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 生命裏那些未曾掉下的淚(1 / 3)

第六輯 生命裏那些未曾掉下的淚

要經曆多少苦難,趟過幾次泥沼,我們才能放聲肆意的哭和肆意的笑。希望每個人都是這樣,在最後的最後,你的所得可以配的上你受過的苦。

推己及人就是天使文|張豔君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一天早晨,當她端著一大碗滾熱的小米粥要喂他時,沒想到,他揚起一隻手,劈頭朝她打來。沒提防的她躲閃不及,那滿滿的一碗粥不偏不倚全扣在了她的臉上。她趕緊到洗手間用清水衝了,然而,那被燙傷了的臉卻瞬即紅腫起來。

他是誰?為何這般與她“過不去”?他是她護理的對象,這是她開辦老年護理院後護理的第一位老人。

老人姓韓,患了腦溢血,喪失了語言功能。他受不了這病痛的折磨,隻想一死了之。動不動就發脾氣,並且已一連幾天拒絕進食了,連他的女兒一點辦法也沒有。她憑著自己的一腔熱情與愛心,將老人接受了下來。老人居然就給了她一個“下馬威”,她受盡了委屈。他口不能說,手卻尚能寫,她拿起筆來與老人“講理”。最後這事有了一個還不錯的結果。

這件事當時給她的思想觸動很大,讓她認識到,光有熱情是辦不好事的。護理本身是一門學問高深的專業,何況自己要麵對的多是一些疾病纏身、身心都受到折磨的老人!

於是,她開始從書本中學習相關知識,在實踐中揣摩鑽研老人護理的特殊性。慢慢地,她也就悟出了老人護理的一些特點。尤其要在三個方麵下功夫:首先是最基本生活護理,包括飲食調理;其次是醫療護理,也就是救死扶傷;最後是心理護理,這也是要求最高的,難度最大的。

為了盡快係統掌握相關知識,她也就報考了長春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專業。被錄取後,白天是沒有時間學習的,她隻能在晚上將老人們安頓好後,才拿起課本鑽研。在三年多的時間裏,她每天都要學習到深夜。她更是在老人護理心理學方麵下了足夠的功夫。全麵的護理知識,為她規範護理、科學護理插上了翅膀。

那是一位患了腦血栓的姓聶的老人,他曾先後在兩家企業擔任過總經理。他的脾氣本來就有些古怪,多年的企業領導工作又使得他養成了比較專橫的性格。特別是得了病後,更是變得孤僻、暴躁。兒女們一連給他換了好多保姆,都讓他氣走了。兒女們自己侍候,絲毫也不能中老人的意。無可奈何的兒女們與她商量,老人也就被送到了護理院。

那是在老人入院的第一天,她正低著頭在給老人整理床鋪。老人冷不防在她頭上來了一拐杖,但她隻是和善地看了老人一眼,撫了撫額頭,繼續整理著床鋪,直將床鋪整理得熨熨貼貼。後來,老人似乎驀然覺得自己錯了,有些孩子氣也有些自我解嘲地說:“你怎麼就傷著腦袋了呢?”她衝著老人笑笑。

之後,她盡量抽時間與老人聊天。因為她已經用心觀察過老人了,老人就是要別人聽他的,聊天時她也就順著他。她說,這就是“老總情結”在他心靈的頑強反應吧。明白了老人的心理訴求後,一切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後來,老人變得非常聽她的話,並執意要認她為幹女兒。幾年之後,老人在臨終前,隻讓她照料自己。並說,我有你這樣的女兒,我真不想死嗬!老人的6個兒女對她更是感激不盡,把她視作親姐妹。

由此,更是讓她深刻體會到,在為老人服務時,隻有懂得他們的心理,知道他們最需要什麼,才能收到預想的效果。她還說,老人屬於弱者,尤其是這些生了病的老人。而於這樣一些人,人們往往愛報以憐憫之心。其實,他們並不要憐憫而是希望平等。

