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夜戰台球廳(1 / 2)

20世紀90年代,地處哈賓市西南部的霜城市區陸續的多了幾種新的娛樂方式,舞廳、錄像廳、練歌房。

舞廳以後涉及到時再說,這章先說錄像廳和練歌房。

錄像廳:一般處於車站、文化宮、商業中心、學校周圍。它們大多改建自企業事業單位的樓房,甚至街邊的普通民房,幾十平米,能坐50-60人,基本相當於一個教室。在它周圍出現最多的商鋪有兩樣,一個大型街機廳,一個是台球室,街機一塊錢至少五個幣,台球最多五毛一杆。這三個消費場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便宜。打架、逃課、看電影、打台球,幾乎每一個小縣城的男孩子都是這麼過的。

那時候大部分都是錄像帶,碟片還很少量,1997年到2000年左右,也是錄像廳最高峰的時候,每逢學生放學,基本都爆滿,用木板隔的三間隔斷間就是那時候的包間了,已經算很奢侈的了。

最有特色的算是錄象廳前麵的黑板,五顏六色粉筆寫的信息,很多冠以神功、火爆、超級的片子,古惑仔係列為必不可少的片子。每天循環放,分兩個場,學生基本都白天,夜場都是附近工地的工人,無業遊民。

值得一提的是,錄象廳晚場一般晚九點開始,至次日淩晨七點,也是五部左右片子的循環。後半夜的時候,“老板,換片!”常常在眾人一片呼聲中老板會拿出“大家最想看到的片子”。

練歌房:這是北方比較獨特的稱謂,其實就是現在ktv的前身,不同於現在擁有專業設備的練歌場所,在90年代就是卡拉ok的代名詞,在室內的叫練歌房,在室外的叫開放式卡拉ok,練歌房是按包間收費的,對於這個時候的普通人來說確實算得上高消費。

而室外開放式卡拉ok是一種很靈活的經營方式,白天不管幹啥的店鋪,晚上搬出機子,在街邊隨便擺個攤,兩個話筒,幾個唱的,一群圍觀的,即使是現在,在一般小城市的街頭還保留著卡拉ok原始的形態。

四人出來時外麵正是夜市最熱鬧的時候。熙熙攘攘的人群,鼎沸的嘈雜聲。

當經過小廣場時,卻走不動了,小廣場上裏裏外外圍了一二百人。廣場中央擺放著卡拉ok機,左右兩個半人高的大音箱,老板是一對年輕的夫妻,看上去30來歲,男的負責點播歌曲,媳婦負責登記、收錢,旁邊大約有10來個排著隊等唱歌的男男女女。

此時站在屏幕前麵的是一個20多歲帥氣的小夥,正在唱劉德華的《中國人》,唱的很有味道,尤其模仿的動作更是惟妙惟肖,吸引了大量行人駐足觀看。一曲過後,贏得不少掌聲,甚至還有喊著再來一首的。小夥衝觀眾們笑笑,就把麥克風還給了男老板,轉身出了人群。

緊接著,一個40歲左右的男人走到屏幕前,接過麥克風,音樂伴奏也隨之響起,韓磊的《走四方》。愛湊熱鬧的胖子率先擠進了人群。

大叔一開唱,人呼啦走了一片。

跑調,嚴重的跑調,而且大叔本身就是一破鑼嗓子,也許他唯一選對的就是歌名,現在果然人們都走四方了……唱了一半,可能大叔也忍不了自己了,果斷讓老板切歌。

音樂再次響起,一個紮著馬尾辮的小蘿莉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居然跳了一小段xj舞,然後給大家唱了首童音版的《快樂老家》,也贏得了陣陣掌聲。

《中華民謠》、《朋友》、《祝你平安》,一首接一首,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

葉良辰還是第一次見到這種唱k的方式,頗覺新鮮,也有些躍躍欲試,隻是那點歌的隊伍太長了。

江海看了半天,也沒個唱得出色的,便開口道:“走吧,別看了,咱們打幾杆台球去”

胖子一聽打台球,立馬帶頭往出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