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左傳》的作者與成書年代(1 / 2)

第一章 《左傳》的作者與成書年代

《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和《左氏春秋》。它以十八餘萬字的篇幅生動地記載了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元年)至前454年(魯悼公十四年)間269年的曆史,是我國春秋時期一部著名的編年史。

《左傳》對曆史的記載與《春秋》大事記式的片言隻語記錄迥然不同,客觀存在以敘事之工、文采之富有著稱。唐代劉知幾認為,"其文典而美,其語博而奧",盛讚它"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鄭,古今卓絕"。宋代司馬光把自己編寫《資治通鑒》作為上承《左傳》的事業。近代人們又把《左傳》看作是用文學的方法來敘寫的曆史著作。所以《左傳》在史學史、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千百年來,傳誦不衰。

對《左傳》這樣一部名著的研究,代有人出,然而由於上古史籍記載的闕略,人們竟然難以確定《左傳》的作者究竟是誰。通常的說法認為《左傳》是春秋末魯國左丘明所作,但是左丘明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的《左傳》與孔子的《春秋》關係如何,卻又聚訟不已。於是由《左傳》而涉及《春秋》,連孔子是否撰《春秋》也被人們大加懷疑。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相傳為孔子所編定。孔子生當奴隸製崩潰的社會大變革時期,哀歎於當時的"禮崩樂壞",遂根據魯國史官的記錄"筆則筆,削則削",使《春秋》字裏行間充滿了"微言大義",從而使"亂臣賊子懼"。但是孔子修《春秋》的說法早就開始有人懷疑,他們從《春秋》經文前後觀點、體例、文風的不一,《春秋》經文與其他與之同時的傳世古籍(如《竹書紀年》、《禮記·坊記》)有關記載的異同,《春秋》經文與同時期傳世器皿銘文的對比中發現問題,進而考證出《春秋》就是魯國史官所修《魯春秋》;指出《春秋》非孔子所作。此說自唐代劉知幾提出疑問,曆經宋代鄭樵、朱熹,清代崔述等人或婉轉或直接的揭示,至近代疑古學者的大力宣揚,逐步為人們所聞知。他們認為《魯春秋》是因為被孔子作為教材向其弟子傳授,所以才被說成是孔子所編定。

解釋《春秋》經文而為《春秋》作傳的共有五家,即左氏、公羊氏、穀梁氏、鄒氏和夾氏。鄒、夾氏之傳至漢代已泯滅,隻剩下左、公、穀三家。這三家中《公羊傳》、《殺梁傳》是解釋孔子"微言大義"的,也就是為《春秋》作訓詁、義理、體例、書法上的注解。《左傳》則是記述春秋時期曆史事實的,往往《春秋》中簡單的一句話,在《左傳》中便有周詳生動的描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春秋》三傳來說,尊的是公、穀二家,為之立學,使其成為"官學",而左氏卻依然是所謂的"私學"。究其原因是西漢人認為公、穀傳的是孔子的《春秋》,而左氏傳的是魯國史官的《魯春秋》。

《左傳》紀事於魯國十二公,它簡於隱、桓、莊、閔,稍詳於僖、文、宣、成,而詳於襄、昭、定、哀,所以清代學者崔述推論其成書年代為"上距定、哀未遠,亦不得以為戰國後"。楊伯峻複考定為成書於前403年至前386年(或前389年)之際,即在戰國初期。《左傳》在戰國時期便開始流傳,班固在《漢書·經籍誌》和《儒林傳》裏記載了其傳授師承情況。大約在秦統一以前,《左傳》便以當時的文字(古文)寫定,所以屬於"古文經",而《公羊傳》和殺梁傳》卻是在秦亡後用漢代文字(今文)寫定,所以屬於"今文經"。《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其命名如同《呂氏春秋》、《晏子春秋》等一樣,是一部獨立的著作。西漢末劉歆在秘閣(皇室藏書之處)整理古籍時看到了《春秋古經》,便斷定《左氏春秋》為《春秋古經》之傳,把《左氏春秋》更名為《春秋左氏傳》。但這時《左傳》還是單獨成書,並未與《春秋》合在一起。晉代杜預作《春秋經傳集解》開始,才分《春秋》經文,把它分別放在《左傳》每段敘事之前。從此《春秋》才與《左傳》一起流傳。這也就是我們現在見到的《左傳》的麵貌。後人讀《左傳》往往發現其中有"無經之傳"或"無傳之經",其原因就是原來的兩部書後來合成了一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