有了這樣一種認識,她也就努力爭取讓老人們享有應有的一份平等,獲得本該有的權利。

一天,她接到一個電話:說有一位77歲的老人,老伴剛去世,情況十分特殊,希望她能將老人接受下來。這個電話是市老齡委打來的。在弄清事情的原委後,她二話沒說,就把老人接到了院中。

原來老人姓李,他有6個子女。老伴一去世,他的子女們就將他的房屋財產分割了,又把老人的戶口簿、身份證也不知弄到哪兒去了。她見到老人常常獨自垂淚:“我這一輩子辛辛苦苦將6個兒女拉扯大,如今卻無立錐之地了啊!”

她不能讓老人在這傷心欲絕的泥淖中掙紮,她要為老人討回公道,讓他享有一份應有的人格尊嚴與平等。思來想去,她決定訴諸法律,幫助老人打贏這場官司。在她不辭勞苦的忙碌之下,終於為老人爭回了房屋產權、財產權以及應得的贍養費。後來,老人的三女兒願意照料老人,她讓她把老人接了回去。可老人還常常回到她的護理院小住,原來老人已經把她當作了最貼心貼肺的女兒。

她,就是在長春市綠園區創辦了至愛老年護理院的台麗偉。說來更是讓人欽佩,她當初舉辦護理院隻是緣於她的一顆“推己及人”的心。

她本來是一家國營企業的職工,她上進好學。1995年初,隻因企業有人說她沒能處理好學習與工作的關係,在優化組合時沒被“優化”上。在一段時間的痛苦彷徨之後,她終於振作了起來。於是,她做幼兒園老師,推銷員,後來將自己的職業定格在了記者上。

正當她記者工作做得順風順水時,她的公爹卻突然患了腦溢血。丈夫得常常出差,工作正忙,照料公爹的任務也就全落在了她的身上。公爹後遺症嚴重,不能說話,不能行走,心中焦躁,常常對她發脾氣。她隻是耐心伺候,並不與老人計較,直到幾個月後公爹去世。

她想,因有她細心的照料,公爹最後一段時光算是幸福的。可她又突然想到,又有多少生病的老人需要人照顧啊!我難道不可做一件為天下的兒女盡孝,為千家萬戶分憂的事!這個想法強烈地叩擊著她的心扉。

她終於下定決心做這樣一件事。於是,通過一段時日的緊張準備,於1996年6月,她的護理院的牌子正式掛出來了。在掛牌後的第一天,聽說那位姓韓的老人患的也是腦溢血,並留有嚴重後遺症時,覺得與她公爹的情況是多麼相似,她也就毫不猶豫地將老人接受下來了。

如今,台麗偉的護理院由最初的4間小房、12張床,發展到擁有用地5萬平方米,建有6000平方米老年公寓,以及具有電視、網吧、圖書館、釣魚場、門球場、籃球場等的集醫療、護理、康複、養老、學習、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大型老年護理中心。這些年來,她為一些貧困老人減免護理費醫療費50餘萬元。先後安排300多名下崗女工再就業。她本人也獲得過“全國敬老孝親模範”、“十大創業先鋒”、“長春市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

台麗偉的事跡,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句話:“養吾老以及人之老”。這可是一句閃爍著中國古老傳統美德光芒的話!一個能推己及人的人,其本身就具有一種博大的胸懷。那人格的光輝和璀璨的事業一定會相互輝映,那人生的瑰麗也會永遠留駐在人們心間。

