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兵法·兵器·兵製 第九章 綠營兵小記

綠營之名緣二,一以綠旗為標誌,二以營為建製單位,也叫綠營兵。

綠營兵創始於明代。清軍入關,招募漢人和收編漢族地主武裝,建立了清朝的綠營兵。

綠營兵有四個兵種:馬兵、戰兵、守兵、水師。兵額常數60萬。駐紮在京師和全國各地。

綠營的各級長官,提督為最高者,下設總兵、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外委。駐紮京師的綠營總長官是步軍統領(也叫九門提督)。

綠營的官兵絕大多數是漢人,但重要官職都規定為滿族,這是滿洲貴族的民族歧視政策的表現。

北京的綠營兵共分前後左右中五營。五營雖均持綠旗,但為互相區別,則使用不同顏色的旗帶:前營紅色、後營黑色、左營藍色、右營白色、中營黃色。可見清代以旗色區別軍隊組織不隻是八旗部隊。

北京的綠營負有"鞏固京畿,彈壓地麵,緝捕盜匪,保護商民"之責,實質是欺壓窮苦百姓,維持封建秩序。在八旗兵腐敗得不能打仗之後的一段時間內,綠營兵充當了清朝最重要的軍事力量。

綠營兵使用的武器有長槍、雙手刀、弓箭、藤牌等冷武器,也有火槍、火炮等火器,還有聯絡用的海螺、鼓。

清末,綠營建製逐步裁廢,有的改編為警察。

清代的"兵"與"勇"之區別

在閱讀有關清代的文章、小說中,我們常看到"兵"和"勇"二字,有人誤以為是一回事,其實是兩碼事。

兵,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八旗和綠營。清朝在入關之前,主要依靠由旗人編組的八旗兵的力量。1644年入關"定鼎中原"後,為了彌補八旗兵員之不足,又建立了由漢族人組成的漢兵。這種軍隊以綠旗為標誌,故稱綠營,也稱綠旗營,簡稱營兵。八旗兵大部分用來衛戍北京,小部分駐防全國某些要地;綠營兵則遍布全國各地。八旗兵入關後,由於養尊處優,迅速腐化,到康熙初年三藩起事時,八旗已無力鎮壓,隻有依靠綠營了,乾隆末年,綠營也逐漸腐朽,這兩種軍隊雖然有區別,但都是清朝的正規軍,其駐防地、兵額、餉銀等都有規定,不經過朝廷是不能隨便更易的,也就是所謂"經製兵"。

"勇"則不同。"勇"又叫"鄉勇",是由於軍事的需要而臨時召募的軍隊,以補八旗、綠營之不足。戰事完了即解散,不是國家正式的軍隊。鄉勇始建於1787年,清將福康安去台灣鎮壓林爽文起義,他的"官兵"屢遭失敗,遂采取"以土著破土著"的方法,廣募鄉勇以厚兵威",終於鎮壓了林爽文起義。嘉慶初年時,川、楚白蓮教起義,綠營已無力鎮壓,清廷就廣事召募川、陝、楚三省"鄉勇"幫助綠營作戰,才將白蓮起義撲滅。但這"鄉勇"仍不是清朝的正規軍隊,一俟起義被鎮壓下去,就紛紛解散了。到太平天國革命時,曾國藩以團練起家,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即湘軍),定營哨之製,優給餉銀,稱為勇營。這時,清廷因八旗、綠營腐敗,不得不依靠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也是招募的)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和後來的撚軍,從此,"勇"代替了"兵"(綠營仍存,但已無多大作用),成為國家的正規軍,即"經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