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兒臣想將皇位傳給八弟,你……你認為如何?”
“子楚?”
子偃不由得蹙眉道:“你是認真的嗎?”
“是的。父皇,兒臣已經想好了!八弟的文治武功,是有目共睹的,其實早在登基伊始,兒臣就已經派人去暗中觀察父皇的兒子們,八弟的能力絕對是父皇的諸子中,最為出色的一個,他又是父皇你的愛子,又是行事風格最像父皇你的。兒臣相信,八弟繼位,遠比兒臣的那三個不成器的兒子繼位要好得多。”
看著一臉虛弱,卻又表現得很堅決的子恒,子偃放下了心中的狐疑,連連搖頭道:“不可。你現在還是帝國的主人,皇帝之位,父死子繼,遠比兄終弟及要好得多!這古往今來,因為兄終弟及而鬧出的亂子可是不勝枚舉的呀。”
兄終弟及,就是王位由哥哥傳給弟弟繼承,傳弟一般按年齡長幼依次繼承。兄終弟繼,傳子有傳兄之子、傳弟之子和傳嫡子幾種。
中國古代的夏朝、商朝以及魯國、宋國等實行這種繼承製度。例如魯煬公熙接替其兄魯考公酋的位置,宋微仲接替其兄宋微子啟的位置。
在私有觀念深入人心的情況下,采用兄弟相繼的方式也缺乏硬性的約束力。
因為“兄弟之親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之間常不免有爭位之事”,“兄終弟及”原則事實上無法抵擋住權力私有欲、獨占欲的衝擊。隻有根據嫡、長這些先賦的或天定的條件,把皇位繼承資格最大限度地限製在一個人身上,才能確立起比較明確的、可操作性的標準,才可能杜絕其他皇子的非分之想,較好地避免諸子爭立、骨肉相殘的局麵,在一定程度上“絕庶孽之窺箭,塞禍亂之本源”。
“不會的。”子恒輕輕的道,“父皇,此事兒臣早已有了自己的考量。帝國幅員遼闊,情況複雜,而兒臣的三個兒子,子源、子韜和子權都是庸碌之人,難堪大任,將偌大的一個帝國交到他們的手上,兒臣實在是放心不下,兒臣不能將父皇和兒臣自己的畢生的心血,拿去冒險!”
“子楚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他做楚國之君的這些年,勵精圖治,將一個原本是化外之地的國家,治理得非常好。以小見大,這且不說,子楚自身的能力很強,威望極高,僅次於兒臣與子啟,在朝野上下的威望,僅次於兒臣而已。由此可見,由子楚繼位,是一個再好不過的選擇了。”
聞言,子偃歎了口氣,又看向了一側的幹婉,垂詢道:“婉兒,你認為呢?”
“臣妾不想幹涉立儲之事。”
子偃搖搖頭道:“恒兒,你為什麼不將皇位傳給啟兒呢?”
“不。啟弟的能力兒臣是知道的,他勇猛善戰,擅於運籌帷幄,做一將軍綽綽有餘,但是要統治這麼一個龐大的帝國,啟弟的能力是無法讓人信服的。而且,八弟比啟弟年輕一些,他能帶領帝國,走的更遠。”
“恒兒,朕不管這些了,一切,全憑你的意誌行事吧。”
“謝父皇。”
其實子偃又何嚐不知道子恒的心思呢?
以子恒的三個兒子的能力,確實無法統治好這麼一個偌大的帝國,傳位給子楚,完全是迫不得已的。
首先,子恒駕崩,接下來子偃肯定也是時日無多的,那麼之後呢?沒有了靠山,又毫無威望的後繼之君怎麼辦?
就子偃想到的,就是多半會如同後世的“靖難之役”一般,被分封的諸侯打著“清君側”的名號,逼著退位。
而一旦子楚繼位,肯定會念及舊情,善待子恒的兒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