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啟發式教學法(1 / 2)

曆史啟發式教學法

啟發式教學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在教學活動中的具體體現。啟發式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自己概括出結論,從而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

用啟發式教學是教育界的老話題。其實如何用好用活它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同誌仍需努力”,進行長期的實踐和深入的探討。就講授法教學而言,還普遍存在簡單化的初級啟發層次。如果長期停留在初級啟發水平,不分事件的輕重大小,事事啟發,看似課堂氣氛很好,實際上會使學生中樞神經漸漸疲勞,厭倦情緒增長,結果教材的主導作用削弱了。用好用活啟發式的前提是教師要傾情——有強烈的事業心,要肯鑽——勤練內功。啟發式的關鍵在於創設一種問題的情景。問題情景之創設,首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和知識實際;其次要抓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再次要琢磨最能刺激學生求知欲的情景。廣東惠陽高級中學教師張岩才總結在曆史講授法教學中常用的有如下幾種啟發:

1.因果啟發

曆史條件的因果關係貫串於曆史教材的所有章節,是教者創設情景普遍采用的方法。它易於操作,主要是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然後由學生回答。因果啟發雖屬一般層次,但有助於逐步培養學生的辯證觀點,形成正確的思想方法。

2.演繹啟發

它符合曆史教材按標題、子目演繹內容的實際,然後引導學生學會以史實論證觀點的方法。運用演繹啟發。對初中學生宜用簡單的單題啟發,如:“唐朝農業的發展表現在哪裏?”對高中學生可用遞進啟發:“唐朝盛世經濟的繁榮表現在哪幾方麵?”“經濟繁榮推動了唐朝哪些方麵的發展和繁榮?”“為什麼說我國在隋唐時期是世界上強盛的國家?”最後一問要求學生從經濟、政治、民族邊疆關係、對外關係和科學文化諸方麵去思考問題,檔次較高、難度頗大,有利於提高高中學生分析、綜合、概括和說理的能力。

3.溫故啟發

此法常用於講新課前的複習提問。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更重視在新課的重點和難點中下功夫創設情景。溫故啟發分前後兩種。前啟發如:講《西漢的興盛》內容之前設問:“儒家學派的主要觀點是什麼?”然後引入新課。後啟發是在講完“文景之治”之後設問:“漢初統治者的休養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局麵的出現反映了什麼學派的思想主張?”後啟發使學生有出乎意料的感覺,具有知識歸類形成知識結構化的功能。所以,後啟發略優於前啟發。如上述例子的後啟發就為儒家思想逐步成為我國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作了很好的鋪墊,為理解以後曆代初期的統治者調整政策鋪平了道路。

溫故啟發的作用除複習舊課,鞏固知識外,尤為重要的是可以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向較深的層次:通過習新溫故,掌握知識的係統性和內在聯係,認識事物的本質,形成科學的概念。如:馬歇爾計劃從局部看是美國戰後推行“冷戰”政策的重要措施,從全局看則是美國對外政策的延續,於是設問:“馬歇爾計劃是什麼政策的延續?其實質是什麼?”引導學生把美國推行的“金元外交”——“道威斯計劃”——“馬歇爾計劃”有機地串聯起來,深刻認識它的形式是援助外國,內容是輸出資本,實質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

4.比較啟發

比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司空見慣,但在教學活動中妙用比較啟發,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辨別和聯想能力,甚至能使學生引起學術研究和發明創造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