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一章(1 / 3)

大明永樂二年,京師城外密林中,一隊人馬行在官道上,數十名攜帶兵刃的鏢局鏢客護在周圍。其中一倆馬車中,坐著一名青年書生,約莫二十四五歲的年紀,身旁坐著一名十七八歲的青衣書童。那書生自言自語說道:“總算平安出了京師,再過三天,就可以到山東老家。父親做了這些年的官,眼下終可以享些清福。”

這時身後急促的馬蹄聲音傳來,幾名鏢客手按刀把,靜待來客。不多時,一匹驄白駿馬從身後追來,馬上一名五十多歲的胖大老人,須發灰白,一開口聲音洪亮,震得人耳邊嗡嗡作響:“車上可是禦史楊廉?”為首的馬車中走下一對夫妻,其中男子年紀比這老人略輕,一驚,隨即馬上招呼身後車內的青年書生:“文軒,快下來拜見伯父。”轉頭對這老者說道:“大哥,我還道你還生我的氣,此生再不得相見。”

這老者正是楊廉的親兄長楊淮,武林中頗有名聲,是華山派的好手,人稱“蒼龍劍”。他雙眼略過諸鏢客,均是武功平平,對付平常的綠林大盜綽綽有餘,麵對武林高手,則不堪一擊。他手一擺,說道:“繁文縟節可免。愚兄不妨直言,你不能誓死效忠舊主,反而對逆賊趨炎附勢,我頗不以為然,可看在你為官清廉,也稱得愛民如子,未給我楊家丟臉,我且來保住這楊家血脈。此番,你隱退辭官,我得到消息,那東廠閹賊不肯放你一條生路,已派了殺手追殺你。”

楊廉本是一介書生,建文帝時便官拜禦史,靖難之役後,因他見建文帝大勢已去,且朱棣治國之策遠在舊主之上,便隱忍而得以在朱棣下繼續為官,希望能造福百姓,大有一番作為。可眼見新主猜忌心頗重,並派出東廠密探監視朝中官員,一時心灰意懶,帶著妻兒辭官回鄉。這時聽得東廠中人仍要追殺自己,不禁慌了神。

楊淮繼續說道:“你們現在改道,莫回山東,隨我到陝西境內。那裏山高林密,諒那閹賊尋你們不到,且我華山派人多勢眾,足可護你周全。你且遣散眾鏢客家丁,免得無謂損傷。”

話音未落,隻聽得四麵均有細細簌簌的腳步聲。楊廉一家三口未習過武,還未能聽到聲音。楊淮卻聽出來人有八名,從腳步聲音聽,武功頗有根柢,自己倒不如何畏懼,可要護得不會武功的弟弟一家周全,倒是有些困難。

這八名黑衣人正是受東廠統領曹亦弘指使,刺殺楊廉滿門的黑道高手。這幾人直奔楊廉而去,正待直接取下楊廉人頭,對於眾多鏢客家丁,渾沒放在心上。哪知一個混在鏢客中的一名胖大老人一眨眼便攔在楊廉麵前,拔劍與諸人鬥在一處,數招一過,其中一名較弱的黑衣人,兵刃甚至拿捏不住而脫手。可那黑衣人應變神速,竟順勢撒出數枚暗器,自己就地一滾,接住兵刃,衝進戰團。

楊淮心下暗道不妙,以這八人武功而論,自己以一敵四,甚至敵五,仍能立於不敗之地。可眼下八人齊上,稍有不慎就會血濺當場。好在這八人武功路數似乎是江南一帶的左道旁門,相互之間無法配合。他將刀一橫,高聲叫道:“你三人速速騎馬離開,這裏由我擋住。”隻要弟弟一家三口騎快馬離開,自己不必費心照顧旁人,至少自己可全身而退。

楊廉素知兄長楊淮之能,心想自己一介書生,留下反是兄長的累贅,忙命兒子楊文軒攙扶母親準備上馬,自己也上了另一匹馬。

楊淮眼見兄弟一家三口離去,心下稍寬,但仍需速戰速決,以免大批高手跟進。楊淮一出手就是三十六路蒼龍劍法。蒼龍嶺乃華山一大險峰,蒼蒼茫茫如一條巨龍直插天際。這路蒼龍劍法劍招古樸、大開大闔,用高深內力驅使,劍光繚繞,勢不可擋。楊淮浸淫這路劍法三十餘年,僅以此劍法的醇熟和功力而言,甚至在掌門師兄肖劍南之上。怎奈對方好手實在太多,兩人抵受不住,立刻退下,又補上兩人,且其他人在身旁虎視眈眈,少有破綻便攻上,一擊不中立刻退下。楊淮心下焦躁,擔心兄弟一家三口遇到別的殺手,劍招露出破綻,果然一名黑衣人持劍攻上。楊淮待此黑衣人劍招使老而無法變換之際,左掌猛然擊上其胸脯,對方已不及躲閃,舉臂抵擋。隻聽喀拉一聲,這黑衣人在楊淮掌力下臂骨折斷,楊淮並未收招,又直接擊向黑衣人肋下。楊淮掌力何等淩厲,這名黑衣人瞬間委頓在地,大口吐血,眼見是不活了,可手裏的劍還是插入楊淮右腿。雖然少了一名敵人,可楊淮受傷不輕,轉動不靈,瞬間險象環生。這時聽得極細小的暗器之聲,圍在自己身後的三名敵人似乎身受暗器,出招漸緩。楊淮趁此機會,將蒼龍劍法發揮至極致,不到二十回合,便料理了這七名黑衣人。他胸口一甜,已知此番爭鬥受了內傷,憑著多年內力,強撐著向兄弟三人離開方向追去。

楊廉一家三口還未行至數裏,眼前忽然出現一衣衫襤褸的老婆婆,緩緩前行,擋在道路中央。楊文軒勒住馬:“老人家,晚生一家有要事在身,還請讓出道路。”

那老婆婆骨瘦嶙峋,似乎一陣風都能吹倒,緩緩轉過頭來,不理楊文軒而盯著楊廉,猛地雙目如電一般:“閣下可是禦史楊廉?”楊廉心下戒備,拱手到:“在下就是楊廉,老人家攔住道路所謂何事?”那老婆婆桀桀怪笑:“那麼,就請三位留下項上人頭。”說罷,拐杖一封,楊廉坐下白馬竟直接癱倒在地,楊廉也滾落在地。老婆婆舉拐杖便向楊廉頭上擊落,忽然手臂巨震,險些把拐杖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