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城風貌(1 / 1)

第五卷 巧奪天工的物景 第三章 古城風貌

1984年,在危地馬拉的佩登地區,一批意誌堅毅的人分成小隊,披荊斬棘,穿越難以通行的熱帶雨林,找尋人心果樹。

出乎意料,他們竟發現了一些規模宏大的建築物,頂部高聳在樹冠之上,裏麵空無一人,廢棄已久。他們無意中發現了美洲的古代奇跡!

考古學界早已知道,公元前600年前後,文化水平甚高的馬雅人曾在佩登地區居住,興建了不少城市,這些城市早已湮沒,馬雅人也下落不明。

1956年,科威廉率領賓夕法尼亞大學一隊研究人員,著手發掘麵積廣闊、曆史悠久的遺址提卡。

此後13年中,他們用心考察過每一寸地方,力圖恢複古城原貌。修複的麵積達6平方裏,仍未及原址1/4。

發掘出來的建築物約有3000座,包括雄偉的金字塔廟、宮殿、修道院等,組成複雜的建築體係,過去,四周都是翠綠的水田。這些建築物高矮不一,彼此相連,錯綜複雜,用石灰石和灰漿建造。馬雅人還建有水庫和渠道,構成完善的供水係統,可見當時的工程技術多麼先進。

考古學家已把這個神秘民族的曆史弄清了一部分,但是仍然不知道其建提卡城的目的。有人認為提卡是政治和商業中心,有人則認為純粹是宗教中心,是舉行儀式的地方。

據估計,在馬雅文明的巔峰時期,提卡城內外共住了近5萬人,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裏200人。這個地方現今每平方裏隻能養活兩個人。當時如何生產足夠的糧食,實在令人費解。

馬雅文明興旺了1000多年,竟在公元900年前後神秘消失,提卡等城市也忽然人去樓空,使馬雅民族之謎更顯得撲朔迷離。考古學家對此提出種種解釋,其中有馬雅人被較落後的民族征服;馬雅人民因糧食不足而造反,企圖推翻統治階層;發生了地震、饑荒、瘟疫等天災,以致人口驟減。

不論發生過什麼事,總之提卡城已多年埋沒。

石城提卡反映了馬雅文明巔峰時期的建築技術。1000多年來,這個雄偉的城邦埋沒在雨林中,藝術家按出土情況試繪了當年的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