載於《山東青年》

有人信奉“百善孝為先”;有人恪守“一闖孝義生死關”。有人選擇善待老人,有人選擇拒絕贍老。美與醜,善與惡,全在一念之間,遺臭萬年還是流芳百世,係於一瞬。

感恩的“黃扶” 文|唐月姣

上天賦予的生命,就是要為人類的繁榮和平和幸福而奉獻。?—— 鬆下幸之助

“黃扶”是一個筆名,這與兩個黃姓人有關。

人都會遇到“窄門檻”,無論你將來成為平凡人還是偉人。他出身貧寒,但非常努力,1912年,十七歲的他便在宜興老家的女子初級師範學校任圖畫教員,此時,他並沒忘記做一名畫家的理想,教課之餘,刻苦作畫,以不斷提高畫技。

然而,厄運卻死死糾纏著他,1915年,結發的鄉村妻子病故,兒子劫生也終未逃過一劫,不幸患天花病夭折。一年之間,他還失去從小就開始教他詩文、書畫,最為親近的父親。一個接著一個的打擊讓他痛不欲生,他就像一隻無枝可棲的孤獨的鴻,於悲痛中他改了名字。

為了遠離讓他悲痛的環境,這一年,他來到上海。欲找到一份工作賴以度日,也好實現自己的夢,可他依然四處碰壁。正在他每天饑腸轆轆四處奔波時,幸運地遇到了商務印刷館發行所的黃警頑。

在和他一番交談後,黃警頑認為這個小夥子挺不錯。當聽他說經熟人介紹,要到商務印刷館找《小說月報》的主編惲鐵樵時,黃警頑連忙給他打電話。在和惲鐵樵見過麵後,他再次來到黃警頑麵前,麵露喜色,說:“感謝你的幫忙!惲先生說,我的人物畫得比別人好,讓我為教科書畫插圖,我看這事十之七八能成。”

可是,過了幾天,他又一次來到黃警頑發行所的店堂,如同被霜打了的白菜一樣,滿臉的沮喪與憔悴,他非常難受地對黃警頑說:“情況有變,做插畫的另有人選。我無顏見江東父老!在上海,我舉目無親,隻有你這個朋友,永別了!”說完,他轉過身,腳步沉重,踉踉蹌蹌地離去。

黃警頑最初對他的話並沒介意,後來仔細一想:“糟了!他不會去自殺吧?一定要阻止他做糊塗事!”黃警頑估計他去了外灘,救人要緊,連假也沒來得及請,匆忙追了出去。在外灘上,黃警頑焦急地找了一會兒,才在新關碼頭附近找到了他。隻見他兩眼空洞,正在碼頭上不安地來回走著,連黃警頑走到他的身邊,也沒能察覺。

這時,黃警頑一把拉住他的手腕說:“你想幹什麼?書呆子!”他定了定神,見到是朋友黃警頑,失聲號啕大哭起來,黃警頑也感到傷心,抱著他的頭一同痛哭起來,招致許多人過來圍觀。

黃警頑好一陣勸慰,他的頭腦總算清醒過來,聽了黃警頑的話,兩人一起到發行所。在路上,他告訴黃警頑,因欠下旅館四天的房錢,已經沒地方容身了。黃警頑說,隻要有我睡的地方,就不會讓你睡在露天裏。

由於黃警頑是一個熱心腸的人,在單位人緣不錯,經與同住一個房間的同事以及和門房商量後,黃警頑與他一同擠在一張單人床上,蓋一條薄被子。至於吃飯問題,黃警頑每天給他一角錢。黃警頑還對他說:“每天你就到店堂看書,工作上的事我再來給你想辦法。”他也就到店堂看美術書籍,也翻閱翻譯小說。不錯,他就是由徐壽康改名的徐悲鴻。

幾天後,黃警頑為徐悲鴻打聽到一位宜興同鄉,這位同鄉讓他畫一副畫送過去,說也許對他找工作有幫助。他的畫剛好被一位叫黃震之的書畫收藏家看見,黃震之十分欣賞他的才華,見他正遇到難處,便把一間棋牌室借給他作畫,這無異於雪中送炭。從此,徐悲鴻在上海站穩腳跟。次年入上海複旦大學法文係半工半讀,並自學素描,後又赴法國巴黎留學,回國後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