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堅持夢想做自己(3 / 3)

學校的圖書館、斑駁的樹蔭下,到處留有她捧書苦讀的身影。她埋頭於書本裏,甘於寂寞,獨自輕舞著,美麗著。人一旦沉浸其中,學習不僅不是一種負擔,反倒成為一場美妙的心靈旅行。

又是一年5月,在這花香馥鬱的季節,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充滿靈秀之氣的校園古典建築、腋下夾著書本來去匆匆的學者……當夢中的一切變成現實,她的心裏盛滿了歡喜。

她是純真率性的鄰家女孩,名叫蘆曉帆。一個曾經的中等生,經過努力終圓博士夢。這個消息一經傳開,在小區裏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鄰裏們紛紛送上祝福,也有人調侃道:“女孩學曆太高,會不會不好找對象?”她爽朗地說:“我和男朋友是大學同學,今年7月就要結婚了。”這個美麗聰慧的女孩,宛若一朵晚開的花,卻什麼都沒有耽誤。

她還說要感謝父親的鼓勵,讓她擁有了一顆蝴蝶心,飛越人生的滄海,抵達幸福的彼岸。提及將來,她顯得不慌不忙,從容安然。因為她知道,無論她身在何處,背後始終有飽含深情的雙眼給她力量。

原載於《思維與智慧》

一隻迎風起舞的蝴蝶,勇敢地扇動著柔弱的翅膀,即使飛不過滄海,也要追求華麗的人生。

磨好自己的那把劍

文|顧曉蕊

困難與折磨對於人來說,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錘,打掉的應是脆弱的鐵屑,鍛成的將是鋒利的鋼刀。

——契訶夫

那時年少,正是港台武俠小說風靡校園的時代,他讀得入了迷。小說中男兒義薄雲天的豪氣,激蕩著少年的心扉。他幻想著有那麼一天,成為衣袂翩飛的俠客,腰間仗劍,策馬走天涯。

夢想總歸是夢想,現實中讓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機會,卻始終沒有遇到。沮喪之餘,他跟幾位同學結成小團夥,經常聚在一起惹是生非。用石頭砸人家窗戶玻璃,為了所謂的哥們兒義氣打群架,把布滿紅叉的試卷塞進樹洞……

他的成績急轉直下,父母的歎息、老師的勸說,都像風一樣從他的耳邊飄過。少年的心,猶如脫韁的野馬任意馳騁,將所有的叮嚀拋在腦後,一路絕塵而去。

那年高考成績出來,他考得一塌糊塗,雖然是在預想之中,心裏還是覺得有些酸澀。

他隻得心灰意冷地賦閑在家。隔了兩個月,父親有些看不下去了,便說:“你這麼年輕,應該找點事情做,不能總閑著。”他思來想去,決定跟父母借點錢,先從小本生意做起。

為了避免碰到熟人,他選擇到一家影院門前賣夜飯。他每天拉著一輛平板車,上麵擱著做飯用的物什,自己動手包餛飩來賣。從下午五點一直忙到深夜,他累得兩腿軟顫顫的,收入卻十分微薄。

有一天傍晚,他在影院門口擺攤時,突然下起雨。雨絲細密,他撐起一把傘,靜靜地守候在風雨中。當天沒賣出幾碗餛飩,他反而凍得生病了。回想起這一年多來,吃了那麼多的苦,還領受過眾多的白眼,傷心和委屈一起湧上心頭,他的眼淚忍不住落下來。

“隻有經曆痛苦,才能真正地成長。”父親走到他麵前,語重心長地說,“苦難是人生的磨刀石,你是想做一塊普通的廢鐵,還是願意磨出一柄好劍,這全看你怎麼選擇了。”

他記憶中唯一值得驕傲的事情,是上學時曾在全縣中學作文競賽中獲一等獎。於是,他決心重新拾起筆來,去圓兒時的文學夢。寫好的稿件一篇篇地投出去,接下來是望眼欲穿的等待,在他快要失去信心的時候,收到了一家雜誌社寄來的樣刊。

