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大混亂之始(1 / 2)

司馬昭稱帝之後,西晉王朝開始新一輪變法。

首先就是分封製,司馬家作為傳統的世家,並不是說誰做了皇帝,誰就是司馬家的當權人。

這種大世家門閥,還保留著傳統門閥的格局,以宗族家主為中心。

既然司馬家得了天下,那麼在利益均沾的情況下,分封成為必然事件,否則很容易引起家族內亂。

而西晉剛剛一統天下,有些地方隻是名義上,隸屬西晉治理罷了,實際掌權者根本不是西晉王朝。

分封之後,司馬家的實力變得渙散了,不管是兵力還是經濟方麵,都被分割成無數份。

在盛世之時看不出什麼,一旦出現什麼風吹草動,這樣的一個體質很容易崩潰。

也正是因為分封製,消耗掉司馬家這個龐大的世家門閥,多年來的積蓄和底蘊。

司馬家在分封之前,就收回了各州郡府兵的權利,分封下去之後,各路藩王都需要耗費人力物力,去整頓自己的領地。

整頓領地因人而異,有些人有政治能力,很快在自己封地發展起來,有些藩王耗盡家族底蘊不說,還把領地弄得一團糟。

默克羅傑一直沒有出現,別說大月氏沒出現,就連大食國和突厥等外族,也極少出現在中原。

反倒是那些久居中原邊界,一直以遊牧為主的民族,乘著西晉王朝混亂不堪,漸漸開始露出爪牙。

最開始是匈奴人,南匈奴被河北四庭柱打怕了,除了那些歸化漢室之人,許多南匈奴人,都逃到了北匈奴。

如今中原統一,按理來說應該更加繁榮昌盛才對,可司馬昭廢除了州郡製,改用分封製,就連中央行政都換回九品中正製,原來的三公九卿製度也被廢除了。

北方幽、翼,並,西涼等地,被一些無能的藩王把控著,再加上這些地方的外族特別多,經常出現一些小摩擦,最後愈演愈烈就連藩王也無法壓製。

西晉王朝懦弱無能,司馬昭一心隻想當皇帝,卻沒有治理一國的才能,偌大一個中原,幾千萬人口的泱泱大國,竟然被幾個遊牧民族欺負。

有道是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就連烏恒這種頻臨滅族的小部落,都敢在遼東半島稱王稱霸,劫掠漢室子女為奴為婢。

像鮮卑這種大族,又怎麼會放過這種機會呢?

黃巾之亂時,鮮卑族都敢南下河內劫掠,即使後來被打出關外,可是西涼之爭時,鮮卑族再次出現在戰場上。

原來逃亡到北方的南匈奴部落,在北匈奴部落的支援下,再次回到雁門關外,躍過長城進入中原腹地,燒殺劫掠無惡不作。

由北匈奴、鮮卑族、羯、無羌、氐氏,五個牧部落聯合的大聯盟,開始躍過長城劫掠中原腹地。

一開始司馬昭也想把驅逐他們,可是真正行動起來,才知道什麼叫心有餘而力不足。

盤踞南方的各路藩王,不願意爬山涉水討伐外族,北方藩王誰也不願意聽誰指揮,都在各自為戰。

中央政府兵力緊缺,根本無法跳動大軍北伐,漸漸的助長北方各族的氣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