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國喬治亞大學的加迪尼等人,測定了美國阿肯色州金剛石的氣--液包裹體,竟然發現其中含有類石油的烴類物質(即由碳和氫構成的有機化合物),如甲烷、乙烯、甲醇、乙醇等。平均每克金剛石的含油氣量約3.3×10-5克。它們轉而認為金剛石的形成與地球深部的烴源有關。1981年,索爾博士在日本召開的第18屆國際寶石學會議上,進一步闡述了二者之間的內在聯係。他推測地球內部有豐富的烴源,烴氣在超基性的金伯利岩漿中易於保存。當金伯利岩漿向上湧溢時,揮發性的烴氣就向地表表層擴散,而殘熔的碳素則縮在金伯利岩漿中,並因壓力、溫度的急劇變化而結晶形成金剛石。
但是,1888年,人們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使上述觀點受到了懷疑。這一發現就是,俄國學者葉羅費巴夫和拉欽夫首次在石質隕石中找到的淺灰色的金剛石細粒。不久,在石質隕石中也發現了金剛石。隕石中為什麼會有金剛石,也一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最初認為這些金剛石是隕石中所含的碳質,因與大氣摩擦和地麵撞擊,產生的高溫高壓而造成的。近年,美國國家自然史博物館得到一塊來自南極大陸亞蘭高地冰蓋中的鐵隕石,在把它切片時,也找到了一個金剛石晶體的包體。他們猜測這塊隕石原是小行星的碎片,而其中所含的金剛石晶體,則是在它隕落之前,並且是在好幾百萬年前小行星帶中的兩顆小行星發生碰撞時形成的。由於小行星碰撞時的速度非常大(時速約數萬公裏),產生的衝擊壓力足以使自然碳轉變為金剛石。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劉易斯和沃特等人,在研究1969年墜落於墨西哥等地的4塊隕石時,意外的發現了無數非常細小的金剛石粉末,其中還含有微量的具有特殊比例的同位素的氙氣。經過測定,顯示出它們的年齡比太陽係還大,均生成於45億年以前,從而表明金剛石的生成與隕石相互間的撞擊或墜落與地球都沒有關係。這幾位科學家由此推翻了因地球內部的高溫高壓促使生成金剛石的傳統說法。他們大膽提出,自然界的金剛石,大概都是在幾十億年前由於一顆紅巨星--即垂死的"恒星"在毀滅過程中形成的。那裏的富氫和高溫特別有利於碳氣濃縮成金剛石。在那個階段,紅巨星將增援大量氣體,而這些氣體將膨脹和冷卻,使碳這類物質冷凝並結晶。千百年後,在紅巨星最後爆炸成超新星時,它將噴射高速離子,包括帶電的氙原子,這些氙原子將追上逃越的金剛石顆粒並埋在其中。在宇宙中形成的金剛石,其數量可能是驚人的。後來,這些金剛石參與了太陽係的演化,難怪在地球和隕石中都能尋到它們的蹤跡。
璀璨奪目的金剛石給人帶來美好的暇想,它究竟是地球的產物呢,還是上天的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