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記》記載和文物工作者普查,都證明八達嶺一帶在戰國時期築有長城,而今仍見殘牆、墩台遺存,其走向,與今明長城大體一致漢習記載:曾設軍都、居庸兩座關城。北魏《水經注》說:“居庸關在居庸界,故關名也,南則絕穀,壘石為關址,崇墉峻壁,非輕功可舉……其水曆山南,逕軍都界……,”因此,有專家認為漢置居庸關,關址在八達嶺。“居庸”之名從何而來?是秦始皇築長城,從南遷徙一批貧苦農民和囚徒,到軍都山媯川小盆地定居,稱為庸徒居處。漢武帝時,將媯川置居庸縣(仿延慶)。《水經注》所記載的關址地形地貌和山水流勢,與八達嶺的地理環境相同。
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曾在八達嶺一帶修築長城。據《魏書世祖本紀》記載,北魏拓跋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國都平城(今大同)以北,修築長城,名叫“畿上塞圍”,東起上穀軍都山(即八達嶺一帶),西至黃河岸。後來到北齊王朝天保六年(555年),又修築長城,西起大同,經軍都山東去,把長城延長到了海邊。
八達嶺長城在明朝重新修築。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城牆在軍事上的重要,當了皇帝後,即“高築牆”,設防備戰,其時各州府縣,也紛紛興築城池。朱元璋派大將軍徐達、馮勝等率軍在北方築關製塞,修築長城,加緊練兵屯田,以防元殘餘勢力南侵。
1403年,明王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即位。1420年,他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朱棣決心統一中國,先後五次禦駕親征,大軍深入蒙古高原,最遠到達俄羅斯境內的鄂嫩河附近。1488年以後,才開始進行浩大而全麵的修築長城工程。經過270年的漫長歲月,先後共有18次大規模的修築工程終於建成一道高牆,東起遼寧省的鴨綠江邊,西止於甘肅省嘉峪關以西的布隆吉,這便是我們通常說的還能看到的萬裏長城。明長城全長14600多華裏,經過我國北方七個省、市、自治區。無論從工程技術水平和設防的嚴密程度,都是以前的長城無法比擬的。在此意義上,可以這樣說:我們看到的萬裏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連結於秦始皇時期,完善於明王朝。
明代萬裏長城,再不是單一的一道高牆,而是修築成“層層布防”的縱深防禦體係,重點地區還修築了多道城牆、關隘。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地,都修築了長城複線,山西設置的長城複線就有四條這多。在重要的交通軍事要地,修築多座關城和多道較短的牆,如雁門關的十裏山穀,有28道石牆,可謂“寸土設障,步步為營”。
第一位帝王秦始皇東臨碣石之後,從八達嶺取道大同,再駕返鹹陽,而肖太後巡幸、元太祖入關、元代皇帝每年兩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間、明朝帝王北伐、清代天子親征……八達嶺都是必經之地。到於曆代皇親貴族、文人墨客吟誦八達嶺的詩文更是數不勝數,最早留下詩章的是唐代詩人高適,他詩中寫到“絕坡水連下,群山雲共高”。至於在那些民族紛爭、金戈鐵馬的歲月,八達嶺上更是上演過一幕幕恢宏的史劇。而今,舊中國的苦難,兩千年的曆史諸侯爭霸,朝代更迭的往事,都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長城十萬裏,文化五千年,時代賦予了八達嶺長城以新的使命。它像一座寶貴的曆史豐碑,矗立在萬山之巔,閃爍著中華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也現出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百折不撓的偉大品質和精神。它成為聯係我國各族人民、海外僑胞、國際友人的友誼紐帶。它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