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遺棄在叢林中的巨城(1 / 3)

第十四章 遺棄在叢林中的巨城

又一座瑪雅棄城在南美叢林中被發現,人們期待這次發現能打

破破譯瑪雅文明的堅冰。然而,隨著發掘的深入,新的疑團又

不斷湧現,考古學家們仿佛步入了新的怪圈。

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實在大多,因此,任何一種猜測都看似合理。

--瑪雅學家普萊斯考特

一輪明月掛在森林的上空。

瑪雅人棄城北去已經過了1300年。北遷以後,瑪雅人建起了新帝國,新帝國則亡於西班牙人。這天,美國探險家、考古學家愛德華·赫伯特·湯普遜由一名向導陪同,騎馬穿越新帝國的國土,尋找瑪雅最大、最美、最富、最豪華的古城契晨-伊特薩。一路上人、馬都曆盡艱辛。湯普遜疲憊不堪,低頭昏睡,馬腿每一磕絆他就險些跌下馬鞍。行進之中,向導忽然發出喊聲,他向前望去,看到一片奇景。

漆黑的樹梢上顯露出一個陡峭而高大的土山,土山的頂巔一座寺院沐浴著銀白的月光,像是瑪雅阿克羅波裏斯山頂上的"帕西農廟"(希臘雅典的雅典娜女神廟--譯者)。走得近了,愈加顯得高大。那印第安向導下了馬,卸去馬鞍,鋪開毛毯準備過夜了,但湯普遜卻著了迷地望著那雄偉的建築,不忍入睡。向導準備床鋪時,他卻跳下馬步行前進。從土山腳下有一道陡立的石級直通山頂的寺院,石階上長滿雜草和灌木,有幾處已經傾圮。湯普遜認得這種建築形式屬於金字塔一類,也懂得埃及的金字塔的用途,但這座瑪雅金字塔不像吉薩的金字塔那樣本身就是一座陵墓,從外形看倒有些像巴比倫的通天塔,但是看來它的主要作用是作為那道巨大石階的載體,而石階則逐級上升,直通日月神的廟宇。這個結構的目的比通天塔還要明顯。

湯普遜拾級而上,他看到那些豐富多采的浮雕裝飾。塔頂高約96英尺,他站在頂上縱目四望,邊看邊數:一座,兩座......周圍一共六座建築。這些建築都藏在暗影裏,有的隻在月光之下露出石砌的表麵。

這裏不是別處,正是契晨-伊特薩。在舉國北遷的開始,契晨-伊特薩不過是個前站,後來發展成為最大的城市,新帝國的中心。

隨後的幾天中湯普森多次登上這個古墟之巔。他寫道:"一天上午,我站在這座古寺的屋頂上,看著初升的太陽染紅了遠方的地平線。周圍是深沉的幽靜,夜間的喧鬧停止了,白天的匆忙尚未開始。天地都像是屏息等待著什麼,隨著陽光高照,整個世界唱起來了。樹上的鳥兒和草裏的鳴蟲組成一部大合奏。大自然教給原始人崇拜太陽,今天的人類內心深處還保持著這種教義。"

湯普遜靜靜地立著,完全陶醉了,在他的眼裏整個森林仿佛消失了,他似乎看到眼前一片廣場,長列的信徒登上山坡走向神廟,耳邊響起聖樂,宮殿裏人們在尋歡作樂,寺廟裏忙著作祈禱,他極力在喧鬧的森林裏尋找這一切。隨後,他的幻境悠然消失,古代的景色不見了,因為這位考古學家發現了自己的使命:綠樹叢中出現一條狹窄的小徑,昏暗中若隱若現,這條路可能通向契晨-伊特薩最著名的奇跡:聖井。

墨西哥和尤卡坦的考古史中,至今沒有出現謝裏曼、勒亞德、比特裏這樣傑出的人物。除斯蒂芬斯有所開創以外,還沒有什麼人在探險方麵有所收獲或在尋寶活動中做出傑出成就,也沒有誰用鐵鍬挖掘時突然發現珍貴的古文物。

湯普遜至少有一方麵相當於尤卡坦的謝裏曼,因為他動身前往契晨-伊特薩的決定是根據一本書,而這本書除他以外誰也不曾認為具有實際價值。謝裏曼對古籍的信任也不過如此,湯普遜也令人想起勒亞德;勒亞德遠征時身上隻帶著60英鎊,同行的隻有一個人,而湯普遜深入原始森林時連一個便士的存款也沒有。他遇到的困難足以使任何人退縮不前,而他應付困難的頑強性較之比特裏是毫無遜色的。

斯蒂芬斯的第一批收獲在全世界引起轟動,人們紛紛議論瑪雅人是不是早已消失的亞特蘭蒂斯人的後代,古以色列部落的後代,古美洲印第安人的子孫,還是別的什麼種族。

湯普遜於1879年在一家暢銷雜誌發表文章,他讚同瑪雅人是亞特蘭蒂斯人後代的說法。這是他早期發表的文章。到了1885年他親自到達尤卡坦時,思想上還在不斷考慮瑪雅人的祖先問題。當時他隻有25歲,在美國領事館中是最年輕的,但當他到達現場以後就無暇考慮理論問題了。

湯普遜決定到尤卡坦去考察全憑著一股熱情,一種簡單的信念,並沒有充分的理論根據,他對狹亞哥·德·蘭達的書給予很大的信任,他在一冊書裏看到關於聖井的描寫,這是德·蘭達根據古老的瑪雅民間故事寫出的。古時一旦發生旱荒,僧侶和百姓就結隊前往聖井,祈求井底諸神息怒,獻上豐盛的祭品,其中有活生生的少女和年輕的戰俘。在莊嚴的祭祀儀式以後,少女們就被投入井中,井水極深,落水的人無一浮上水麵。

