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尚文部官軍於蒼溪縣城外駐紮二日後,開始進攻大獲山。蒼溪知縣沈國複本便深恨盤踞在自家域內的這些個流寇,亦派出鄉兵五百助陣。在劍門關不戰自敗的千總吳鳴鳳被王維章責令將功補過,故也與羅營一道聽從節製。
大獲山一山在蒼溪北麵,亭亭獨聳,大江左繞,長溪右橫,占盡地利。山上城子有四門,西南兩門曰“長庚”、“阜財”,東北兩門曰“啟明”、“鎖錀”,各具奇險。羅尚文圍三闕一,主攻長庚門,以吳鳴鳳部攻阜財門,蒼溪縣兵攻啟明門。
此山絕對高度並不高,僅三百餘米。趙當世覘得官軍部署,以前、左兩司為主力,徐琿統製,著重布防西南麵,每隔百米高設下哨卡一座,緊守隘路。後司擇出精壯守備東北,由王來興帶領,郝搖旗臨時調去擔任副手。而右司與馬軍哨則在趙當世的親自指揮下坐鎮城中待命。
趙當世於山頂玄妙觀處,負手而立,緊鎖眉頭注視山下官軍動靜。隻見林蓋之下,旌旗招展、人流湧動,不時從各處傳來列隊調整的鼓聲或是摔鈸聲,官軍朝氣勃勃,大有一舉拿下大獲城的氣勢。
過不多時,三聲炮響貫徹長空,隨即便是數麵戰鼓同時擂響,鼓聲如雷,聲聲震人心扉。舉目四顧,三麵官軍各沿小路,緩緩登山。
羅尚文本部土兵矯捷如兔,首先接戰。這裏是西南路上一道埡口,趙營兵士已於此地布下拒馬、木樁,並占據高岩,發射弓矢、銃彈,阻止官軍繼續向上推進。
埡口之間,道路狹窄,更兼有障礙物多層阻隔,極難通行。土兵們排成兩列,左右各舉藤牌抵擋流彈飛矢,“劈劈啪啪”聲不斷在藤牌上響起,便似下了冰雹一般。
土兵們勉力支撐,同時俯下身子,減小暴露麵。他們利用隨身攜帶的短斧匕首,奮力清除前方阻礙。趙營兵士見狀,裝填兩門劈山炮,重重朝人群轟擊。劈山炮以散彈為主,迸散入土兵之中,其等縱有藤牌護衛,卻也有不少被乘隙而入的鉛彈擊中,慘叫連連。
但他們畢竟剽悍,咬緊牙關,極力堅持,幾乎每前進一步都得付出數人性命的代價。在這等努力下,趙營兵士精心設置的拒馬鹿角在不長的時間裏大部分都被損壞,土兵們尖嘯不斷,側身從縫隙中擠過去。
趙營兵士見勢,順著山坡灑下鐵蒺藜鐵菱角等物。土兵們許多習慣赤足,偶有穿鞋者也都是極薄的草鞋,腳底皮再厚,遇到這些玩意兒也是無計可施,這些銳物上又被抹了毒汁糞水,稍一破皮,便劇痛無匹,渾身抽搐。土兵預防不及,多有中著,各自哀嚎打滾。趙營兵士再接再厲,又推下準備好的巨石。巨石順坡直下,來勢甚沉,土兵多以輕甲為主,根本無法防禦,四散奔逃,怎奈道路狹長,仍有不少人被擠壓衝撞。,原本還算齊整的隊伍頓時七零八落。
再看吳鳴鳳那邊,更是雞飛狗跳。他在第一個隘口前嚐試了數次,都沒能邁進一步,反倒被趙營銃炮打了個七葷八素。每次後退重整旗鼓,道路上巋然不動的拒馬鹿角前都要多出幾具殘碎的屍體。
反而是蒼溪縣兵一舉突到了城下。這也倒非其眾多麼驍勇敢戰,而是趙當世擔心後司戰鬥經曆不足,王來興又缺乏指揮經驗,故而未曾在啟明門以下設立哨卡,隻讓他部憑城據守。試想,棒賊在時,這些大多由鄉勇組成的縣兵都在城下頓步不前,如今又怎會是趙營的對手?縱使後司戰鬥力偏弱,但如不是王來興初次統兵風格偏於保守,換做侯大貴,隻怕都要主動出擊將他們趕下山去了。
三方攻勢都毫無進展,羅尚文坐不住了。他著令昨日從黎雅趕來支援的一部兵馬攜虎蹲炮五座上山,反攻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