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等到這話才道:“今日得到家中傳信……”把王仁佑李家之行說完後,王氏低聲道:“大人的意思,殿下可否代為玉成此事?”
李治聽了露出笑容,不是覺得這個事情很好,而是想起了過去的一些事情。
想到這些便打開了話匣子,“秋萍姨麼?真是個賢淑的女子啊。想當初剛跟師傅學習,經常賴在師傅的家中混吃混喝。”
王氏吃驚道:“殿下貴為皇子,宮中不缺珍饈,如何還用混吃混喝?”
李治想起過去的事情,心情大好,看著平時冷淡的王氏也順眼了很多。拍著腿點點頭道:“愛妃有所不知,這長安城裏誰不知道,李家的後廚天下第一?不對,是師傅的廚藝。”
“李家美食倒是聽過一二傳言,君子遠庖廚,自成先生才名卓著,如何廚藝高超?”
“這話不能這麼說,聖人的意思,讀書要聯係前後文,不能斷章取義。這話的意思,立意在‘仁’,君子不忍殺戮,故而遠之。然則聖人還有食不厭精燴不厭細之說。對於師傅而言,廚藝不過是一種生活態度。”
二人聊起往事,李治興致勃勃,王氏倒也沒有把話繞回來。說了一番之後,意猶未盡的李治主動把話拉回來:“愛妃,嶽父之意,孤知之也。此事不用再提了,真有這個心思,不如愛妃無事多與師傅家的後院走動走動,將來未必沒有機會。”
“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想自成先生竟愛女至深,此事傳出,閨中娘子,無不視先生為知己吧?”王氏忍不住感慨了一聲,歸根結底還是個十幾歲的小娘子。少女情懷,有人能理解,真是仰慕的緊呢。
李治點點頭道:“師傅為人最是開明,從不輕視女子。對了,愛妃如能說動秋萍姨娘,此事倒也未必不能達成。”
王氏聽了暗暗點頭,把這個事情記下,回頭下點水磨功夫就是。
不提二人,王仁佑之後,陸續有人登門說親,都是當今豪門。結果都被李誠以同樣的借口婉拒了,一時間,李誠愛女如命之名,傳遍長安。果然如王氏所言,閨中娘子無不傾慕之。
臨近年關,李誠的事情也多了起來,每日都要去東宮呆半天。好在最近李世民沒有開大朝會,最多就是陪著李治去小朝會坐一坐,聽一聽李世民的安排。
泰山之行,時間定在來年十月。原因還是因為這個時代的醫療衛生水平以及交通落後。
春季多發各種疾病,夏季炎熱也不方便,秋季正好。古人用樸素的經驗來決定行程,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定下時間後,除夕將至,李世民宣布放假過年。
各家最關心的淩煙閣,李世民打算年後再做決斷。李誠不禁感慨蝴蝶翅膀的還是有作用的,本該是十八年的遼東戰役提前了,本該是十七年的淩煙閣,推遲了。
原因嘛,李誠覺得還是李承乾的事情導致的,還有就是財源充足,兵精糧足,勾起了李世民要定遼東,而奠定登泰山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