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把傷害留給自己
小貓在一旁蜷著身子熟睡,午後的一點陽光停止在爐上,一室安靜。如今,舊時光已經遠去,我仍然喜歡在冬夜裏起爐、燒水、泡茶,爐前的一團火,照亮一室,也溫暖了我。而我知道心裏的暖意不是火爐的暖,而是愛。這溫暖,可以暖一世。
過年,過去的年
王霞
家在北方,一進臘月就聞到了年味。
印象中,這是一年裏母親最忙碌的時候。那時資源缺乏,儉省的母親準備了大、小兩個油壇子:大的放豆油,小的放葷油。每月按時把配給的油、肉買回來。肉盡量買肥的,把肥肉熬出葷油,裝在壇子中。平時菜裏很少見肉,隻漂著星星點點的油花。到了臘月,壇子裏的油積存了不少,這是準備用來“走油”的。
臘月間,父親買回布料。母親白天要上班,衣服就連夜縫製,要保證除夕夜孩子們穿上新衣服。外衣一律是新的,棉衣可就不能了,但要拆洗。因為天冷,拆洗的衣服不幹,就在鍋上烙幹再縫。
二十三是小年,家裏要祭灶。別的記不住,就記得封灶王爺嘴的灶糖,又脆又香,入口即化。這天,母親還要掃房。她把我們都趕出去,把家什用舊報紙蓋上,用頭巾把頭發包住,把雞毛撣子綁在一個長竹竿上,然後把房頂、屋角到處的積塵撣得幹幹淨淨。最後再把窗簾洗淨換上,窗戶擦得一塵不染,連鍋碗瓢盆都用爐灰擦洗得鋥明瓦亮。
二十八,母親發上一大盆的白麵。我最喜歡和母親一起做饅頭。這饅頭要做出種種吉祥的花樣。團圓餅最複雜,母親一手包辦:一張大荷葉上有各種花鳥魚蟲;我會幫著母親做豬頭、壽桃、刺蝟(這個時候叫勝蟲)、蛇(叫長蟲)……一鍋鍋蒸出來,放在一個大笸籮裏。別的花樣,我們隨便取食,那個團圓餅,除夕夜是要上供桌的。
過年時父親有一件重要的工作:做燈籠。父親先用木料做出六角宮燈的骨架,然後巧手的母親就帶著我們用絹紗糊好,再用彩色皺紋紙做成花卉粘在簷頭上。燈籠麵上還要貼上吉祥的紋樣。最後掛上金燦燦的穗子。
除夕的下午,開始“走油”。母親大方地把一年攢下的油都倒在鍋裏,我們就幫著母親搓麻花、抻油條……油煙滾滾,香味陣陣。
除夕夜,通常雪花漫漫。孩子們根本坐不下來吃飯,反正有的是好吃的,隨便抓來吃更是香甜。女孩子都穿上了簇新的衣服,紮上各種顏色、花式的發帶,提著小燈籠湊在一起,比著誰的燈籠好看,誰的發帶漂亮。調皮的男孩子則揣了滿兜子的小鞭、呲花,點著了,專往女孩子紮堆的地方扔,引來一陣陣驚叫。
零點前,母親煮好了餃子,擺好了供桌。整12點,父親帶著哥哥點燃了迎神的鞭炮,家家戶戶都是如此。鞭炮聲震耳欲聾,火藥的香味在夜空中隨著雪花彌漫……
玩累的孩子們困得守不了夜,東倒西歪地睡去了。爸媽把我們安置好,絕忘不了在枕頭下放好壓歲錢:紅口袋裏是硬硬的、新新的十張一角錢。然後,疲憊的母親也去休息了,隻有父親沏著一壺濃茶,守著我們、守著燈籠,守歲……
記憶中,這天夜裏少有刺骨的風,卻有大朵大朵的雪花,靜靜地飄落。襯著家家戶戶門簷下各式各樣紅紅的燈籠,感覺格外溫馨……
蘆薈花開
張素燕
