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誠欲返登州,陛前請辭,李世民留之獨對問:“遷遼東之民入河南、江東兩道,朕深思後覺得多有不妥之處。”
李誠道:“陛下所慮者,豪強趁機兼並土地爾。可使禦史多人巡視兩道,微服而察之。有不法兼並土地者,殺之。或可效漢武帝之故計……。”
李世民聽了一擺手:“不可,漢武帝遷富戶至長安,於今時不和也。”
李誠歎息道:“陛下欲徐徐圖之,臣無計可施也。”
李世民道:“豎子,安敢欺朕?速速獻策於陛前。”
這是要壓製門閥世家的意思,李世民沒有找到好辦法,問計於李誠。
李誠有辦法麼?有是有的,問題是要論手腕,李誠怎麼比的了皇帝老子呢?問題是李誠要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李世民現在提問的問計的時機。判斷一下大局,遼東戰役結束後,李世民登泰山封禪的舉動,已經無人能阻擋。
前隋楊廣沒有做到的事情,李世民達成了。漢以來丟失的遼東領土(樂浪郡)奪回來了不說,還直接被半島拿了一半回來。這是何等偉業?這時候李世民要說比肩漢武帝,誰敢攔著?這時候李世民要登泰山封禪,誰敢攔著?
在這個大前提下,李世民打算借無人能抵擋的勢頭,對士族門閥進行新一輪的壓製,這完全說的通。要知道,在此之前的李世民,是搞過《氏族誌》的。在是理論武器!
“平衡之道,非臣所長。臣唯有一下策,陛下姑妄聽之。”李誠想了想,還是覺得要說兩句。李世民對收拾一點門閥世家,將來李治登基後就會輕鬆一點。
“說,朕聽著呢。”李世民露出滿意的笑容,李誠低聲道:“科舉之時,優先照顧寒門士子。朝廷需要新鮮血液,否則時日長了,底層士子上升通道便斷絕了。”
“嗯,朕知道了,還有呢?”李世民是要榨幹李誠的腦子了,李誠想了想道:“陛下,搞一次全國範圍內的人口普查吧。”
“人口普查?”李世民望文生義,反問道:“查隱戶?”李誠點點頭:“土地再多,也是要人來種的。朝廷可花三五年的時間,重點打擊那些收藏隱戶的豪強。”
如果李世民真的能搞好這一次人口普查,就算一小部分隱戶沒有查出來,對於整個大唐來說,好處還是很大的。問題是,這個事情並不好操作,朝廷上下反對的聲音會很大。
李世民看著表情平靜,實際上內心頗受震動,李誠獻的可謂釜底抽薪之策。
李誠見他意動,低聲道:“陛下,可重新設一個規則,不同的爵位可以擁有不同數量的部曲。超過這條線的,查一個辦一個,千萬不可手軟啊。否則此計就是白費勁。”
李世民還在猶豫,要知道隱戶的問題一直存在,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
隱戶類似門閥豪強的家奴,他們附屬在門閥之下生活,這些人是不交稅的。土地兼並的過程中,不斷的有百姓變成隱戶或者是佃戶,這樣一來農業稅將越來越少。要知道,唐朝是個農業過,農業稅收是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
中後期,唐朝開始了海貿,目的就是為了增加國家的稅收。但是總體來說,並沒有多少改善,國家的財政依舊非常糟糕。安史之亂後的唐朝黨政劇烈,藩鎮割據。上哪去收稅?
封建王朝的滅亡都有一個必然的因素,那就是財政破產。遠的不說了,近代的清朝,橡膠風潮之後,最後一點家底子搭進去,國家財政破產,盛宣懷才動了鐵路的心思,導致了保路運動的爆發。歸根結底,就是國家財政破產。
每當一個朝代的國家財政破產了,距離滅亡也不遠了。
貞觀年間,門閥豪強的危害還沒那麼大,即便如此,李世民也在想方設法的搞他們。可見,門閥豪強對於國家的統治來說,存在著巨大的威脅。
李誠的人口普查這一招很厲害,但是執行起來難度太大。別的不說,這條政令能不能在三省六部的群相那裏通過,最終形成政令都是個問題。就算形成了,也未必能得到執行。
這裏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封建集權專製的另一個弊端——皇權不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