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拿什麼抵押

這部人氣漫畫的作者叫周洪斌,在2011年度,周洪斌的版稅收入高達1085萬元,加上此前連載的版稅收入,總計1830萬元。從生活困頓到千萬富豪,周洪斌僅用了五年時間。

不信青春喚不回

文/白先勇

1961年的某一天,我悠悠蕩蕩步向屋後的田野,那日三毛——那時她叫陳平,才16歲——也在那裏溜達,她住在建國南路,就在附近,見我來到,一溜煙逃走了。她在《驀然回首》裏寫著那天她“嚇死了”,因為她的第一篇小說《惑》剛剛在《現代文學》發表,大概興奮緊張之情還沒有消退,不好意思見到我。

其實那時我並不認識三毛,她那篇處女作是她的繪畫老師“五月畫會”的顧福生拿給我看的,他說他有一個性情古怪的女學生,繪畫並沒有什麼天分,但對文學的悟性卻很高。

我第一次真正認識三毛,要等到《現代文學》一周年紀念,在我家鬆江路一二七號舉行的一個宴會上了。三毛那晚由她堂哥做伴,因為吃完飯,我們還要跳舞。我記得三毛穿了一身蘋果綠的連衣裙,剪著一個赫本頭,閨秀打扮,在人群中,她顯得羞怯生澀,好像是一個驚慌失措一徑需要人保護的迷途女孩。

20多年後重見三毛,她已經蛻變成一個從撒哈拉沙漠冒險歸來的名作家了。三毛創造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瑰麗的浪漫世界;裏麵有大起大落生死相許的愛情故事,引人入勝不可思議的異國情調,非洲沙漠的馳騁,拉丁美洲原始森林的探幽——這些常人所不能及的人生經驗三毛是寫給年輕人看的,難怪三毛變成了海峽兩岸的青春偶像。

正當她的寫作生涯日正當中,三毛突然卻絕袂而去,離開了這個世界。去年三毛自殺的消息傳來,大家都著實吃了一驚,我眼前似乎顯出了許多個不同麵貌身份的三毛蒙太奇似的重疊在一起,最後通通淡出,隻剩下那個穿著蘋果綠裙子16歲驚惶羞怯的女孩——可能那才是真正的三毛,一個拒絕成長的生命流浪者,為了抵抗時間的淩遲,自行了斷,向時間老人提出了最後的抗議。

很多年後我才發覺,原來圍著鬆江路那片田野還住了另外幾位作家,他們的第一篇小說也都是在《現代文學》上發表的。荊棘就住在鬆江路一二七號的隔壁,兩家的家長本來相識的,但我們跟朱家的孩子卻素無來往,我跟她的哥哥有時還打打招呼,但荊棘是個女孩子,青少年時期男女有別,見了麵總有點不好意思。

我印象中,她一徑穿著白衣黑裙的學生製服,一副二女中的模樣,騎腳踏車特別快,一蹬就上去了,好像迫不及待等要離開她那個家似的。那時候她看起來像個智慧型頗自負的女生,不容易親近。

要等到許多年後,我讀到她的《南瓜》《饑餓的森林》等自傳性的故事,才恍然了悟她少女時代的成長,難怪如此坎坷。那幾篇文章寫得極動人,也很辛酸,有點像張愛玲的《私語》。

我應該最有資格做那些故事的見證人了,她投稿一定沒有寫地址,否則我怎麼會幾十年都不知道那篇風格相當奇特有點超現實意味的抒情小說竟會是當日鄰居女孩寫的呢?人生有這麼多不可解之事!

《現代文學》四十五期上有一篇黎陽寫的《譚教授的一天》,黎陽是誰?大家都在納悶,一定是個台大生,而且還是文學院的,因為我們都知道《譚教授》寫的是我們的老師,台大文學院裏的點點滴滴描摹得十分真切。

據說李黎寫過一篇文章,把我的小說批了一頓,說我在替垂死的舊製度塗脂抹粉。《譚教授的一天》是李黎的處女作,的確出手不凡。沒有多久以前,跟李黎一起吃飯,偶然談到原來從前在台北,她家也住在鬆江路那頃田野的周遭。

天下就有這樣的巧事,一本雜誌冥冥中卻把這些人的命運都牽係到了一起。如果60年代的某一天,三毛、荊棘、李黎,我們散步到了鬆江路那片稻田裏,大家不期而遇,不知道是番怎樣的情景。然而當時大家都正處在青少年的“藍色時期”,我想見了麵大概也隻能訕訕吧。

有一次,我特別跑到六福客棧去喝咖啡,旅館裏衣香人影觥籌交錯,一派80年代台北的浮華。我坐在樓下咖啡廳的一角,一時不知身在何方。那片綠油油的稻田呢?那群滿天紛飛的白鳥呢?還有那許多跟白鳥一樣飛得無影無蹤的青春歲月呢?誰說滄海不會變成桑田?

