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戲曲·樂舞·書畫 第一章 我國古典戲劇的曆史
戲劇的發展經曆了漫長的曆史過程。在西方,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前4世紀初,古希臘的戲劇,是歐洲古典戲劇的先聲。在我國,早在《詩經》和《楚辭·九歌》中便有祭祀的舞樂,供巫來祝頌人的祖先或神靈,這種舞樂就包含了萌芽狀態的戲劇因素。西漢統一全國後,以競技為主的(百戲)開始盛行;南北朝時,出現了"撥頭"、"代麵"、"踏搖娘"、"參軍"等,具有一定的故事內容和社會意義的表演形式。宋金時期,在唐參軍戲的基礎上產生並發展起了宋雜劇和金院本,構成了戲劇的雛型。到元代,在宋雜劇、金院本和說唱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下,融合先前各種表演藝術,正式形成了我國完整的成熟的戲劇形式元雜劇。元代是我國古典戲劇發展的高峰。有姓名可考的作家有80餘人,見於書麵記載的作品約500餘種。主要作家作品有: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鄭光祖《倩女離魂》、宮天挺《範張雞黍》等。元大德末年,戲劇創作的中心南移,元雜劇逐漸走向衰微,南戲在溫州雜劇的基礎上興盛起來。到元末明初,已成為主導劇壇的劇種,並相繼出現了《琵琶記》、《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等著名的劇作。由於南戲地方特點較強,後來在發展中便形成了四大聲腔係統:海鹽、弋陽、餘姚和昆山。初而弋陽繼而昆腔風行一時,繼而向全國。在昆腔走向衰落之際,出現了一個地方戲空前繁榮的局麵,各種地方戲在京城融合成一個新劇種京戲,京劇集古典戲劇大成,它的誕生標誌著古典戲曲的終幕已經到來。
戲曲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最具特色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文化寶藏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我國人民文化生活中具有廣泛影響的藝術品種。經過800多年的發展變化,中國戲曲已形成一個擁有300多個劇種、5萬餘出傳統劇目、2000多個劇團和近40萬名從業人員的龐大體係,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別具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