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色金屬的采礦工業
中國有色金屬的采礦業源遠流長,約在公元前一千年西周時期,就開鑿密集的豎井群開采銅礦。但是,近代中國卻大大落後了。當歐美各國完成產業革命的時候,中國還沿用古老的手工方法采礦。直到一九四九年,采礦業十分落後、蕭條。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經濟建設中,比較注意有色金屬礦山的開發。建國前,中國隻有銅、鉛、鋅、錫、銻、汞等6種有色金屬的小礦山100多個,生產能力為礦產金屬1萬多噸。到一九八五年,中國已擁有有色金屬礦山1100多個,其中大中型礦山125個,礦產有色金屬130多萬噸,是一九四九年的100多倍。一九五二至一九八五年,礦石年產量平均每年遞增13%。隨著礦山建設和采礦生產的發展,有色金屬的采礦工藝和技術裝備逐步提高。到八十年代,中國的采礦工業不論露天和坑采,從礦體剝離、井巷掘進到采、裝、運都逐步走向機械化、大型化。全國重點大型設備近千台,裝備水平已經接近工業先進國家七十年代末期的水平。
采礦業的發展,為有色金屬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礦山建設和采礦生產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一九八五年,有色金屬的冶煉能力大於采礦能力30%以上。大力發展中國的采礦工業,仍是有色金屬工業的主要任務之一。
有色金屬采礦工業的發展
一、采礦工業的發展
中國有色金屬采礦工業的發展是從建國初的國民經濟恢複時期起步的。東北地區是最先解放的工業區,首先恢複了原有的夾皮溝金礦、華銅銅礦、青城子鉛鋅礦、楊家杖子鉬礦等12個有色金屬礦山。恢複工作是在礦區被日偽破壞慘重、生活極為艱苦、設備材料相當缺乏的情況下進行的。東北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的幹部,在局長李華的帶領下,組織礦區職工艱苦創業,使東北有色金屬采礦工業先於全國得到了發展。一九五○至一九五二年,東北的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礦產總量占全國產量的49.9%。在發展生產的過程中,苑子紀、洪戈、穆毅等人組織建立了礦山生產責任製,采礦業務規程、坑口技術管理製度,並進行礦山技術人才的培訓,為全國有色金屬礦山的技術管理奠定了基礎。在東北有色金屬礦山恢複和發展的同時,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二年,在華東、中南、西南地區的銅官山銅礦、平桂礦務局、水口山礦務局、錫礦山銻礦、東川銅礦、雲南錫業公司等有色金屬礦山也相繼恢複生產,礦產金屬量很快突破了建國前的最好年產水平。
一九五三至一九五七年,有色金屬礦山開始進行大規模建設。這期間對一批老礦山進行了改擴建和技術改造,如銅官山銅礦、水口山礦務局、東川礦務局、雲南錫業公司等;並新建了一批有色金屬礦山,其中包括從蘇聯引進先進技術與裝備的白銀公司露天礦、東川銅礦、楊家杖子鉬礦、大吉山、西華山、巋美山鎢礦和自己設計建設的壽王墳銅礦、山東鋁廠鋁土礦、新冶銅礦、彭縣銅礦、通化銅礦、會澤鉛鋅礦、普安鉛鋅礦等。白銀公司露天礦(包括一號和二號兩個露天采場)設計規模為年產粗銅3萬噸,銅礦石350萬噸,黃鐵礦140萬噸。建成投產後,連續十年多礦產金屬量在4萬噸以上。壽王墳礦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自己設計、建設的大中型礦山。一九五七年建成投產後,日采選原礦2000噸。孫鴻儒、張富民、楊均等在該礦建設中做出了貢獻。楊家杖子鉬礦建成投產後,形成5500噸原礦的日采能力,成為中國舉足輕重的大型鉬礦山。
通過以上建設,形成中國有色金屬礦山采掘工業的基本雛形。一九五八至一九八五年又相繼建設了一大批有色金屬礦山。其中主要有易門、中條山、銅陵、德興、永平、滇中的銅礦;鄭州、貴州、山西鋁廠的鋁土礦;磐石、會理、金川鎳礦;金堆城鉬礦;桃林、八家子、柴河、黃沙坪、凡口等鉛鋅礦;大廠、紅河錫礦;文山銻礦等。金川鎳礦於一九六六年建成,采礦能力為年采鎳銅原礦170萬噸,鎳金屬量1萬噸以上,它的建成使金川成為中國和世界著名的鎳基地。德興銅礦一九六五年建成投產後,經過改造擴建,到一九八五年已達到日采選15000噸礦石的生產能力,是中國最大的露天開采銅礦山。桃林和凡口鉛鋅礦分別於一九六○年和一九六八年建成投產後,都成為日采礦石3000噸以上的大型礦山。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到一九八五年,中國有色金屬年采礦量已達到6400多萬噸。
二、采礦工業的主要經驗
有色金屬的采礦工業在三十多年的發展中,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路子,創造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進一步振興采礦工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一)發展有色金屬工業必須以礦山為基礎。