拿什麼抵押

文/龐啟帆編譯

陳舊的眼光感受不了任何新景象。

——帕納

這天上午,銀行的信貸部來了一位農民。他想向銀行貸款1000美元。信貸部的經理接待了他。

經理問明農民的來意後,從抽屜裏拿出一份貸款申請表格,接著問道:“你貸這筆錢來做什麼?”

“收購蔬菜到城裏賣。”農民答道。

“你有抵押品嗎?”

“什麼叫抵押品?”

“嗯,就是某種有價值的東西,如果你到期還不了這筆貸款,這個東西就歸銀行了。你有汽車嗎?”

“有,一輛1949年的雪佛蘭。”

經理搖搖頭,接著問:“據我所知,你們農民都養有牲畜,對吧?”

“是的,我有一匹馬。”

“多大了?”

“不知道,已經沒牙齒了。”

經理聳聳肩,又問:“你有農場嗎?”

“有一個不到兩英畝的小農場。”農民答道。

“就拿它來抵押吧。”經理提議道。農民同意了。於是,經理與農民簽了合同,把1000美元貸給了農民。

幾周後,農民再次來到銀行。他一進信貸部的門,就拿出一捆鈔票,從中點了1000美元給經理,還清了貸款。

經理放好收回的貸款,看著農民手上還清貸款後餘下的鈔票,微笑著問道:“你打算如何處置餘下的錢?”

“當然是放在家裏了。”

“你為什麼不把它們存入我們的銀行呢?我們會付給你利息。等你需要用的時候,再把它們取出來。”

“那麼,你們拿什麼來作抵押?”農民盯著經理問道。

載於《讀者》

一個人的眼光,決定了自我世界的格局大小。一個有著小農意識的人,注定是沒有大的發展的。富有沒有道理,貧窮卻一定有原因!

一籃麵包換來的金幣

文/(英)特雷莎·伯特曼 龐啟帆編譯

誰腳踏實地地生活,誰就會真心實意地去愛。

——伊·芭·勃朗寧

肖恩看著門外的情景,不由得歎了一口氣。在他的麵包店外,邁克爾·奧·唐奈尼正被一群崇拜者簇擁著。

邁克爾走進麵包店,買了最好的麵包。然後,他得意地對肖恩說道:“你看,我是整個愛爾蘭最受歡迎的人。”

人們大聲附和邁克爾的話。

聽到人們讚同的話語,邁克爾笑了,從口袋裏拿出一遝鈔票分發給眾人,然後大笑著走出了麵包店。他的追隨者跟在他的腳後,也離開了麵包店。

肖恩羨慕地看著這一切。

“我希望我也能像這樣牽著一群人的鼻子走。”他對他的妻子貝基說道。

“是金錢使他這麼受追捧。”貝基提醒他,“真正的朋友看重的並不是對方的財富。”

肖恩不但聽不進去妻子的話,反而覺得他的自尊被刺痛了。

“好啦,”貝基安慰他,“拿這籃麵包到村裏叫賣去吧。路上你可以認真想一想:對一個人來說,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肖恩不情願地提著一籃子麵包走出了麵包店。但他還沒走多遠,倒黴事就來了。他被路上的一塊石頭絆倒,籃子掉在了地上。肖恩幹脆席地而坐,不停地感慨命運的不公平。如果不是聽到了咀嚼食物的聲音,他也許要歎息一輩子。

肖恩回頭一看,不禁嚇了一跳:滿滿一籃子的麵包都不見了。在籃子的旁邊,坐著一個小男孩。他手裏拿著一塊麵包正往嘴裏塞。顯然,麵包都是被他吃了。

“該死!”肖恩大吼道,“你這個小偷,光天化日之下居然偷吃我的麵包。”

小精靈一點也不驚慌,他拍掉身上的麵包屑,笑道:“你看起來很沮喪。能把你的麻煩告訴我嗎?”

“也許小精靈能幫我。”肖恩想。於是,他把自己的苦惱一股腦兒地倒了出來。

“那麼,”小精靈說道,“你要尋找的是財富和名望,對嗎?你希望人們像蜜蜂跟著蜂蜜、蒼蠅跟著腐爛的水果一樣成群地跟著你,對嗎?”

這個比喻雖然不是很恰當,但肖恩還是點了點頭。

“我就讓你如願以償,因為我吃了你的麵包。我真希望我所有的債務都能像這樣輕易地還清!”說完,小精靈就消失了,連一個腳印也沒留下。

肖恩將信將疑地往回走。剛進入街口,他就聽到人們大聲呼喊他的名字。他不禁大吃一驚。

人們衝到他身邊,把他抬回了他的麵包店。

“肖恩!”貝基哭著說道,“你看是什麼掉進了煙囪!”她舉起一個粘滿煤灰的袋子。

肖恩往袋裏一看,雙眼霎時瞪得像雞蛋那麼大。

“金幣!”他倒抽了一口氣。

“我不知道它們是從哪裏來的,”貝基說道,“但在店裏的人已把這件事傳了出去。你看這些人瘋狂的樣子!”

