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釋迦教導的自然飲食觀
第一章 吃出健康
佛家健康觀認為維持人的生命所需要的糧食有二:
一是供養色身所需營養的素物質食糧,二是供養法身所需的精神食糧,
則在佛門的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門之中。
中國人可說是世界上最重視吃,也最愛吃的民族。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中遊的,隻要是有生命的生物,不論動物、植物幾乎吃遍了。吃的內容不但複雜,而且口味厚重,吃到最後的結果是身心不清淨,所得的疾病也雜亂無章,真是病從口入,勞命又傷財。事實上,正確的飲食應該是一種藝術,可以提升生活品質,增加生活情趣。例如: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不隻文學、書畫、醫學、佛家禪功樣樣精通,更是有名的吃客。中餐名菜之一的--東坡肉,便因投他所好而聲名大噪。近代國畫大師張大千,也將食與畫融入生活藝術之中,而創造了不朽的藝術生命。在佛門飲食更是一門修行的功夫。我們常可聽到禪師們開示,至高無上的"禪"就在吃飯、穿衣中。如何吃才如法?如何吃出健康?在這裏將提供給讀者一個健康清淨的飲食觀念。
在中國社會裏,喜慶酬酢、親朋好友間的歡聚小酌,常是維係親情、友誼的最好方法。相對的,暴飲暴食的結果不但造成營養失衡,也無法定時、定量、自我克製,健康自然亮起紅燈。此點可由十大死亡的肇因,已由傳染性的疾病轉變為與飲食有密切關係的慢性病,如高血壓、心髒病、糖尿病、癌症等,窺出端倪,這不僅值得我們重視,更應引以為憂。
均衡的營養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基石,平時若對飲食的"質"與"量"的調和不加以注意,不論攝取的營養素有多少,都會減弱人體對抗疾病的能力。對於已罹患疾病的患者而言,如果飲食不當,病情不但不易好轉,反而會加速病情的惡化。
飲食的目的是為提供健康個體所需的能量及各種營養素,使其生理機能運作正常以維持生命。有許多人在不正確的飲食觀念下,為達到飲食的目的而大量攝取營養食品,結果不但沒達
到健康的目的,反而造成營養過剩而肥胖,甚至百病叢生。因此,飲食的原則就顯得特別重要。
佛家飲食的原則
飲食的原則不外乎均衡、新鮮、定時、定量、輕油、輕鹽,整體而非局部,粗糙而非細致,清淡而非口味厚重,烹調方式則宜多蒸煮,少炸烤,每一點都應用心。
1均衡的營養食物約可分為三大類:五穀雜糧類、蔬菜類、魚肉類。所謂均衡的飲食,即在每日三餐當中,皆能同時平均攝取此三大類食品,而不隻偏於某一大類。
2新鮮的食物過去科技文明不發達的時代,家家戶戶均缺少食物的冷藏設施,雖然在下雪的北方,戶外就是最好的冷凍庫,可是夏季天熱時,為了不讓每餐剩餘食物腐壞,必須常常加熱烹煮,結果營養嚴重流失,不但不能滋養身體,反而成為體內垃圾,增加身體負擔
。有些人飲食過後,出現嘔吐、頭昏、腹瀉;有的人在大啖海鮮大餐後,出現皮膚癢、紅腫等症狀,這些"食物中毒"現象,皆和食物新鮮度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雖然現在的冷藏設施齊全,但冰凍後的魚肉類的冷藏以不超過一星期為限,蔬菜、水果類的冷藏以不超過三天為限,以免食物失鮮、營養變質。
3飲食定時三餐定時是吃出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修行人的日常坐息戒律之一,農業社會或團體生活實踐較無困難。但是對繁忙工商社會的現代人、精神緊張的司機和股票族、分
秒必爭的學生而言,要求三餐定時,確實困難。因此,現代人在消化係統方麵的疾病特別多。
4飲食定量至於"食量"的多少當視體型、年齡、工作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以七分飽的量為宜。以前農業社會偏重體能和勞力的工作,因此食量較大。現代工商社會則大多是勞心工作,勞心越多的人,他所需要的是腦神經細胞的休息,而不需要填充大量食物來補充體力。
勞心的人工作一天下來,感覺很累,似乎與勞力的人沒有差別,但實際上這種累是不同的。前者累的是大腦(雖然感覺是全身疲乏),而後者累的是整個身體。因此,勞心的人所需要的是大自然的氧氣和休息,而身體所需要的食物份量應是越少越好。反之,勞力之人,身體所需的營養份量必須足夠,才能恢複體能。