他激動地捧在手上看了又看,就像一個在黑暗中前行的人,被一簇微弱的火苗點燃心中那盞希望的燈。

後來,他換過很多種工作,玻璃廠幹過裝卸,冰棒廠包過冰棒,澡堂裏傳過毛巾,報社裏擔任過編輯。雖然受盡塵世冷暖,他卻從沒忘記父親的教誨,平時抽空多讀書,不停地寫稿投稿。隨著作品相繼發表,他聲名漸起,收到許多讀者熱情的來信。

他用這些年積攢下的錢,又跟朋友借了一部分資金,創辦了一家便民超市。他恪守誠信,待人真誠熱情,贏得顧客的信任。隨著生意日漸興隆,他陸續開了九家連鎖店。有人稱呼他“方董”,他自嘲道:“曆經磨難,方懂人生。”

又是一個寂靜的夜晚,回想起年輕時的狂妄不羈,曾經給別人留下傷害,他心中充滿了深深的自責。他陷入沉思,人生的價值不在於“得”多少,而在於“舍”多少,有舍有得的人生,才是好的人生啊!

除了平日裏濟危扶困,待人大度,他還想到一個新主意。他是一位“微博控”,擁有眾多“粉絲”,正好利用這個平台做些公益。他和幾位朋友一起,騎車到各個旅遊景區采景拍照,然後發到微博上。

這些圖片引起很多人的跟帖,博友們對如畫般的景致讚歎不已,也對一些遊客的陋習進行吐槽。不久,有多家旅遊單位向他發出邀請,他成為一名旅遊事務微博誌願者。他說,每個人在享受山水之樂的同時,要對自然的饋贈心懷溫情和敬意。

當提及對未來的設想時,他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他說打算在四十五歲之前退休,陪著父母到各地旅遊。問其原因,他感歎道:“父母在,要遠遊,趁他們還能走動的時候,帶他們多出去走走轉轉。”

如今的他無論走到哪裏,都會帶著紙和筆,記錄生活中那些細小而溫馨的片段。在他的身上,已沒了年少輕狂的鋒芒,平添了一份持重淡定。他說,要以筆為劍,信步走天涯。他相信,腳步不能到達的地方,總有一天,文字可以到達。

原載於《山東青年》

叛逆、苦難、挫折在生命中不可或缺,重要的是我們曆經磨難之後是否能夠成長,是否能擁有一顆成熟穩重的心。

我沒有草原,但我有過一匹馬

文|涼月滿天

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

——凡·高

這是一個作家的文章題目。文章內容沒讀過,我隻見過這個人。

一個盲人。

河北省第一屆散文大賽,他獲一等獎,就是憑的這篇文章。一個七尺高的漢子,被攙扶著,摸摸索索上台發言,大家都看得見,就他看不見。患疾失明時,大學畢業還不到一年,如今看樣貌已經40歲。本來覺得自己30歲失聲夠慘,和他一比,我覺得可以跳一段新疆舞表達被命運眷顧的幸運。

他在台上講掙脫與突圍,講命運與苦難。這個我明白,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禁製:疾患是禁製,病苦是禁製,工作是禁製,家庭是禁製,連愛情都是禁製。史鐵生對一群盲童說,殘疾無非是一種局限。“你們想看而不能看。我呢,想走卻不能走。那麼健全人呢,他們想飛但不能飛。”

一個朋友如今正處於要命的兩難階段,想換工作,又舍不得現有的待遇;不換工作,又忍受不了緩慢、沉悶的氣氛。他很憔悴。他急需突圍。

每個人都急需突圍。

曾經讀過一篇小說,一個年輕人自幼失明,隱居山穀,一日突逢變故,被迫出山,以一個目盲之人的尷尬,麵對種種大千世界。他的師父亡故之前,對他反複叮囑,說你不要出山,一定不要出山,山外的世界太紛亂。可是他畢竟出了山,見識了情天恨海,見識了肝膽相照,見識了國仇家恨,到最後,竟然又由於偶然機緣,見識了大千世界——他複明了。原來天是這樣的,地是這樣的,花、草、樹、鳥、沙是這樣的,愛人,原來你是這樣的。

那一刻,他的心裏鼓脹的是對生命滿滿的愛與感恩。

而那一刻後,他卻被告知,他的目疾原本不過小事一樁,他的師父不知出於什麼原因不肯替他根治。他先是怔住,後來明白,師父想讓他目盲隱居,躲開世間一切。就像黛玉自幼多病,和尚化她出家,父母自然不肯,和尚便叮囑不可讓她見外人,不可聽見哭聲,方可平安了此一生。可她畢竟仍是見了寶玉,仍是一生悲啼,於是青春夭逝,花落萎地。

可是,若是讓她選擇,她選擇哪一個?

