸的標度可以不同,但大小要注意配合.如果數據特別大或特別小,可提出乘積因子,例如提出×103、×10-2放在坐標軸最大值的右側.
(4)描點和聯線.依據實驗數據用削尖的鉛筆在圖上描點.為清楚、準確起見,常以該點為中心,用×、⊙等符號中的一種標明.同一圖線上的觀測點要用同一種符號,如果圖上有兩條圖線,則應用兩種不同符號以示區別.描繪出的直線或曲線應為光滑曲線.曲線不通過全部測定點是正常現象.一般情況下,聯線時應盡量使曲線通過或靠近大多數觀測點,並使測點比較均勻地分布在曲線的兩側.如圖7-18所示.
6.學會寫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一般應包括實驗目的、裝置與器材、實驗原理與步驟、數據記錄與計算、結論與討論等部分,逐步地要求學生學習自行設計實驗報告.在設計報告時,應讓學生學習用比較簡潔的文字,直觀的圖表來表達報告的內容.數據表格的設計應做到:說明實驗條件;要有原始記錄;欄目中應注明物理量的符號和單位;力求簡明,便於總結物理規律.
下麵介紹一份學生分組實驗的報告:
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實驗者姓名××,同組人姓名×××
實驗時間×月×日下午第二節
[實驗目的]
1.驗證物體在光滑斜麵上自由下滑時的機械能守恒;
2.進一步鞏固打點計時器的使用和數據處理方法。
[實驗器材]
平麵小車,電磁打點計時器,學生用電源,支架,直尺。
[實驗原理與步驟]
如圖7-19,如果小車在重力作用下沿光滑斜麵下滑,從靜止點A到B小車的重力勢能減少
△Ep=Mghon
而動能增加
如果△Ek=△Kp即
或△Ek/△Ep=1
則證明機械能守恒
1.調節斜麵傾角,使H/L盡可能大一些,以減小摩擦力的影響;
2.裝配和調整電磁打點計時器;
3.將小車置於斜麵上方A點處,連接裝配好打點紙帶;
4.開啟電源,釋放紙帶末端,使小車下滑,下滑結束即關閉電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