前年十一回老家撿回了一盆蘆薈。說是撿,也毫不誇張。因老家翻蓋新房,很多東西都雜亂無章,淩亂不堪。就在殘垣斷臂的碎磚瓦塊間,我發現了這個特殊的生命,猶如在地震後作垂死掙紮的人的生命。她用柔弱的身體奮力支撐著,頑強不屈地殘存於廢墟之間。我迅速撥開碎磚瓦塊,小心翼翼地捧出這盆蘆薈。她已遍體鱗傷,滿目蒼痍,像一個沒爹沒媽的孩子無辜地瞪著淚汪汪的大眼睛看著我。我輕輕地拭去蘆薈葉片上的塵土,把她帶回了家,放在溫暖的陽台上。
蘆薈像一個走丟了的孩子又重新回到了父母的懷抱。我雖然是把她從廢墟中解救了出來,可我並沒怎麼去管理它,甚至連水都沒怎麼澆過。一放陽台上多少天,看都沒看過。可蘆薈很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情感,生怕再次失去親人,她拚了命地自強自立,頑強地生長著,努力地生長著,歡天喜地的成長著,鬥誌昂揚地成長著。相比之下,倒是我那些明貴的花不得不甘拜下風了。她們猶如嬌貴的大小姐要你耐心地伺候著,水澆多了不行,澆少了也不行,不曬陽光不行,可老曬陽光也不行,而且還要你隔三差五地給她們修剪枝葉,做做美容。而蘆薈就是一個豪放的北方粗漢子,隻求付出,不求回報。他隻求長高了長大了能好好的感恩主人。讓主人用她來做美容,取出蘆薈汁塗抹在臉上,是一種天然的美容麵膜;被蚊子叮咬了,塗上蘆薈汁立刻消疼止癢;有了傷口蘆薈也能幫你消炎止痛。真是“家有蘆薈,一切都會”呀!
蘆薈長的並不算快,但能感覺到她是在拚命地成長著。尤其是從蘆薈中間冒出的新芽,足以讓人感動。她是從裏往外長。從中間先冒出一個嫩嫩的、水水的小新芽,慢慢的長大,等長成厚實的淺綠枝條時,又會從中間冒出一個淺黃新綠的顏色,水嫩的新芽,飽飽的、鼓鼓的,如新生的嬰兒,臉上嫩的都能溢出一汪水來。這些已長成的有著厚實果肉的寬大長長的枝葉一層層向四周伸展開來,像巡邏的士兵認真看守保護著中間的嫩葉。
突然有一天從蘆薈中間抽出一根莖,這根莖硬硬的挺挺的,不像先前的蘆薈嫩芽如小家碧玉般精致微妙地成長著,這根莖完全拋去了那份靦腆與羞怯,猶如生龍活虎的少年迅猛成長起來。長勢很是猛烈,一天一個樣兒,每天都長高一大截,眼看要超過外圍的枝條了。她還在猛長著,一邊長,一邊還結出錯落有致的淡黃色小芽。這根莖終於衝出了包圍圈,直直的向上伸展,腰身筆挺,爭高直指,猶如訓練有素的士兵,昂首挺胸,鬥誌昂揚。
這時莖的頂端已抽出樣子像草莓或菠蘿,形狀像麥穗似的花穗。這些花穗逐漸的伸展開,形成了落錯有致的小花骨朵。這些花蕾是淺白色的,透著些綠,又泛著些黃,形狀瘦長、飽滿,如纖纖玉女,錯落交替地陪伴在長莖的左右,好似在感恩長莖的不易。花骨朵都昂著頭,氣宇軒昂地看著這個世界。幾天後,最下麵的花骨朵竟然開放了。在飽滿的花骨朵中吐出了幾條纖細的淺黃色的花蕊,猶如嬌羞的少女,碧月羞花,惹人愛憐。
可讓我震驚的是,這些花竟然是頭朝下的。她們懷了無數的艱辛孕育了豐碩的果實,滿含辛苦,不辭勞累,正當們他該炫耀自己果實的時候,他們卻謙恭地低下了頭,默默無聞地心甘情願地把最美的姿態留給了在她們上麵的花骨朵們。而這些上麵的花骨朵們也秉承了下麵這些已綻放的花朵的精神,也低頭朝下盛開,如此傳遞,上麵是飽滿的昂首挺胸的花蕾,下麵是溫柔的低頭盛開的花朵。紅花甘當綠葉,綠葉不負紅花。如此美景,蘆薈賜我。
默默無聞,低處盛開。這種心懷若穀,舍己為人,隻求付出,不求回報,甘於奉獻的境界不正是我們人類所需要的嗎!
