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概念教學 二(1 / 3)

例如,電阻這個概念的教學,學生從實驗中直接取得的是幾組數據,如何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比較、抽象、概括,使學生形成電阻這一概念呢?首先研究一組數據,從對這一組數據的分析、整理中可以得出:對同一導體,加在它兩端的電壓U與通過它的電流I之比,是一個與U和I都無關的恒量R;然後再考查另一組(或幾組)數據,也可以得到同樣的結論,於是可以初步概括出如下結論:每個金屬導體本身都存在著一個恒量R,不同的導體具有不同的R值.這時,可以啟發學生運用類比聯想,如同種物質它的質量和體積的比是一個恒量,不同物質這個恒量的值不同,這個恒量表征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再讓學生悟出這個不同的恒量R,也一定表征著導體的某種固有特性.接著引導學生對幾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和推理,可以得到如下結論:在相同的電壓下,恒量R值大的電流小,恒量R值小的電流大,因此,R的大小反映了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於是引出電阻這一概念.最後,讓學生試用文字及數學式R=U/I作出正確的表達.

對比是常用來認識幾種事物的質或量之間的區別和聯係的一種有效方法.在概念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來分清有關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係,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例如,對比蒸發與沸騰、串聯與並聯、交流電與直流電、電動勢與電壓、幹涉與衍射、熱量與比熱等等.

三、運用

當學生初步形成概念後,必須及時給他們提供運用概念的機會,讓他們將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體的物理現實中去,使他們在運用概念聯係實際或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鞏固、深化和活化概念,看到自己在學習中的收獲,會更激起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同時,特別要注意逐步教給學生正確運用概念去分析、處理和解決物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引導他們在運用已有的概念去麵對新的物理現象時,勇於提出問題,勤於思考,擴大認識範圍,逐步提高他們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實際能力.所以,運用是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關鍵.

例如,學了“慣性”和“摩擦”以後,向學生提問:如果錘頭從木把上脫落,用什麼辦法把錘頭裝牢?道理如何?讓學生運用學過的“慣性”、“摩擦”等知識解決這一簡單的實際問題,並分析、說明它的道理.又如,在學了電阻的概念以後,可以讓學生討論:通過某導體的電流為1A時,測得它的電阻為2Ω,現在若讓它通過2A的電流,則其電阻為多大?有的學生認為電阻與電流成反比,是1Ω.在學了電功率的概念以後,還可提問:當通過一個導體的電流增大到原來的3倍時,電流的功率為原來的幾倍?有的學生會回答“3倍”,如此等等,問題都出在對電阻概念沒有正確的理解,有的是不會正確地分析運用.因此,對前者可啟發學生:導體的電阻是否隨著通過的電流的改變而改變?讓學生回到討論電阻這個概念的定義去解決.對後者,可以啟發學生思考,當通過某一導體的電流增大時,兩端的電壓變不變?怎麼變?為什麼?這樣通過討論和分析,讓學生總結教訓,有利於對概念的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使學生受到運用概念去解決物理問題的訓練.練習不宜過多,關鍵在於問題的典型性、啟發性、靈活性是否突出,是否對學生有針對性.

最後,應當指出,人對任何事物的認識包括物理概念在內,都有一個過程,都是有階段性的.因此,物理概念教學也要注意它的階段性,不能一開始就企圖講深講透,那樣效果反會適得其反.真正重要的是應該做到既使每個階段具有十分明確的適度的要求,又使各個階段相互聯係,逐步加深擴展,切不要使之僵化.

物理概念教學教案三則

一、力(初中物理)

[教學目的]

初步了解力的概念,認識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明確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初步了解抽象出物理概念的基本方法.

[教具]

彈簧、鉤碼、鐵球、條形磁鐵、水槽、浮體、有機玻璃、塑料纖維(或絲綢)、塑料泡沫顆粒.

[教學方法]

1.談話: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常識與經驗(即前學科概念),通過教師有序的發問指導與采用“變式比較”的原則,讓學生從常識與經驗中得到升華,形成正確的力的初步概念.

2.演示:選擇恰當的物體相互作用現象的演示,讓學生認真觀察力的行為,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讓他們學會從“事件”或行為的發生、發展、結果三個方麵來確立力的初步概念,認識力的一些重要性質.

[教學過程]

(一)談話啟發:

1.引向生活:舉例:從人力——手推車、拉鋸、提水桶、腳踢球、踢毽子等人體肌肉緊張的感覺中獲得力的初步認識.再從物力——推土機推土、拖拉機拉犁、起重機起吊貨物等事例,激發學生想象.達到擴展力的概念的目的.

2.滲透方法:指導學生從上述事例的比較中,尋找共同的特征,盡管發生的事例各不相同,但均發生在兩個物體之間,表現為推、拉、提、撞擊、擠壓等現象,這裏包含了初步概括、抽象物理概念的基本方法.

3.引出力的初步概念:

“我們把發生在兩個物體之間,並表現為推、拉、提、撞擊、擠壓等現象叫做力的作用”.

(二)演示引深:

1.演示(1)手提鉤碼:人從肌肉緊張中感覺到“力”.

演示(2)彈簧吊鉤碼:人從彈簧形變中“觀察”到“力”.

2.演示(1)手推靜止的鐵球,鐵球由靜止轉為運動:從肌肉緊張中感覺到“力”.

演示(2)條形磁鐵靠近靜止的小鐵球.鐵球由靜止轉為運動:從鐵球由靜到動中“觀察”到“力”.

演示(3)用塑料纖維或絲綢擦過的有機玻璃棒靠近塑料泡沫顆粒,顆粒被吸引到棒上:從顆粒由靜到動中,“觀察”到“力”.

3.指導概括、抽象:

從上述兩組實驗,通過觀察比較,從直接感覺到間接“看到”,其中有一個比較和抽象的過程,將上述力的概念概括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並將推、拉、提、撞擊、擠壓等現象概括為力的兩個作用效果(即形變或動、靜變化.這裏暫不提運動狀態改變).

(三)演示引深:水槽中兩個浮體上放兩塊條形磁鐵,演示相互吸引和排斥現象.讓學生從觀察中獲得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進而說明力的相互性質:即一個物體受到另一個物體對它的力的作用時,同時它也對另一個物體施加力的作用.教師要讓學生分清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並且說明它們同時存在,指出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是相對的.

(四)課堂反饋:(提問)

(1)×同學說:×××的力氣很大,他所說的力氣與我們今天所講的力的概念有什麼不同?

(2)課本上舉出坐在船上的人用槳撐岸時,船離岸而去的現象,說明了力的什麼性質?若選人和船為一整體作為研究對象,那麼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分別是哪個?

(五)小結與說明:

(1)小結:脫開了物體或隻有單個物體均無所謂力,力是發生在兩個物體相互作用之間.這不僅說明了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而且還說明了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說明:我們所說的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一詞在這裏的含義與同學們平時講的“作用”如×××同學在五講四美活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是不同的.力的作用,總是與引起物體形變或者動、靜變化聯係在一起的,沒有這兩個效果就談不上“物體相互作用”這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