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芳過後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
北方的春季短,到了穀雨時節,風裏的暖意漸濃。
宮外遊人如織,宮裏的這個時候,最明顯感受到暮春這個節氣的,恐怕隻有陰雨連綿的天氣。
膳房開始忙著給糧庫倉儲和備料間的食材檢查,該通風的通風,該密封的密封,保障食材、醬料等不會受到陰雨潮濕的影響。
玉如麽麽將東西六宮的管事麽麽和掌廚們都叫來,吩咐煮時令飯的事。
這民間有傳說,穀雨之時,陝西白水縣紀念字祖倉頡,是自漢代以來流傳千年的民間傳統,當地人入學拜師、敬惜字、愛喝紅豆稀飯、喜住窯洞也都與此有關,久而久之傳到這邊來,也有些習俗也在京城流傳起來。
其中有道粥食,叫做煮紅豆飯,玉如麽麽是爭取了景瑜的建議,意在湊個時節民俗。
況且這個時候陰雨潮濕,天氣轉而溫熱,宮裏的人又少外出勞作,體內難免聚集濕熱之氣,用紅豆、大米再添加少量炒熱的薏米煮了喝,既取念奠字祖之意,也能為身體祛濕熱之氣。
“都說春雨貴如油,今年卻是雨量充足!”玉如麽麽與先到的閑聊幾句,等了會子大家都到齊了,才將時令飯膳單分發下去,叫都瞧瞧說說,又問道:“煮紅豆粥,水米比例、火候方法你們可都知道?”
“我家鄉煮紅豆飯就是紅豆加上大米一同扔到水裏煮便是,這還需要什麼方法?”梁麽麽不屑的道。
“這個倒不是,首先得紅豆先入鍋煮熟再加入米吧!兩個火候不一樣,煮完米已經爛了,紅豆還夾生。”一位掌廚道,“這不是基本的麼?”
“這個還用說嗎?你們可都是禦廚,就這些料子怎麼入鍋,先後順序什麼的,這也能叫方子?這豈不是不值一提?”梁麽麽懟道。
“還有薏米呢?”玉如麽麽道:“景姑娘給了個比較好的祛濕寒的紅豆水方子,隻需要將薏米炒熟,與紅豆一同下水煮一刻鍾便可,但娘娘們還是喜食粥食,如此一來,就想著應該既要循著主子們的喜好,又能起到同樣功效才好。所以,咱們今日關鍵問題就在於,怎樣做出口味好,又符合藥膳食補療用的紅豆粥。”
眾人都知道薏米先炒熟是因為本是寒涼之性的食材,通過炒製可以令它偏溫熱平衡一些,這個倒是沒有什麼異議。
“是的,得把這三樣的用量、比例調和好才行。”又有禦廚道。
梁麽麽撇撇嘴,肚子裏憋著氣,心裏直罵這些人奴性——為什麼都是人,偏的娘娘們就得這麼金枝玉葉的供奉著,煮個粥這種小事,還得聚集商議,也太小題大做,差不多得了,還真當回事兒了!還有這烏雅·景瑜,簡直就是,哪哪都有她在逞風頭。
“薏米、紅豆、大米,按照這個順序,至於量麼,各一吧。”有人道。
“隻是主子們很少有吃得慣薏米仁的。”一位年紀略大些的麽麽道。
玉如麽麽道:“有沒有可能隻取薏米的味道?”
“可以的,現將薏米煮半刻鍾稍過些,然後取薏米水煮紅豆,而後再加大米。”景瑜道。
聽了這個法子,大家一致認同,也都是有經驗的老廚子,不必多說,之後再將其餘菜品定下,便各自散了去布排。
惠雲是個要好、上進的姑娘,景瑜隻便有什麼議事的場合,都會帶著同去,讓她學點東西,也能接觸接觸麽麽、掌廚們之間的議事。
惠雲作為主事姑姑,跟著去也並不會違背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