若是讓你選擇,你又怎麼選擇?

小說裏這個青年,即麵臨同樣的選擇:是選擇複明,然後遊走世間,百愁千恨俱嚐遍,還是仍舊保持失明,回到山穀,過平平淡淡的一天天?如果他選複明,還得要經過萬針鑽身的疼痛試煉。可是他卻仍舊選擇把身上紮滿針,像個刺蝟,在疼痛苦楚中,迎接太陽噴薄而出的黎明。

你看,掙脫的不是禁製,是命運;突圍的不是命運,是自身。

而這篇文章的作者,卻是連這樣的選擇也不能有。他被妻子扶著,走在參觀酒廠的路上,別人看得見的路,他看不見;別人看得見的水,他看不見;別人看得見的菜色豐盛,他看不見;別人看得見的筆走遊龍,他看不見;別人看得見的酒罐、酒缸、酒壇、酒甕,他看不見。

可是他卻說:我在我的生命中,發現了我的真理,這個真理隻有一個字:愛。周圍許許多多的人,眼目明亮,人聲喧嚷,歌笑鼎沸,透過麵皮可以看得見許多叫囂的欲念,卻獨獨於這個失去光影世界的人那裏,我聽到了這個字,純淨如水晶。

愛世界,愛他人,愛自己,愛命運。他憑借目盲,竟然超越心靈的最大局限。

那麼,假如說,局限是自己給自己設置的呢?

假如你這樣想:也許你的身體讚同完整,讚同健全,你的心智讚同完美,但是,你的心靈卻渴望能夠在一種不完整、不健全、不完美的境地中體驗一下自己究竟會有多強大,能夠走多遠。於是,你的靈魂導演了這樣一出出的好戲,囚禁你的身體,試煉你的心智,從而逼迫你的潛能,引導你走向最後的真理。

我們不是命運的被動承受者,而是命運的創造者。我們創造了不完美,來證明我們的完美。假如這樣想,你會不會好受些?

那麼,每個麵對苦難,陷身局限的人,都是勇敢的人,都有獅子的勇氣。即使沒有草原,也有自己的馬,鞍轡加身,長聲嘶鳴,騎上它,闖天涯,天涯盡頭開滿花,每個花蕊裏都端坐著一尊佛。

這位作家說他請過許多的書法家,為他寫過相同內容的八個字:目中無人,心中有佛。這裏的佛是什麼?佛,就是世間最大,最明亮,最包容,最無私無欲、無怨無悔的愛啊。

原載於《閱讀經典》

愛是人生的精華,是一種境界。心中有愛,用充滿愛的眼光看世界,一切都將變得明亮、美好。

十年日記十年“不”

文|晴子

人生的光榮,不在於永不言敗,而在於能夠屢敗屢戰。

——拿破侖

在倫敦的一家科學檔案館裏,陳列著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寫了10年的一本日記。這本日記非常奇特:

第一頁上寫著:“對!必須轉磁為電。”

以後,每一天的日記除了寫上日期之外,都是寫著同樣一個詞“No”。從1822年直到1831年,整整10年,每篇日記都如此。

隻是在這本日記的最後一頁,才改寫上了一個新詞“Yes”。

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金屬線通電後可以使附近的磁針轉動。這引起法拉第的深思:既然電流能產生磁,那麼磁能否產生電流呢?法拉第決心研究磁能否生電的課題,並決心用實驗來回答。

10年過去了,經過實驗——失敗——再試驗……法拉第終於成功了。他在曆史上第一次用實驗證實了磁也可以生電,這就是著名的電磁感應原理。這個著名的原理,促使發電機的誕生。

