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四(1 / 2)

1937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日寇肆虐,烽火連天,民不聊生。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學子於風雨之中辭卻五朝宮闕,長途跋涉至西南邊陲一角寄托教育之精神。宛若一盞明燈高掛西南方延續著中華文明的學脈。於陰晦風雨中傳承弘揚,於動蕩不安、風雪交加裏生生不息。

西南聯大自1937年長沙建校到1946年以清華、北大、南開三校的複原而告終,在曆史的舞台上落下了華麗的帷幕,雖存九載卻被稱為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保存了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

對西南聯大研究了十年之久的約翰·依色雷爾教授曾感慨的說道:“西南聯大是中國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學,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養了最優秀的人才,最值得人們研究。”最有意思,僅存九載,卻光芒萬丈,曆史長河璀璨奪目的明珠。最艱苦,破衣蔽體,糙米果腹,以茅屋為校舍,以破廟為教室。就連大家汪曾祺也曾在他的散文裏寫道:“土牆上開了幾個方洞,方洞上豎了幾根不去皮的樹棍,便是窗戶。挨著土牆排了一列雙人木床,一邊十張,一間宿舍可住四十人,桌椅是沒有的。兩個裝肥皂的大箱子,既是書桌,也是衣櫃……”

如此之惡劣的環境,竟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令人驚歎不已。西南聯大采用學分製、選課製、旁聽製、彈性學製以及淘汰製,這幾種教學管理製度緊密結合在一起,既可以促使學生很好地完成專業學習,又能充分照顧了學生的興趣,多方麵發展,培養全方麵的人才,而不單一局限於一種專業能力。

為何能被稱為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大抵體現在西南聯大在八年之中培養出的大批優秀人才。期間西南聯大在校學生總共不超過8000餘人,畢業人數也僅僅不足一半,卻在這不足一半的人中培養出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78位中科院院士、1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社會科學家和政治家。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了絢爛多姿的篇章,存在的教育精神代代相傳,延綿不息。

時人曾評:“清華智慧如雲,北大寬容如海,南開堅定如山。”此言不虛。時任國立清華大學的校長梅貽琦,奉行“通才教育”的理念。北大則繼承了蔡元培時期的“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的思想。南開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發展最好的私立大學,其校長張伯岑更為注重各領域的創新。將北大的“民主自由”之風,清華的“嚴謹求實”之風和南開的“活潑創新”之風融會貫通,形成了西南聯大的校訓“剛毅堅卓”。也亦是西南聯大的教育精神的體現。

“剛毅堅卓”四字,各含其義,又相互貫通。“剛”來自林則徐勉勵自己的“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意為除去私欲,則無所畏懼,方能一身正氣,剛正不阿。“毅”則采用《論語》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遠”。意為士身負重任,需誌向遠大,意誌堅定。王勃曾在《滕王閣序》中寫下“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表露自己的誌向,亦是“堅”字的由來。雖身陷困境,仍堅持指向,待得一日東風來,摶扶搖而上九萬裏。“卓”字如其意,選自《漢書》一句雲曰:“夫唯大雅,卓爾不群。”其意為品德高尚方能不媚俗流。此四字,言簡意賅,其意深遠。呈現了西南聯大鋼筋鐵骨般麵對強虜和困境不屈服的人格特征以及獨具一格、影響深遠的精神麵貌。正是這種剛柔並濟、包容萬向的精神麵貌下,於西南邊陲一角璀璨發光,照亮了近代教育史的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