堅持以礦山為基礎發展有色金屬工業,是三十多年來在有色金屬工業的實踐中總結的正確方針。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七年的八年,一九六二到一九六六年的四年,一九七九到一九八五年的六年,是有色金屬工業發展的3個最好的曆史時期。分析這3個時期的生產建設特征,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重視礦山的開發建設。新中國成立不久,重工業部就提出在發展冶金工業中,要使礦山的生產能力大於冶煉生產能力10%以上。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一五”計劃期間有色金屬工業的重點放在礦山的基本建設上,使有色金屬的礦產量一九五七年比一九四九年增加了16倍,奠定了有色金屬工業發展的基礎。一九六二年,總結了“大躍進”時期“抓中間帶兩頭”的教訓,提出了“礦山為首”的方針,堅持把工作重點放在開發礦業上,出現了有色金屬工業發展的第二次高潮。一九六二至一九六六年有色金屬礦產量平均每年遞增21.2%。一九七九年以後,在企業整頓、改革開放的推動下,有色金屬礦山通過擴建和技術改造,擴大了生產能力,保證了有色金屬產量的穩定增長。
(二)采掘並舉,處理好采礦工業內部的重大比例關係。
有色金屬的采礦工業必須堅持合理的采掘比,才能保證采礦生產的穩定持續增長。在“二五”計劃開始後的“大躍進”年代,有色金屬采礦工業在追求礦產金屬高指標的影響下,忽視了三級礦量的平衡。雖然8種主要有色金屬的礦產量一度猛增,一九六○年達到了45.28萬噸,但因違背了礦山生產規律,掘進剝離欠帳太多,一九六一年礦產金屬量下降到21.11萬噸,猛跌24.17萬噸。一九六二年以後,有色金屬采礦工業貫徹國民經濟的調整方針,堅持調整采掘比例,嚴格按采掘並舉的原則安排礦山生產,有色金屬礦山才逐漸恢複元氣。在三年調整時期,出礦量與剝離掘進量的比是1∶1.078,比一九六○年的1∶0.775、一九六一年的1∶0.655提高了剝離掘進比例30%以上,8種主要有色金屬礦產量也逐年穩定上升,一直持續到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初期。
(三)引進和技術改造結合,是加快采礦工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中國的采礦工業於“一五”計劃期間引進蘇聯成套技術與設備,建設了白銀露天礦、楊家杖子鉬礦等6個主要礦山,很快改變了有色金屬礦山落後的技術麵貌,使中國的采礦技術水平從落後的狀態提高到四十年代的水平。此後,銅陵鳳凰山銅礦、江西德興銅礦等引進大型現代化采礦設備和先進工藝技術,並加以消化吸收使之國產化,在發展采礦業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使中國采礦技術水平提高到六十至七十年代的水平。
(四)大力開發有色金屬後繼礦山,保證有色金屬礦產有持續的發展後勁。
大中型有色金屬礦山建設周期長,形成采礦能力一般需要三至五年,或更長的時間,因此加強有色金屬的探礦,開發已有礦山的後繼礦山,要盡可能超前。一九八五年,白銀有色金屬公司、河北銅礦、銅陵有色金屬公司部分老礦山、東川礦務局、東北地區的大部分礦山,都已麵臨礦產資源接近采空的問題。有色金屬礦山大多已有十年以至二十多年以上的開采時間,資源減少和閉坑的礦山將不斷增加。因此,加快新礦山的開發建設,提高采掘工業的技術水平,是有色金屬生產的要求。一九八五年,大冶有色金屬公司、銅陵有色金屬公司等都進口了大量的銅精礦,才能維持一定的生產水平。全國冶煉能力大於采礦能力的問題將越來越突出。十分重視後繼礦山的開發,是中國采礦工業發展的重大課題。
(五)采礦工業必須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安排。
有色金屬礦產資源是國家的財富,資源的開發利用,要統籌規劃,合理安排,按科學規律辦事,這是中國采礦工業在生產建設實踐中得到的深刻啟示。“一五”計劃期間,堅持有色金屬礦山資源的開發由國家統籌安排,即哪些由中央企業開采,哪些由地方企業開采,哪些範圍內可以讓民間開采,都有計劃地安排進行,既保證了礦山開采的正常秩序,也使礦產資源得到合理利用。一九五八年開始的“大躍進”年代,有色金屬礦山一度出現亂采亂挖的現象,給一些大中型礦山的建設和綜合開發利用造成一定的困難,六十年代初很快得到了糾正。八十年代初,在改革開放中,一些地方強調了“小礦放開”,出現了鄉鎮企業和個體戶的采礦熱。由於缺乏統籌安排,如雲南錫業公司、栗木錫礦、奕川鉬礦等一些礦區發生了亂采亂挖的現象,給礦區管理、礦山開采、資源綜合利用帶來了很多問題和困難。這一教訓說明對礦山資源必須統籌兼顧,依法開采,加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