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七十七章 九鼎,油紙地圖(1 / 2)

眾人馬上轉移到車馬室去,車馬室裏堆放了不少當初建造墓室用的工具,而另外一間沒有備注的墓室根本不需要備注,因為裏麵空空如也,什麼東西也沒有,而在車馬室與牆的中間也是一道牆,楊硯卿站定,說道:“依地圖所說,就是這裏了。”

楊世間摸著牆體:“這裏頭還有內層?”

吳老六將耳朵貼在牆壁上,用力地敲擊牆壁:“聽不出來有空洞。”

“地圖指向這裏一定有其原因。”楊硯卿說道:“但依地圖所示,應該在這個位置。”

楊硯卿的手在牆壁上緩緩移動,同時閉上了眼睛,見他這幅樣子,楊世間突然大駭,猛地將他拉到一邊:“你剛才在做什麼?”

“什麼做什麼,爹,你這是怎麼了?”楊硯卿愕然道:“我隻是感覺牆壁的厚度。”

“你剛才不是在用心術?”楊世間說道:“不要騙爹。”

“爹,我已用過兩次,最後一次不會輕易使用。”楊硯卿說道:“我曉得分寸,地圖上麵標識得比較清楚,眾人中隻有我清楚記得位置,自然由我進行判斷。”

楊世間這才鬆手:“不是就好,你繼續。”

楊硯卿重新將手放在牆壁上,仔細地感受著,突然,手停住了,他睜開眼睛讓齊石把火把舉高一些,然後說道:“牆壁是有角度的,微微傾斜,並非一條直線。”

說完,他檢查其它的牆體,折騰一番後越發覺得地圖指示得沒有錯,牆體傾斜是一特征,齊石火把拿不穩,手抖了一下,火光掃過牆壁,從明到暗,就在這瞬間,楊硯卿發現牆上麵有些花紋,“等等,齊石,火把移回來。”楊硯卿說道。

齊石將火把移過來,火光亮了,牆上的紋路卻消失了,與其它牆壁一樣是平淡無奇的石牆,“稍微過去一點。”楊硯卿說道。

齊石應了一聲,又將火把拿過去一點,直到楊硯卿叫停,他雙手握住火把不敢妄動:“大哥你看到什麼了?”

“你們過來看看,齊石,你不要動。”見齊石下意識地想動,楊硯卿提醒道:“光的明暗不一樣,出現的情景也不一樣,現在這個亮度剛剛好,你們看,上麵的紋路像不像兩條龍?一大一小而且交纏在一起。”

眾人一看,石壁上麵有兩條從下往上升騰的龍形,龍口大張,氣勢恢弘,隻是下麵的一條略小,它緊緊地纏著另外一條,十分依賴的樣子,楊硯卿說道:“小的是虺,俗話說,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它其實是龍的幼年期,大的那條是蟠螭,是一種沒有角的早期龍,一般是雌龍,這難道是母子的象征?等一下,這個標記, 大小龍糾纏在一起就是地圖上的標識啊,地圖上所指的地方就是這裏啊……”

“大哥,好了沒有,我手軟了。”齊石舉著火把開始叫苦。

楊硯卿說道:“再忍忍,馬上就好了。”

楊硯卿的手在牆上摸索著,當觸到大龍的頭部時,感覺到不同尋常的觸感,他心裏一動,用大拇指指按下去,隻聽到“嘩”地一聲,齊石趕緊往後跳了一步,眼前的石壁打開,裏麵赫然有一個鼎!

鼎是青銅器的最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一般來說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有一種成組的鼎,形製由大到小,成為一列,稱為列鼎,列鼎的數目在周朝時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等級的。列鼎通常為單數。據文獻及考古發現九鼎應為諸侯之製,七、五鼎為卿大夫,三、一鼎為士級。

眼前的這個鼎為三足,無蓋,鼎身上有山川河流,舒易指著其中一條山脈說道:“這是泰山,這是長白山,這個是賀蘭山,還有,長江與黃河也是一目了然,這是黃土高原,這裏是……”

“三叔,不用說了,這根本是華夏的地貌圖,主要的地標全在上麵了。”楊世間說道。

鼎不大,隻到小腿處罷了,但是做工精細,拿在手裏份量不輕,眾人好像想到了什麼,其餘人不約而同地看著楊硯卿。

“九鼎,據傳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後,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銅鑄成九鼎,象征九州。有說是一個鼎,也有說是九個鼎的,早就失傳了。”楊硯卿說道:“這兩樣東西比起來,九鼎消失得更早,據說周顯王四十二年,九鼎沉沒在彭城泗水之下。後來秦始皇南巡之時,派了幾千人在泅水中進行打撈,畢竟是江水滔滔,無從覓處,隻得徒勞而返。和氏璧還能追溯到三國時期,九鼎到秦始皇時期就徹底失去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