法拉第在這本寫了長達10年的日記中,真實地記錄了他不斷失敗和最後獲得成功的過程。那一天一天所寫的“No”,就是一次一次的失敗;那最後一天所寫的“Yes”,就是試驗的最終成功。

法拉第正確對待多次失敗的10年日記,表麵看起來似乎顯得那樣單調和乏味,可是換個角度看失敗,給人的啟發又是那樣豐富和深刻:

多次的失敗並不表明你一無所獲,而是表明你得到了寶貴的經驗。

多次的失敗並不表明你是命裏注定的蠢貨,而是表明你也許要變換方式另辟蹊徑。

多次的失敗並不表明你必須放棄,而是表明你還要更加堅持不懈。

多次的失敗並不表明你永遠無法成功,而是表明你還要花些時間。

多次的失敗並不表明你浪費了時間、生命,而是表明你在集中精力攻破具有非凡價值的難關。

多次的失敗並不表明你背時背運,而是表明你在嚐試和探索中獲得快樂。

多次的失敗並不表明你不如別人,而是表明你尚有差距。

多次的失敗並不表明你是一個失敗者,而是表明你正在用失敗鋪路、一步一步地接近輝煌的成功。

多次的失敗並不表明你是一個屢戰屢敗、經不起挫折的懦夫,而是表明你是一個屢敗屢戰、勇往直前的勇士。

愛迪生說得好:“失敗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樣對我有價值。隻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後,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麼。”隻有完全拒絕失敗之時,才是徹底失敗到來之日。

法拉第正確對待多次失敗的10年日記,不是一條道跑到黑、死撞南牆不回頭的記錄,而是對“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名言的絕妙詮釋。

原載於《意林》

人生就是一場對種種困難無盡無休的鬥爭,一場以寡敵眾的戰鬥。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來。

前進一步

文|平兒

隻有剛強的人,才有神聖的意誌,凡是戰鬥的人,才能取得勝利。

——歌德

在古羅馬的曆史上,斯巴達克是一位值得讚頌的奴隸英雄。他的一生波瀾壯闊,他的英雄業績載入史冊,為後人所敬仰。他認為在自己的一生中,最受益和最難忘的人和事,就是母親的一句話:“前進一步。”斯巴達克年少時開始學習劍術,一次他與同伴切磋劍術,當他還沒有將劍刺到對手身上的時候,對手的劍卻早已刺到了他的身上。斯巴達克很懊惱,抱怨自己的劍太短了。

這時,在一旁觀看的母親走過來,拍了拍他的肩膀,堅定地說:“不,孩子,如果你前進一步,你的劍不就長了嗎?”

母親是孩子的上帝。有時候,母親的一句話可以改變一個孩子的人生軌跡。從此,“前進一步”鼓舞著斯巴達克一步又一步地不斷前進!

身為奴隸的斯巴達克,其英勇與善戰,其智慧與力量,就連羅馬的高層統治者也佩服得五體投地。經過羅馬最高獨裁者蘇拉的同意,他獲得了自由。自由,對於奴隸來說,無疑是高於一切的。

斯巴達克在無比寶貴的自由麵前,沒有滿足,沒有停步,他要“前進一步”,他要拯救自己的妹妹,拯救一切角鬥士,拯救一切奴隸。他莊嚴地向古羅馬的奴隸製度怒吼:“我詛咒把世界上的人類劃分為自由人和奴隸的一切統治者!”

在斯巴達克的號召下,羅馬的角鬥士在倫杜魯斯舉行了令羅馬統治者膽戰心驚的起義。在長達四年的征戰中,斯巴達克所領導的起義軍為了自由而浴血奮戰,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給了羅馬統治者沉重的打擊。角鬥士和奴隸們在這場戰爭中,用“不自由,毋寧死”的大無畏氣概證明:他們不僅是應當獲得自由的人,而且是能夠創建偉大功勳和推動曆史前進的人。

