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場的下鄉知青---有延邊的、有上海的、有哈爾濱的等等等等。林場學校的很多老師包括校長,都是知青。校長是延邊來的很能幹的一個朝鮮族女知青,每年把學校搞的紅紅火火!學校年年有春遊、六一運動會等項目。記得有一年春遊,所有孩子爬山,尋找藏匿在草叢、樹杈等上麵的獎勵紙片,找到即可獲得紙麵上的獎品。李小芬和同學們奮力的爬山,仔細地尋找每個可疑的地方,但看著同學們一個個找到獎品後的快樂,直到下到山腳,李小芬也沒尋到一個獎品,那失望的心情仍曆曆在目。
每年的六一兒童節,學校都會要求所有孩子必須統一著裝:天藍色的褲子和白襯衫,再戴上紅領巾----那是李小芬至今都認為的最漂亮的服裝!運動會上,賽跑、挑瓶子、算數賽跑等-----留下的,是至今都感到的芬芳和溫馨……
音樂老師是上海知青,識譜會彈琴。那也是李小芬最喜歡上的課!也所以,那個年代流行的兒童歌曲,李小芬幾乎都會唱。李小芬還曾天真地夢想,長大後要當一名音樂家!
時光進入了80年代。文革早已結束了。知青開始漸漸返城了。林場的學校也開始了漸漸的衰落。校長回城了,體育老師回城了,李小芬敬愛的李老師也調到鎮裏去了。在李小芬小學四年級時,似乎整個學校的教學都停滯了。整整一個學期沒有老師。每天到了學校,沒人通知,也沒人來代課,李小芬班級裏的孩子可撒了歡,唱歌的,在班級裏來回閑逛的,跳到桌子上玩耍的……李小芬心裏像著了火,每天期盼快點有老師來。或許山裏的孩子就這樣,有了問題,沒人真正重視,憑你自生自滅……
就這麼玩了一整年,終於小學5年級時,學校給李小芬的班級安排了老師。閑逛了一年,可想而知那5年級的境況。幾乎每節課李小芬都根本聽不懂,除了簡單的加減乘除外,稍複雜的根本一竅不通。終於到了小學畢業考試,全省統一試卷。拿到試卷時,李小芬整個大腦一片空白!整套試卷,幾乎沒幾個會的。翻書都來不及!甚至有些題,監考的老師都不會。考試結束後,李小芬嚇得半死!每天都戰戰兢兢,覺得自己肯定考不上初中而就此學業終結……
煎熬中熬到初中開學,本來就已經開始沒落的林場學校,哪裏還談什麼成績,隻要願意繼續讀書的孩子,都可以繼續。於是,李小芬渾渾噩噩地繼續升入林場的初中讀書。那時的林場學校是8年製,即有小學部和初中部。紅火時期時也是很風光的!附近的農村村落的孩子,家長都要靠走後門才能進到林場學校讀書。而所有的這一切,隨著知青的返城而一天天消失殆盡。就是繼續讀了初中,那初中老師的資質可想而知。所以,林場裏的人們都心知肚明:如果你還想要你的孩子還能有什麼出息的話,換學校,是沒有選擇的唯一出路!
於是,林場裏重視教育的家庭,紛紛開始了為孩子擇校的路程:有把孩子送到山下鎮裏的;但大部分的人----闖關東的山東人,開始把孩子送回山東老家接受教育。因為山東的教育-----那有傳承的悠遠的孔孟之鄉的文化和教育,荒遠的塞北尤其林場,怎能比擬?!
看著林場裏已經開始有人家把孩子送回山東老家讀書的,李小芬也開始了向父母的磨嘰。反複的磨嘰後,李世山終於開始重視。一日,李世山很鄭重地問李小芬:“你確實決定要回山東老家讀書嗎?!要是回去你可想好了,生活肯定不如家裏,要是回去,你也不能給我半途而廢!”。李小芬沒絲毫猶豫就答應了。答應的原因,隻有李小芬自己清楚:一個確實是為了能走出大山去讀書,另一個是,每天生活在李世山的暴躁和陰影下,李小芬每天都想到逃脫……
終於,在初一上半學期12歲的那年也是一個寒冷的冬季,李小芬遠赴山東求學成行!
帶著新鮮和好奇,李小芬跟隨三伯父,一路顛簸,轉了不知道多少次大巴,坐了不知道多少小時的火車,終於到了她從未謀麵的山東老家----一個膠東半島的小村落----李家莊。
在村口的高速公路下了大巴,三伯父的大兒子推著自行車來接。李小芬怯怯地跟在三伯父的後麵進了村。到了伯父家的門口,李小芬見到了和塞北老家完全不一樣的建築----院子的圍牆不是林場一樣的木板籬笆,而是黃土搭建而成的圍牆,木製的大門,門栓原有的黃色已經被磨得油黑瓦亮。進了大門,一趟土坯茅草屋,院子裏有一口壓水井,井旁放置了一個大磨盤,靠近院子南邊的,是山東農村家家的“欖”----也就是養牲畜兼做廁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