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築文化傳統的西關房屋建築包括西關大屋、騎樓、竹筒屋等。步行街的騎樓建築連綿千米,騎樓源自新加坡、香港等英屬殖民地。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為改善居民擁擠的住宿情況,頒布了《騎樓規則》,並開始建造騎樓。10年之後,兩廣總督張之洞從香港得知騎樓的功用,便參考西方國家和地區,特別是香港的經驗,建議在廣州興建類似騎樓的“鋪廊”。1912年,廣東都督陳炯明將廣州城的騎樓正式列為城市管理條例之中。1918年,廣州政府開始鼓勵興建騎樓。騎樓適應南方炎熱多雨氣候。可供商戶、顧客在任何天氣下環境下進行商業活動的實用又美觀的建築長廊,更是吸引了海內外無數遊客前來觀光旅遊,現日人流量以數十萬計。
3:西關民俗文化人們在步行街購物之餘,可以此為中心,領略具西關風情特色的華林禪寺、五眼井、文塔、西關大屋保護區、陳家祠、仁威廟以及沙麵歐陸風情區。在步行街上幾乎每一條街、每一條巷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及深厚的曆史由來,如下九路至今仍有“文瀾巷“,印證著昔日十三行富商組建的“文瀾書院“的曆史。第十甫路的湛露直街至今仍有嶺南畫派大師昔日開辦的“嶺南藝苑“故屋。陶陶居曆史上是粵劇藝人的聚所,曾以“西關古(故事)壇“、霜華小苑書畫展馳名,這裏群眾的自娛自樂粵曲演唱“私夥局“,也頗有名氣。十甫書店的荔灣雅苑書畫展銷廳、上演粵劇的平安戲院,更是這條步行街上的文化小綠洲。
4 也是我最愛的一個:吃,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步行街內大小食肆數十家,既有百年老店陶陶居,亦有“國家特級酒家“廣州酒家,還聚集了一批經營“西關名小食“的南信甜品店、歐成記麵店、老西關牛雜、老西關拉腸等特色小食店,也盡聚了製作廣式月餅的著名傳統餅店--蓮香樓、陶陶居、趣香餅家、廣州酒家,每逢中秋佳節,這裏出產的各式月餅暢銷國內外,以慰遊子思鄉之情。港、澳、台以及國內外的飲食亦進軍步行街,成為了傳統與現代、民族與國際飲食文化交流的區域,充分體現出“食在廣州,味在西關“的飲食文化風情。
步行街自1995年9月30日開通以來,經過幾年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92年被廣州市政府命名為“不經銷(生產)假冒偽劣商品一條街“、96年被團中央授予“青年文明號街“稱號、97年被評為“羊城十大旅遊美景--西關商廊“、98年被中宣部、內貿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國家技術監督局評為全國十五條“百城萬店無假貨“活動示範街之一,為廣州和荔灣區商貿旅遊事業的發展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廣州著名特產小吃雞公欖這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地方。步行街上布滿各中、高級百貨公司,有永安百貨公司,廣州服裝店,鶴鳴鞋帽店,大陸鍾表店,婦女兒童百貨商店,廣州紡織商場,錦華床上用品店等老字號。而有趣的是,一些頂級品牌的新貨舊款常年在“清倉大熱賣”;(琳琅滿目的商業街)至於食肆則有清平飯店,老西關拉腸,皇上皇臘味店,廣州酒家,陶陶居酒家,蓮香樓,第十甫副食品店等。
此外,還有趣香餅家,茶樓,馳名國內外的文昌雞,清平雞,陶陶薑蔥雞,以及薑汁撞奶,雙皮奶,歐成記雲吞麵,伍湛記及第粥,廣式月餅,糯米雞,老婆餅,速凍食品,各式各樣的名菜小吃;更有享譽國內外的華林玉器一條街。清平路,既是美食街,又是全國最大的農貿雜市一條街;再說,這裏還有為數眾多的文化用品商店,專業商場和百貨商場等。值得一提的是荔灣廣場,有大型商住樓群,一年一度的國際美食節便是在此舉辦開幕儀式的。
經過全麵的修建後,上下九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天際線下,高大的建築群密密匝匝地擠在一起。人們會感受到濃鬱的特色:馬路兩旁的騎樓式建築保留較為完善;大街小巷西關大屋,麻石街巷依然;馬路上新建起300多米長的大型射燈噴畫《羊城景廊》和近百個霓虹招牌燈飾璀璨奪止;加上步行街的巨型霓虹燈牌匾,大型射燈噴畫,沿路張掛的2000多個燈籠和彩燈……確為這個大都市平添了幾許姿采。一到晚上,在黑夜和霓虹燈襯托下,尤其讓人覺得輝煌。
舊時,西關一帶就有“百步之內必有小食”的說法。許多風味獨特的街頭小食,一直流傳至今。從長壽路地鐵站出來到廣州酒家那段,一定要睜大眼睛,在某處你不注意的小街小巷小角落裏,都有令你食欲大開的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