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錯覺心理(1 / 2)

第15章 錯覺心理

所謂錯覺就是指對事物的不正確的反映。它是對客觀事物的歪曲、錯誤的反映。

俗話說:"情人眼裏出西施。"是愛情心理的一種錯覺。不過,它與一般日常生活中的錯覺不同,它是一種審美錯覺。一般說來,錯覺和審美錯覺的主要區別是:前者隻是單純地感知形態的變化,往往受生活經驗、情緒狀態的影響,反者則是主體對審美對象深入體驗後所產生的意象形態的變化,往往受審美觀念、審美心理的影響。

關於"情人眼裏出西施"的愛情錯覺,美學大師黑格爾說過這樣一段說:"每一個男子或女子都覺得他或她的愛的那個對象是世界上最美,最高尚,找不到第二個的人,盡管在旁人看來隻是很平凡的。但是既然一切人或是多數人都顯出這種排他性,每個人所愛的並不是真正的唯一的女愛神,而是每個人把他所心愛的女子看成女愛神或是比女愛神還強,我們從此就可以得出結論:可以看成女愛神的人多得很;事實上每個人也知道世上有無數的漂亮或是品質高尚的姑娘,她們全體(或是其中大多數)也都找到了她們的情郎,求婚者和丈地夫,在她們的眼中,她們都是美麗的,善良的,可愛的......等等,所以偏愛某一個人而且隻愛這一個人的現象純粹是主體心情和個人特殊情況方麵的私事,戀愛者隻肯在這一個人身上發現自己的生命和最高意識......"美國美學家喬治·桑塔耶納也指出:"如果幻想為某個人的形象所盤踞,而她的品質也有力量促成這種變革,那麼一切價值都集中在這一形象上了。這個對象就顯得十全十美,而我們就是所謂墜入情網。"他倆都對"情人眼裏出西施"這種愛情錯覺的心理狀態作了生動、具體的描述。

出現:情人眼裏出西施"的愛情錯覺,既有客觀的原因,又有主觀的原因,是二者相互統一的結果。

所謂客觀原因,由於愛情的對象本身在外形或內心方麵有著某些美的品格和特質,這些美的品格或特質是"情人"眼裏出"西施"的基本前提,這才有可能契合愛情的對象審美化的理想"模式",即符合愛情的對象的審美意象化。盡管"情人眼裏出西施"的愛情錯覺是對愛情的對象的一種不確切甚至歪曲的反映,但愛情的對象總在某些方麵具有美的品格和物質,隻不過被加以"擴張"、"放大"、"誇張"罷了。

愛情,離不開彼此對對方的審美觀照。在這種各以對方為審美觀照的"對象"時,也都在"對象"上肯定和確證了自己積極的內在本質,使對方成了"實現自我"的需要。還有,人具有外在美和內在美兩個方麵。如前所述,有的人外貌一般,甚至醜陋,但他(她)卻有著卓爾不凡的內在美,"情人"眼裏之所以出"西施",是在於有些"情人"重視內在美超過了外在美,愛情對象心靈的美、人格的美,精神的美、意誌的美、道德情操的美、文化修養的美、智慧才能的美等,而這些美又通過他(她)們的舉止、動作、談吐以及待人接物的態度等方麵表現出來,形成為一種獨特的風資、風度、風骨、風采、風趣、風範、風格和風韻,從而使情人忘掉了他(她)外表上的缺陷,而欽佩他(她)內在的美,並深深地愛上了他(她)。

所謂主觀原因,就是正在熱戀中的人的主觀情感的能動作用。作為審美者的"情人",對其所喜愛迷戀的對象,主觀感受上總會覺得是美的。這可說是愛情審美的一個帶普遍性的規律。因為情人對其喜愛迷戀的對象,總難免有著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這是由於愛情的神奇力量和微妙作用所造成。"情人眼裏由西施",從某種意義上說,主要是"情人"主觀情感的產物。另外挑選戀人是沒有統一標準的,因為個人審美觀不同。可以說,再沒有比在愛情的審美追求中更能顯示各人的個性偏愛了。對所愛對象的美,各有各的追求,各有各的迷戀,環肥燕瘦,各有其美,你喜愛豐滿一點的,他卻欣賞苗條一些的。春蘭秋菊,各有其妍,你喜愛文靜的性格之美,我卻欣賞瀟灑的風度之美,是很難用一個"模子"所能規範得了的。由於對所愛者的要求各有側重,著眼點不同,在現實生活中就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由於愛情審美規律"情人"與非情人之間在對同一對象審美時有差異。同是某一姑娘,在甲的眼裏是"西施",在乙的眼裏就成了"東施";同是某一小夥子,在甲的眼裏是"潘安",在乙的眼裏就可能成了"豬八戒"。這裏不存在愛情審美誰對誰錯的問題。再說,由於兩人真誠相愛,傾心相許,必然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外在美和內在美在對方麵前充分地顯露出來,而發現對方的美,熱戀中的人不僅用眼睛,而且還靠心靈,由於雙方接觸較多,彼此理解,自然了解得較深。比起一般人來,有時還會對美的獨特發現。凡不是"情人"局外人,就終隔一層,能了解的和發現的就很有限了,當然眼裏也就出不了"西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