把目標倒過來看
劉燕
1976年的冬天,19歲的邁克爾在休斯頓一家實驗室裏工作,他希望自己將來從事音樂創作。他找到善寫歌詞的凡內芮同她一起創作。凡內芮了解到邁克爾對音樂的執著以及目前不知從何入手的迷茫,她決定幫助他實現夢想。她問邁克爾:“想象你五年後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邁克爾沉思了幾分鍾告訴她:“第一,五年後,我希望能有一張很受歡迎的唱片在市場上。第二,我能住在一個很有音樂氛圍的地方,能天天與世界一流的樂師一起工作。”
凡內芮接著他的話說:“我們現在把這個目標倒算回來。如果第五年,你有一張唱片在市場上,那麼第四年你一定要跟一家唱片公司簽約。第三年你一定要有一個完整的作品,可以拿給很多唱片公司聽。第二年你一定要有很棒的作品開始錄音了。第一年你一定要把你所有要準備錄音的作品全部編曲,排練好。第六個月你就要把那些沒有完成的作品修改好,然後讓自己可以逐一篩選。第一個月你就要把目前這幾首曲子完工。現在的第一個禮拜你就要先列出一張清單,排出哪些曲子需要修改,那些需要完工。好了,現在我們不就知道你下個星期一要做什麼了嗎?”凡內芮一口氣說完。
凡內芮的五年規劃體係讓邁克爾很受益。次年他便辭掉了令許多人羨慕的太空總署的工作,離開了休斯頓,般到洛杉磯。大約在第六個年頭的1983年,一位當紅歌手誕生了------邁克爾的唱片專輯在北美年暢銷幾千萬張,他一天24小時都與頂尖的音樂高手在一起工作。
不是每一個遠大的理想都會如期地實現,重要的是一步步朝目標靠近,細化具體任務,然後馬上著手去做。把目標倒過來看,既讓我們有了奮鬥的動力,又讓我們明確了當下的任務。不要再迷茫等待了,趕緊把你的目標倒過來看,然後馬上去做眼前的事情吧!
給我一雙同情的耳朵
張曼
筱梅在澳大利亞弗裏曼特爾小鎮裏,曼妮·羅蘭的名字正在被小鎮的居民們耳口相傳。清早,曼妮·羅蘭來到她的工作室,一路上,人們友好地與她點頭致意,並熱情呼喊她的名字,羅蘭的心情好得如小鎮上的點點陽光。
曼妮·羅蘭從小生活在弗裏曼特爾小鎮,她的家境貧寒,父親是小鎮的一個修鞋匠,母親是個家庭主婦,照顧著一家老小的生活。羅蘭的身材長得特別矮小,她一年四季總是穿著母親去裁縫店討要來的碎布製成的粗布衣裳。她從不因為家境的貧寒而感到羞恥,她相信貧窮的人也可以生活得很快樂。但唯一讓羅蘭感到苦惱的是,小鎮上的小夥伴們經常會大聲嘲笑她身上穿著的那些用好多種碎布拚起來的“稀奇古怪”的衣服。
“哦,羅蘭,你的衣服是用碼頭上的破麻布縫製的嗎?”“羅蘭,你的衣服和你的身材看起來是多麼滑稽可笑啊!”孩子們總是這樣嘲笑她,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除了欺負她,沒有人願意和她玩。
“媽媽,為什麼夥伴們都嫌棄我?”羅蘭傷心極了。“孩子,隻要你保持著單純的心、溫暖的心,積極向上,總有一天,夥伴們以及小鎮上的人們都會喜歡你的。”母親拉著她的手安慰她,羅蘭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她相信會有這麼一天的。