那些瑪雅少女隨眾一路前進,準備葬身聖井。她們身著盛裝,走到井邊,隨著一陣慘叫,她們就落到靜止的井水裏。

德·蘭達的故事還有伺麼內容呢?他又談到按照傳統習慣,活人下井以後還要投入大量祭品,有日用品、裝飾品和金子。湯普遜讀到這樣一句話:"如果這塊土地上還有黃金的話,絕大部分黃金就在聖井裏。"一般人認為這不過是陳腐的傳說加以誇大和渲染而已,然而湯普遜卻奉為真理,他不僅相信它,而且決心予以證實。當他立在金字塔頂,俯視那條通往祭神聖井的道路時,決沒有想到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許多年以後湯普遜再次來到聖井時,已具在豐富的森林旅行經驗了。他的足跡從北到南縱貫尤卡坦全境,並且練就了一副銳利的目光,善於辨認隱藏的古跡。他的周圍是無數雄偉的古建築等待人們去考查,對於任何考古學家者。會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然而湯普遜卻隻去研究那口古井,一口裝滿髒水、石塊和千百年積下的爛草枯木的黑洞。即使德·蘭達是言之有據的,這口又臭又黑的洞裏果真能夠找到古代僧侶們丟下的珍寶嗎?

怎樣才能探明井水的深度,湯普遜想出的辦法是使用潛水設備。

他回到美國去參加一次科學會議,順便為進行這項工作籌集資金。誰聽到他的計劃都說他簡直是個瘋子,但最後還是籌到了一筆款。他回憶人們的說法是:"洞這樣深,這樣大,而且不知底細,誰下去也休想活著出來。假如你想自殺,何不另找穩妥一點的辦法!"但湯普遜在認真衡量讚成的和反對的兩派意見以後,還是下定了決心。

他寫道:"我的下一步驟是到波士頓去學習深海潛水技術。我的老師是20年前得過獎的埃弗拉姆·尼克遜上尉。在他的高明而耐心的指導下,不久我就成為一名頗為不錯的潛水員了,但後來我才知道我的技術還很不夠。下一步就是準備器具:一台'桔皮籃'式挖泥鬥、絞車、滑輪、鋼索、繩索、一架起重架和一根30英尺長的搖臂。這些設備都包裝停當,接到信或電報通知後立即啟運。"

他終於回到那古井邊。井口最寬處的直徑約187英尺。他用探測鉛錘測出井深約80英尺。他用圓木做成人體形狀,係上繩子,估計一下當年僧侶為井神娶妻時把受害的少女們拋擲的最遠距離,把圓木拋下去,然後用繩索拖出,量一下用了多少繩索,這樣就能測定那些少女們被拋了多遠。目的很簡單,就是限定井底搜索的區域。這些做完之後湯普遜就開動挖泥鬥了。

他寫道:"絞車由四人搖動,另外一人管刹車。挖泥鬥張開鋼齒,從底座轉過來,在那黑洞的上方略停,然後迅速下降,直插到一潭黑色的死水裏。這時略停一下,容那鋼齒插進泥潭,接著就見4個工人開始轉動搖臂,他們黝黑的肌肉聳動著,拉上的東西繃緊了鋼索。這時恐怕沒有誰能想像我有多麼激動。"

鋼索起處,平靜的水麵翻滾起來,泥鬥的鋼齒咬緊。繃直的鋼索拉著它穩穩上升到井口,滴下的清水不斷激起井底的水花。搖臂轉過來,泥鬥把那堆東西卸到木板圍起的平台上。這是一堆深褐色的朽木、爛葉、樹枝和雜物,然後泥鬥轉回井口再次下降......有一次挖出的是一棵樹幹,那樹幹非常新鮮,像是昨天剛剛落井的。當天是星期六,但到了星期一那樹幹已經無影無蹤,在前天放置它的石堆上隻留下幾條木條,周圍是一片燒焦的痕跡。又一次挖中一副美洲獅和鹿的骨頭,這是一幕林中悲劇的見證。

挖泥工作一天一天進行著,泥鬥不斷打破井底的寂靜。挖出的東西除爛泥、樹枝外還有野獸骨骼,這些野獸想是在幹旱季節來井邊飲水墜井淹死的。烈日曬在工人們的身上,從井底和井邊堆積的汙物冒出一股股濃烈的臭氣。

湯普遜說:"這時我已經在白天心緒不寧,夜間不能入睡。我開始問自己:人家早就說過那些古老的傳聞都是無稽之談,現在是不是證明他們是說對了,從而叫朋友們虛擲金錢,而我自己則變成笑料呢?"

後來有一大,湯普遜從挖出的一堆爛泥裏找到一塊奇特的、黃白色的像鬆香一樣的東西。他嗅了一下,甚至嚐了一點。他激動地把這塊東西用火烤了一下,空氣中立刻散出一股香氣。湯普遜找到了當年祭祀用的摻香料的鬆香,這是宗教儀式上拿來焚燒用的。

這點東西能夠證明湯普遜決定的正確性嗎?兩小塊祭祀已用的鬆香能夠抵得上堆積如山的爛泥嗎?在多數人看來這兩塊東西一分錢也不值,但它們對湯普遜卻發生了巨大的震動,使他浮想聯翩。他寫道:"那一夜我睡了幾星期以來不曾有過的一次好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