肖恩看著金幣,臉上露出了比蜂蜜還甜的笑容。他想起了小精靈。一籃麵包的小小代價就換來了他夢寐以求的財富和名望。實際上,這比他夢想的還要多。但他不敢用一個子兒,因為他知道金幣不在了,他的名望也會隨之消失。

看到肖恩興高采烈地跟眾人聊天,而不是揉麵團、做麵包,貝基不禁搖了搖頭。

“那些人不是真正的朋友,肖恩。”貝基小聲對肖恩說。但肖恩並不理會。現在,他比邁克爾·奧·唐奈爾更受到眾人的追捧。然而,當眾人意識到肖恩不會給他們一點兒好處時,他們最終都離開了他。貝基很高興,以為這種糟糕的局麵結束了。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追捧者離去,其他人卻來了興趣。小偷開始盯上了肖恩的麵包店和他的家。

這天晚上,熟睡中的貝基和肖恩被一陣玻璃碎裂的聲音驚醒。他們踉踉蹌蹌跑到樓下,發現麵包店變得一團糟。糖和麵粉撒了一地。

貝基看著眼前混亂不堪的景象,憂心忡忡地說道:“我們的安全比那些金幣更值錢,我們必須丟掉它們。”

肖恩歎了口氣,沮喪地說道:“唉,那個小精靈除了麻煩,什麼也沒給我。”

“小精靈?”貝基問。

肖恩羞愧地把整件事告訴了貝基。

“也許這些是被詛咒過的金幣。”貝基說道,“隻有一種方法能解除詛咒,那就是丟掉它們。”

第二天早上,當地孤兒院的門口出現了一個包裹。院長以為是一個嬰兒,趕緊上前抱起包裹。但當她解開包裹,看到的卻是黃燦燦的金幣。

“祈禱得到回應了。”院長驚喜地說。

“解決了。”在一棵荊豆樹後,肖恩輕聲地對貝基說。

很快,麵包店的一切又恢複成以前的樣子。而肖恩又變回了以前那個勤懇、踏實的肖恩。

載於《意林》

美好的生活隻能靠自己腳踏實地的努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朋友。不勞而獲的東西是沒有的,那些看似整天圍著你轉的人,隻不過是在利用你而已。

幫孩子在愉悅中樹立正確財富觀

文/徐偉

財富不應當是生命的目的,它隻是生活的工具。

——比 才

“嗨,艾米,我回來了。我想把在爬山中拍的圖片存入我的賬戶。你在忙什麼?”

“哦,毛姆,你真棒!你可以賺100kee!稍等啊,我讀了《安徒生童話》,正在上傳讀後感。”

“哈,謝謝!你也不錯,這次可以賺60kee。”

“嗯,謝謝!下午我要幫尼克芬太太種菜,還可以賺些kee。”

“加油!”

“謝謝!”

對話中的男孩毛姆和女孩艾米,是西班牙人德拉克魯茲先生的兒女。他們的談話內容是:毛姆通過運動,艾米通過讀書,各掙了一筆錢。聽著孩子們興奮地訴說自己的收獲,德拉克魯茲欣慰地笑了。

孩子們口中的賬戶,是他們的虛擬銀行賬戶。而為孩子們“建銀行”的人,正是德拉克魯茲先生。他是如何想到做這件事?他做這件事的初衷是什麼?這要從一年前說起——以往,德拉克魯茲每個月月初給孩子們零花錢。某個月末,他12歲的女兒艾米提出:她要參加朋友的生日Party,需要買禮物的錢;還需要去郊遊,也需要一些錢。德拉克魯茲說:“可是,親愛的,你本月的零花錢我月初就給你了。”“那些我早就花完了。我建議改變給零花錢的方式,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時候就該給。”艾米理所當然地認為。德拉克魯茲的笑容消失了,嚴肅地說:“這好像不應該吧?你知道錢是怎麼來的嗎?”未等艾米回答,一旁的小女兒吉米搶先回答:“我知道,把信用卡塞進提款機裏,錢就出來了。”

小女兒的回答、大女兒的要求令德拉克魯茲警覺起來:不僅年齡大些的兒子,包括兩個女兒,三個孩子都表現出了對零花錢的“貪婪”。這說明他們對掙錢和花錢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可見,自己對他們的財商教育太缺失了,更談不上引導他們如何創造和使用財富。想到這些,德拉克魯茲心裏沉甸甸的。

怎樣才能讓孩子們體會到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需要通過努力獲得的?怎樣才能讓孩子們真切體驗掙錢和花錢都會獲得快樂?怎樣幫孩子們樹立正確的財富觀?這些成了久久縈繞在德拉克魯茲頭腦中揮之不去的問題。

經過一番苦苦思索,德拉克魯茲得出結論:應該在孩子們正式擁有自己的財富,以及和銀行等金融機構打交道前,對他們進行模擬訓練。在訓練中,引導孩子們創造財富和理性消費。由此,德拉克魯茲想到應該建一個訓練道場。經過深思,他決定建一個網站。幾經努力後,Keepunto網站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