中國有句俗話說:"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飽,晚餐吃得少。"所謂"好"就是要吃得營養,中午要吃得較豐富,而到了晚上,就要吃得越少越好。可是歐美人士的觀點就不是如此。他們認為白天忙碌工作,如果中午吃得多了會很想睡覺,沒精神,所以就比較重視晚餐。在忙碌了一天之後,回到家裏,可以完全放鬆,心情愉快的享受豐盛的晚餐。
傳統中醫則認為,一個人經過一天的忙碌之後,細胞往往會產生疲乏,如果吃下大量食物,
雖然全是營養食品,不見得就會被身體所消化、吸收。因為脾胃的消化和吸收,需要大量的能量,需要細胞的活力。換言之,人在極度繁忙之後,體內的能量耗盡,細胞疲乏無力,如何再消化、吸收大量的食物營養?所以太注重晚餐的營養和口欲確實有礙健康。何況長壽的秘訣就是"晚餐吃得少",醫界有一位向來重視調身、養生的長老,每天的晚餐就是一碗用糙米和各種雜糧、豆類熬成的米湯。
5食物輕油般說來,食物中的油脂過量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因素。同時過量的油脂,還有加速癌症細胞擴散的促進作用。對於心髒、血管疾病的病患來說,會增加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與低密度膽固醇,因此應盡量避免炒菜時,使用過量的油。
6食物輕鹽社會大眾幾乎已有共識,食物中過量的鹹味將傷害腎機能,而容易罹患腎髒病或血壓過高,尤其腎炎或尿毒及血壓高的病人,更要禁忌。體內吸入過多的鈉鹽,對癌細胞也有擴大和促進作用。攝取鹽量的多寡和尿量排汗量的多少成正比。常常大量流汗的勞動階級,每天的食鹽量可在十五克至十八克之間,若是每天坐空調房的上班族,則每
天的食鹽量不得超過八克。
7整體而非局部一般人喜歡飲用果汁或果菜汁,而將蔬菜和水果中的纖維過濾掉。事實上,這些果菜纖維對人體有其重要性,果菜汁裏豐富的營養成分,還得靠這些果菜纖維來幫助消化和吸收。而且某些蔬菜水果的皮還特別有營養,應同時吃下去,例如:蘋果、梨、李子、桃子、杏子、紅白蘿卜、小黃瓜等。可是,目前農藥的大量使用,有些人隻好忍痛將這些對人體有益的果菜皮削除。
8粗糙而非細致根據報導指出,日本醫師認為當今日本人健康上最大的威脅為"三白"。所謂"三白"即味素、白米、白糖。就以米來說,糙米雖粗糙難咽,但是營養非常豐富,維生素B含量多,此二種維生素都是預防惡性腫瘤的重要物質。其次是胚芽米,營養最差的是最好吃的白米,除了澱粉以外,幾乎沒其他營養,可是大部分人的最愛還是白米。糖則可分成營養最豐富的黑糖,其次是紅砂糖及隻有甜味而無營養素的精致白糖。以前的粗鹽也已由目前市麵上的晶鹽所取代。依營養學的觀點而言,舍粗糙而取細致,皆不明智。
9清淡而不濃烈食物中的口味,大約可分成五種,即鹹、甜、辛辣、苦、酸五味。傳統中醫認為五味分入五髒,以滋養五髒六腑。如酸味走肝膽,故當人覺得很疲勞的時候,喝一點純正的米醋或檸檬原汁,有消除疲勞、恢複體能、精神的作用。
苦味入心和小腸。尤其是夏天暑氣盛,一般人心火太過,口苦、咽幹、舌燥,宜吃些苦味食物消心火,如苦瓜、芥菜或有名的廣東苦茶。
辛辣入肺和大腸。鹹味入腎和膀胱。總之,五味清淡雖不好吃,但長期食之比較不傷身體,當然也就不容易生病。若口味濃烈,偶而食之,尚無大礙,若長此以往,傷身心於無形,一旦生病,則比較不易治療,依筆者臨床經驗,藥量往往要加倍。一般說來,素食皆口味清淡,但葷食為祛除魚肉的腥味,常常加重佐料,這也是素食者比葷食者健康的原因之一。
10多蒸煮少炸烤這是烹煮食物的方法。一般說來,炸烤過的食物,比較香噴可口,但食物經過高熱油和高溫炸烤之後,往往破壞食物的營養,而且此類食物吃後易上火,火氣太大時,則身體容易發炎,造成疾病。反之,蒸煮過的食物,雖不如炸烤香,但食物本性比較溫和,營養比較不因高溫而破壞。
目前社會上有一派人士,正大力提倡生食,也有很多良性反應,但筆者認為:生食固然可以得到完美的營養,不因溫熱而破壞。生食屬陰性,對男眾陽剛之性,此種吃法有平衡的作用,但對女眾天生屬陰柔之性來說,可能有偏陰之慮。
同時生食的範圍有限,如許多種蔬菜就不適合生食,會造成食物不均衡而違背飲食原則。再者尚有二個問題必須提出:
①農藥汙染問題;
②食物新鮮度的問題。因此,筆者建議大家不妨熱食與生食均衡取用,會更完美、更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