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課堂提問設計十一法(1 / 3)

曆史課堂提問設計十一法

1.移位提問法

課本練習題中的回答題,有的設計得頗為新穎,不過,如真讓學生作為筆頭練習,又嫌艱深,困難不少。若將它移植於課堂教學過程之中,穿插在恰當之外,在教師啟發下,師生共同討論完成,效果會更好些。“結合史實,談談鴉片戰爭中清政府失敗的主要原因”這一習題中的問題,如果移用在《南京條約》的課堂教學中提出,學生會更容易從戰爭全過程去把握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英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掠奪殖民地的本質。“結合已學過的知識,談談你對左宗棠的看法”這一提問,如果移位於“收複新疆”的教學之後或許更好,這時可引導學生回顧左宗棠在鎮壓太平軍、創辦洋務運動等活動史實來認識其人,並補充提出“左宗棠的這些,哪些是有利於國家民族利益的?哪些是他作為統治階級一員所不可避免的?”如此處理,既容易激發學生思維的興趣,又降低了學習辯證地評價曆史人物的難度。“中法戰爭的結果如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這一題目,若放到課堂教學的小結中練習也挺不錯。結合課文引用的史料,可以讓學生思考清政府與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對待這場戰爭的態度,和愛國將士、人民群眾的態度有何差別,由此,學生就不難對中法各自“不敗而敗,不勝而勝”的結果得出合乎邏輯的看法。

2.串連提問法

課文方框內的一些課堂思考題常常是針對某一具體內容設計的,有利於啟發學生的思維。不過,如果聯係教學整體,聯係其他題目,串連起來,統一處理的話,就容易形成帶有由易到難,層層推進的有梯度性的係列化問題,這對發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都是頗有好處的。

“想一想,清朝前期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都做了些什麼?”這一思考題,在於使學生學會概括曆史事件的能力,它恰好同導語中“清政府采取的這些措施,有何重大意義?”的問題相呼應。如果將這兩個問題揉合起來進行小結,會有助於學生深化對課文內容的認識。“想一想,清朝前期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做了些什麼?這些措施對清朝疆域的形成有怎樣的重大意義?”這樣的提問就遠不止於概括所學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能使學生認識到加強內地與邊疆聯係和維護祖國統一的重要意義。“談談辛亥革命為什麼失敗?”這一思考題目,若能聯係導語的“辛亥革命有何經驗教訓?”以及習題中的辛亥革命的的曆史意義”,一並在課堂小結中提出並討論,無疑有利於學生學會從正反兩方麵總結曆史經驗的基本方法,學會全麵地評論地認識問題。又如“想一想,應當怎樣評價《天朝田畝製度》?”這一思考題,如果同習題中“談談《天朝田畝製度》的內容”一並提出,也會有加強學生整體理解這一曆史製度的作用。

3.化用提問法

教材中某些角度新、深度大的思考題目,僅僅依靠課本現成的問題還搭不成階梯,而需要結合學生實際,改造化用原題,使之形成由淺入深、由低而高的係列化問題,在抽絲剝繭、層層推進的追問中,不斷刺激學生的興奮點。

我們不妨把“比較一下,清朝前期資本主義萌芽比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有哪些發展?”這一問題化分為兩步。第一步,“請比較一下,清朝前期比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在手工工場的部門上、規模上、資金上有哪些不同?”第二步,再讓學生以概括比較的結果,說明“為什麼說清朝的資本主義萌芽有了發展?”

對於課本中的“隱性問題”,為降低難度,也不防先化隱為顯,形成階梯,再讓學生作答。

“想一想戊戌變法為什麼失敗?”這一思考題目在課本中是難於找到現成答案的。如果把問題變化成富於層次性、啟發性的題目,學生經過具體到抽象的思維,就會比較容易地回答:“維新派與頑固派之間力量的對比如何?維新派主要依靠誰實行變法?頑固派又是如何對待變法的?”

如此角度,如此化用,不僅有助於學生化難為易,也有助於培養思維的嚴密性。有時候,課本中的問題是順向提問的,為激發學生思考,我們也不妨逆向提問。

例如“為什麼說新文化運動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問題提得較為籠統,如果化用為逆向提問:“新文化運動引起了社會上哪些思想變化?這種變化說明了什麼?”這就更利於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掌握靈活地思考問題的方法。

4.補充提問法

課本囿於體例、篇幅等等,所設計的問題不可能涵蓋方方麵麵的內容。這就需要我們深入鑽研教材,結合教材與學生兩方麵實際,自行補充一些富於啟發性的問題。這類補充性問題,大致說來,一類是為著學生完整地把握某方麵知識而設計的。如講授“鄭成功收複台灣”便可提問:“大陸與台灣何時有了第一次聯係?後來,中央政權又是如何管理台灣的?”這種提問雖是淺層次的溫故知新,但也有利於學生全麵了解某一事件或概念。另一類則是為激發學生思維能力而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