讀初中時,羅蘭在學校上美術課,美術老師羅昂先生給孩子欣賞一幅米勒的油畫《拾穗者》。畫麵上,三個農婦正低頭彎腰在麥子已經收割過的田野上,撿拾遺落的麥穗。孩子們都感覺到,畫麵裏的人物雖然貧苦、艱辛,卻給人一種溫暖真切的感覺。羅昂先生問班上的孩子們說:“有誰能說說對這幅畫的感想?”羅蘭說:“這幅畫的農婦們雖然辛苦地勞動著,可是,畫麵上有一縷陽光灑落在農婦彎曲的脊背和有力的手臂上,因為有了陽光,勞動中的人們就給人溫暖純樸的感受。”羅蘭的話音剛落,班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就連羅蘭本人也為自己的這番話而感到全身充滿了力量,她相信,在以後的日子,不論生活中有怎樣的黑暗,自己都將迎著陽光前行。
高中畢業後,羅蘭在小鎮上找到一份在景區客服的工作,家裏的生活有了好轉。可是,羅蘭的心裏總覺得缺少了什麼。有一天,一向被家人朋友認為沒有藝術細胞的她忽然拿起了畫筆,她臨摹了羅勒以及很多著名的畫家的作品,都栩栩如生。
可是,羅蘭卻被一個問題困擾著,她的畫全都是臨摹一些著名的畫家,她想要畫出與眾不同的畫,卻總是畫得很不如意。她不知道問題究竟出在哪兒,於是苦惱地來到了羅昂老師的家中。羅昂老師對羅蘭說:“假如你要畫得和別人不一樣,你就得打開同情的耳朵,把嘴巴閉上,然後打開你的聽覺,認真傾聽別人的故事,反複去思考,反複去畫,這樣一定可以畫出優秀的作品。”
聽了老師的話,羅蘭恍然大悟。
多年以後,羅蘭成了小鎮上著名的自由畫家,她的畫有陽光的味道,給人積極的人生導向。雖然,她的畫筆下也有灰暗,但是因為有陽光的對比,從而使整個畫麵顯得特別美麗!
小鎮的人們驚奇於她從一個景區客服到優秀畫家的蛻變,有人問她怎麼看待自己的成功。羅蘭說:我靠的隻是單純和溫暖的內心,以及一雙同情的耳朵。
爐前一團火
陳溯
南方的這座城市不下雪,冬天卻總是陰冷的。身在冬天,悶在鬥室,我坐在沙發椅上,聽風聲從窗外經過。屋內飄來音樂的旋律,我等待爐上的水開,泡一壺茶。
小貓在一旁蜷著身子熟睡,午後的一點陽光停止在爐上,一室安靜。爐上的水燒開了,我起身倒水沏茶,觸到茶杯暖暖溫度的一刹,仿佛回到過去時光的冬天,那是一幅總也幹不了的水墨畫,畫裏畫外都有外婆的影子。
舊時日的冬天,可以取暖的就是火爐。
小時候,下了課,才走進那條長長的走廊,就看見外婆在爐邊燒水的身影。外婆燒了水,是要沏茶的。我立在不遠處,看著銅壺裏冒著白色的煙,耳朵裏聽到壺裏“撲撲”的叫聲,那一刻,身體仿佛是暖的。外婆看見我,會叫我放下書包,到火爐邊來取暖,我把手靠近爐邊,覺得冬天也是暖的。
讀小學時,家裏常常停電,屋子一下子暗了下來,能聽見鄰居孩子們的尖叫聲,不知道是害怕還是興奮。我卻也是異常喜歡停電的日子。冬天的晚上,手是冰涼的、腳也是冰涼的,想在光亮處取暖,手剛碰到燈泡的光亮時,卻也隻能生生地縮回。若是停了電,外婆就會在黑暗中作作索索找出幾段蠟燭點上,那一團光亮刹時抹掉了冬夜的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