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凍傷

凍傷一般分為局部凍傷和全身凍傷。

局部凍傷多發生於暴露部位,如手、足、耳、鼻、麵部等處,根據損傷的程度分為三度:

Ⅰ度凍傷:損傷限於皮膚淺層,局部皮膚最初發白,而後呈斑塊狀紅腫或藍紫色,局部發癢、刺痛,感覺異常,如果沒有感染,離開低溫環境一周後症狀則消失,表皮脫落。

Ⅱ度凍傷:損傷達皮膚深層,局部皮膚明顯紅腫,出現水泡,水泡內為血清樣液或血性液,疼痛,感覺遲鈍、麻木。如果沒有感染,離開低溫環境數日內水泡幹枯,2-3周後痊愈。

Ⅲ度凍傷:損傷可達皮膚全層、皮下組織、肌肉或骨骼,局部皮膚發白,而後轉為紫黑色,感覺消失,疼痛劇烈。可出現皮膚潰爛,創麵愈合慢,留有疤痕與功能障礙。

全身凍傷時,最初周圍血管收縮、肌肉痙攣,出現寒戰,四肢發涼、發白、發紺,繼而感覺麻木、四肢乏力、反應遲鈍、嗜睡、神誌不清、昏迷、休克、心律失常,呈凍僵狀態。

凍傷的處理原則宜采用中西結合療法,防止或減少傷殘,最大限度地保留有生存能力的組織和患肢功能。具體步驟如下:

1、複溫:首先將傷員迅速移到溫暖的環境中,脫去寒冷潮濕或緊縮的衣服、鞋襪(如衣服鞋襪與人體凍結不易解脫時,不可勉強,以免撕脫皮膚,可立即浸入溫水中,待融化後再脫)。給予溫熱飲料、食物或少量飲酒,待傷員體溫恢複後,用柔軟於淨的布巾覆蓋於凍傷的部位輕輕反複按摩。溫水快速複溫是全身性凍傷急救的關鍵,可采用40-42℃恒溫熱水全身或局部浸泡15-30分鍾,體溫迅速提高至接近正常為止,注意不宜浸泡過久。

2、局部處理:清潔、消毒,吸出水泡內液,保暖包紮。Ⅰ、Ⅱ度凍傷可用凍瘡膏和樟腦軟膏或桑寄生軟膏局部塗敷,Ⅲ度凍傷可用暴露療法或用50%酒精濕敷。

3、用抗生素預防或控製感染。

4、出現肢體壞疽者應轉送醫院,必要時截肢治療。

實用家庭療法:對抗寒冷13種方法

身體暴露在嚴寒環境中,是凍瘡的主要原因。登高山者,若未加妥善保暖,容易發生凍傷。在寒冷的天氣中工作,例如鏟雪,也可能迅速引起輕微的凍傷。如何處理凍瘡呢?

●注意征兆。輕微的凍傷會使皮膚有點麻痹及發白。臉頰、鼻尖及耳朵是最常發生的部位。當凍傷的部位回溫後,也可能發生脫皮及起水皰。不過,回溫後的脫皮及起水皰較可能發生在淺層凍瘡上。凍瘡是體內由於關閉末梢的血液循環,以避免熱氣散失的造成的,致使軟組織被低溫結凍受到傷害。這種情況比輕微的表皮受凍還嚴重,但還不致於使皮膚完全失去彈性。

●躲避寒風。避免身體暴露在寒冷天氣中,若無法避免,至少應避開冷風的吹襲,因為冷風是引起凍瘡的重要因子。

●勿使用幹燥的輻射熱氣。熱氣燈或營火可能使凍瘡的皮膚灼傷,應避免之。

●靠自己取暖。如果你一時無法進入室內避寒,不妨利用你自己的體溫取暖。如將手放入腋下取暖。另外,可將身體卷成球形,以增加能量利用效率,減少散熱。

●勿用雪球摩擦皮膚。這隻會增加皮膚的摩損,再者,當你將皮膚弄得很潮濕時,將損失更多熱氣。

●勿碰水。接觸水將加速散熱,應避之。

●勿喝酒。你以為喝酒可以取暖。事實上,酒精促進更多的熱氣散失。

●勿抽煙。抽煙降低體內的周邊血液循環,因此使四肢較易受傷害。

●勿穿緊身衣。為了促進血液循環,勿穿緊身衣及戴任何戒子、手飾。

●避免接觸金屬。在低溫下赤手接觸金屬器具,隻需一下子,即可能導致

●將傷者移到溫暖的地方。

●以毛毯將傷者裹住。

●給予傷者溫熱的飲料。但勿給予任何酒精,喝酒取暖是人們錯誤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