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
《黃帝內經》是祖國醫學中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基礎理論著作,洋洋20萬言,集中國古代醫學經驗之大成,開中醫理論體係之先河,曆來為醫家所推崇,至今仍被列為學習研究中國古代醫學必讀的經典性著作。但是,就是這樣一部著名的古代醫經,它的成書年代,卻從古到今,眾說不一。
考《黃帝內經》的書名,在現存的所有史書中,最早出現於《漢書·藝文誌》:"《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今天我們看到的《黃帝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大部分,而《黃帝外經》則早已亡佚。《漢書》是東漢班固所撰,但是班固在撰寫《漢書·藝文誌》時,是以西漢末年劉歆(?-公元23年)的《七略》為底本的。西晉時的醫家皇甫謐(公元215-282年)在所著《針灸甲乙經·自序》中寫道:"按《七略》、《藝文誌》:《黃帝內經》十八卷。"可見,在劉歆的《七略》中,肯定已經提到了《黃帝內經》。由此推斷,《黃帝內經》最近在西漢末期,即公元前一世紀末已經成書問世。這是《黃帝內經》成書的最後年限。
那麼《黃帝內經》究竟成書於何時呢?會不會更早一些呢?曆代學者對此一直有分歧。有些學者認為:《黃帝內經》是黃帝時代(公元前26~前22世紀)的作品,如晉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自序》中說:"黃帝谘訪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內考五藏之腑,外綜經絡血氣色候,參之天地,驗之人物,本性命,窮神極度,而針道生焉。其論至妙,雷公受業傳之。"北宋時的高保衡、林億在《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序》中說:"昔黃帝......坐於明堂之上,......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於是雷公之倫,授業傳之,而《內經》作矣。"
但是,黃帝、雷公都是傳說中原始公社製末期的人物,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不可能產生出像《黃帝內經》這樣的科學著作。因此,另一些學者主張:《黃帝內經》成書於周秦之際(公元前11世紀-前3世紀)。明代胡應麟在所著《少室山房筆叢》中說:"醫方等錄,雖亦稱述黃岐,然文字古奧,語致玄眇,蓋周秦之際,上士哲人之作。其徒欲以驚世,竊附黃岐耳","《素問》精深,《陰符》奇奧,雖非軒後,非秦後書"。清代《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說:黃帝《素問》二十四卷"原本殘闕,冰采《陰陽大論》以補之。其書雲,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間人,傳述舊聞,著之竹帛"。
現代的醫史專著或教材中,也有持類似觀點的,甄誌亞先生主編的《中國醫學史》(全國中醫學院教材)就認為:《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的說法"基本上是正確的"。然而,還有更多的學者認為:《黃帝內經》成書於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宋代的邵雍在《皇極經世書》卷之八下《心學》第十二說:"《素問》、《密語》之類,於術之理可謂至也。《素問》、《陰符》,七國時書也。"宋代理學家程顥在《二程全書·伊川先生語》中說:"《素問》書,出戰國之末,氣象可見。若是三皇五帝典墳,文章自別,其氣運處,絕淺近。"明代方以智在《通雅》中也認為:"守其業而浸廣之,《靈樞》、《素問》也,皆周末筆。"現代學者龍伯堅在《黃帝內經概論》一書中,任應秋先生在《內經研究論叢》一書中,也持同一觀點,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將《黃帝內經·素問》與同樣是戰國時代的《周禮》相比較,有許多相同之處,足以充分證明兩書是同一時代、同一思想體係的作品;其次,《史記·扁鵲傳》中有關醫理的內容,與《黃帝內經·素問》的內容相類似,但卻樸素、原始得多,而《史記·倉公列傳》中有關醫理的內容卻比《黃帝內經·素問》有所進步,由此推斷:《黃帝內經·素問》應當是扁鵲時代以後、倉公時代之前的作品,也就是戰國時代的作品。最後,以《黃帝內經》的文體為例,也可以說明這一點:先秦之文,多作韻語。而《素問》中韻語的文字特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