斯巴達克在節節的勝利麵前,沒有滿足,沒有停步,他要“前進一步”,他要用自己的熱血與生命,率領奴隸們為推翻萬惡的奴隸製度和羅馬暴政而奮鬥。

代價是進步之父,補償是進步之母。曆史上的每次進步,幾乎都是用熱血和頭顱來換取的。盡管斯巴達克的夙願沒能實現,起義軍遭到了極其殘酷的鎮壓,寧死不屈的7000名戰士統統被吊死在從卡普亞直通羅馬的阿庇烏斯大道兩邊,但是斯巴達克所領導的起義順應了曆史的潮流,第一次敲響了古羅馬奴隸製度的喪鍾。從發展的觀點看,任何統治者都無法停止地球的轉動,無法阻攔飛奔向前的曆史的巨輪,無法挽救古羅馬奴隸製的必然滅亡。

“前進一步”就是自強不息,永不滿足;就是順應潮流,與時俱進。堅持“前進一步”,就像繩鋸木斷,就像水滴石穿。堅持“前進一步”,再漫長的征途也會被甩在身後,再險峻的山峰也會被踩在腳下。

原載於《考試報》

生命的可貴在於堅持不懈地向自己的目標努力,堅持能帶給我們信念,能帶給我們自信,能帶給我們動力。如果能夠擁有這份堅持不懈的毅力,你就一定會得到命運女神的垂青,成為人生的佼佼者。

再多走一步

文|蔣光宇

在希望與失望的決鬥中,如果你用勇氣與堅決的雙手緊握著,勝利必屬於希望。

——普裏尼

有一天,俄羅斯的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正在大街上行走,一個年輕的農民攔住他,向他兜售蘋果:“先生,請你買些果子吧,但我要告訴你,這筐果子有點酸,因為我是第一次學種果樹。”年輕的農民很笨拙地說著。

克雷洛夫對這個憨厚、誠實的農民產生好感,於是買了幾個果子,然後說:“小夥子,別灰心,隻要努力,以後種的果子就會慢慢地甜起來了,因為我種的第一個果子也是酸的。”

農民聽了之後很高興,認為自己碰到了一個“同行”,因而高興地問:“你也種過果樹?”

克雷洛夫笑著解釋說:“我的第一個果子是我寫的《用咖啡渣占卜的女人》,可是這個劇本直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劇院願意上演。”

與克雷洛夫的寫作命運相近,海明威最初寄出的幾十個短篇全部被退了回來,莫泊桑直到30歲才發表第一篇作品。

其實,第一個果實常常是酸的,這在生活中是一個隨處可以看到的普遍現象。

曾被紐約世界美術協會推舉為當代第一大畫家的張大千先生,博采眾長,獨成一家,繪畫技藝高超。他的許多代表作,都被世界各國的美術家們公認為世界美術寶庫中的珍品。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張大千先生的藝術生涯中,他第一次成功的畫作賣出後僅換得80個銅板。在當時,80個銅板隻能買兩斤臘肉。張大千先生這一個成功之果並未給他帶來豐厚的報酬,但他並未因此而放棄追求成功的決心和努力。

英國作家蕭伯納在初學寫作之時,給自己規定每日必須完成五頁稿子的寫作任務。就這樣苦苦寫了四年,總共才得到30英鎊的稿費。但蕭伯納並未因此而灰心喪氣,而是鼓起勇氣繼續寫作。又這樣苦苦寫了四年,陸續寫出了五部長篇小說,先後向60多家出版社投稿,全部遭到無情的拒絕。在退稿信上,有的編輯甚至直言不諱地說,他根本不是寫作的材料,並勸他放棄自己的寫作生涯。但蕭伯納仍然堅持,堅持每天寫一定數量的文章。又繼續這樣苦苦寫了四年,天道酬勤,他終於成為英國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第一個果實常常是酸的,這是古今中外、古往今來生活中的一個普遍現象。麵對這種現象,蕭伯納曾經說過這樣充滿哲理的話:

“多走一步,就可以縮短一步接近成功的距離。勝利就在前方,你的任務就是堅持,就是再多走一步!”

原載於《語文周報》

隻要堅持,永不言棄,我們的明天就會充滿陽光,充滿成功的喜悅。因為我們都知道:堅持的昨天叫立足、堅持的今天叫進取、堅持的明天才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