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水城奇觀(續) 第三章 美麗的珊瑚島
珊瑚島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它不僅擁有豐富熱帶生物資源,而且還蘊藏著大量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以及磷礦和鋁土礦,同時,它以其無比的美麗永遠吸引著天下的遊子。
然而,若問你珊瑚島是怎樣形成的,你又會如何回答呢?
通常認為珊瑚島是由珊瑚蟲的骨骼堆積成的島嶼。在熱帶、亞熱帶淺海區的海底,生活著很多群體的小型腔腸動物--珊瑚蟲,每個珊瑚蟲都能分泌出石灰質(鈣質)的外骨骼,像小房子一樣來保護自己柔弱的身體。這些外骨骼的顏色有白色、黃色、紅色和藍色的;形狀有的像鬆樹,有的像怒放的秋菊,有的像密集的蜂巢,有的像叢生的靈芝,有的像特丹或像小樹,確是千姿百態。當珊瑚蟲死亡後,它們的子孫們能一代代地在祖先的"遺骨上"繼續繁殖下去,天長日久,日積月累,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石灰質的珊瑚叢,發展壯大為珊瑚島。珊瑚島又因其形狀而分為岩礁、堡礁、環礁。
然而,科學家發現,珊瑚蟲最好的生活條件是深度在60米以內的熱帶淺海,但海洋的深度常常在幾百米至幾千米之間,珊瑚蟲不可能直接在那麼深的海底生活和造礁。那麼,美麗的珊瑚島、特別是那些形狀奇怪的環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1936年,達爾文在東印度洋上的可可島(環礁)考察時,提出了關於火山島下沉造成環礁的假說。1952年,美國在埃尼威托克環礁試爆氫彈後鑽孔達1287米深時,終於發現了火山岩基底,使達爾文的假說得到了初步證實。但是這一假說還無法在所有的環礁上得到證實,特別是火山的沉降無法說明大多數環礁中的舄湖一般水深不超過100米的原因。
地質學家戴利由此提出了"冰川控製論"的解釋。他認為第四紀以來數百年中發生了多次冰期,使海平麵反複升降,其幅度大概是100米左右。每當冰期過後,海水溫度回升,海洋環境又適宜珊瑚蟲的大量繁殖,並在一些島嶼和大陸邊沿的台地上迅速生長起來。隨著海平麵逐漸上升,珊瑚礁也跟著向上發展,環礁和堡礁也從台地邊緣上增長起來。當海水淹沒了整個台地,珊瑚礁卻露出了海麵,其中間部分則形成了舄湖。
問題似乎解釋得很完美,但是科學家們仍在深思,其原因是,他們發現太平洋中很多環礁是呈線狀排列。例如:夏威夷群島中的庫爾島、中途島等珊瑚礁呈西北--東南排列。而且西北端的一些島嶼是環礁,向東南依次出現一些似環礁、岸礁。東南端則出現一些活火山。
本世紀60年代以後,板塊學說似乎為解釋這種珊瑚礁的成因提供了依據。板塊學說認為,在板塊與板塊之間的活動地帶存在著一些"熱點",是火山活動的中心。火山島在熱點生成後,隨板塊一起移動並逐漸向下俯衝,引起火山島的沉降。在沉降過程中環礁逐漸形成。於是離熱點越近,火山島和珊瑚礁發育都較年輕;離熱點越遠,火山島已沉沒,而礁體變得很厚。這種解釋把板塊學說和珊瑚礁的成因聯係了起來。但是,板塊學說本身還處在假說階段,板塊何以會"動"還是一個謎。因此很多探究珊瑚島成因之謎的學者仍不滿足這些解釋,一些見解又紛紛提出。一個叫普爾迪的科學家在1974年提出了珊瑚島主要是由早期的岩溶作用造成,而不是珊瑚生長的結果的大膽解釋。
給人美麗,讓人暇思的珊瑚島的成因問題是一個讓科學家感興趣,卻又百思不得其解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