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如虎(二)(1 / 3)

對於白蛟龍與劉維明兩人的投順,趙當世十分看重。他以白、劉分為左右營,翼護大獲山。這兩營人馬戰鬥力且不提,人數很多,總計得有五千上下。利用他們對付川中的其他棒賊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羅尚文新近大敗,無力進攻,駐紮在蒼溪與閬中沿線的嘉陵江畔,與兩縣雜兵協作,時刻提防大獲山。照目前這個情況看,隻要趙營不主動挑釁,他們當亦不敢輕舉妄動。

此外,有個不好的消息。近日打探得知,七盤遊擊羅文垣正率領兵馬火速南下,支援羅尚文。早前,他帶人作為客兵,入陝支援戰事,才被趙當世趁虛攻破了七盤關,此時他奉命回軍,放出些風聲,大有蕩平大獲山,擒殺趙當世,為在關上殉職的部下雪恥的意思。

這廂暫時放一邊,那邊袁韜回到通江老巢後,也開始緊鑼密鼓地動員各路兵馬,準備對趙營的作戰。他本人在巴州會合了“爭食王”景可勤與“托天王”常國安兩部作為主力,同時通令南江的“行十萬”呼九思、“順虎過天星”梁時政、“二哨”楊三以及南部的“黑虎混天星”王高、“闖食王”等部,三路發動,齊攻大獲山。

根據白、劉二人提供的情報來看,僅僅袁韜在巴州的主力就有近萬人,再加上南北兩路,總數很可能在二萬人上下,單從數字上看,趙當世這邊無疑落大大了下風。

知己知彼乃軍事要務,麵對數量龐大的對手,趙當世也不敢托大。此一戰為趙營在川中的定鼎之戰,勝負攸關趙營的存亡。他請白蛟龍與劉維明再度上山,並召集侯大貴、徐琿、楊成府、郝搖旗等骨幹商討作戰方略。

眾人七嘴八舌討論了一番,主要產生了兩種應對方法。

第一種,以徐琿、楊成府與劉維明為代表,主張坐山固守。理由有三,其一,敵眾我寡,野戰不易,大獲山地勢險峻,大股兵力難以展開,可化解對方人多的優勢。其二,官軍雖敗,但後援將至,如若下山與袁韜野戰,大獲城必定空虛,彼時對方隻需遣一支軍隊趁虛而入,可坐收漁利。其三,經過此前多次繳獲,大獲城中的糧秣儲備頗為豐厚,支撐數月不成問題。而袁韜興師動眾,遠道而來,以其剽掠性質,未必有足夠的後勤支持,要想久戰,隻能散兵哨糧。但一來蒼溪、閬中一帶在趙當世等來到後,各地縣鎮乃至民堡都開始堅壁清野,在這樣的情況下取糧並非易事。再者,羅尚文、羅文垣的官軍與鄉兵堡民時刻備戰,袁韜不可能不顧他們,輕易分散兵力。所以趙營也不怕他圍困。

這幾人中,尤其以徐琿的態度最為堅決。他經過數次攻堅守城,對於守禦已經非常有自信。信誓旦旦拍著胸脯,直言不論袁韜來多少人,都叫他有來無回。

第二種,以侯大貴、郝搖旗與白蛟龍為代表,主張主動出擊。他們所指的出擊,指的是在袁韜方麵三路還沒有彙集的時候先下手為強,集中精銳分破其軍。其中,白蛟龍與呼九思等人交情頗深,據他所言,呼九思、梁時政等對於袁韜的“倒行逆施”早有不滿,此次雖然應召,但未必真心。隻需修書一封,將其穩住,便暫不足為慮。而南部的王高、闖食王等部戰力低下,發動突襲,必可獲勝。到那時,所麵對的敵手便隻有袁韜本人了。

侯大貴首先請戰,願為前鋒。徐琿認為侯大貴是為了搶功勞,侯大貴反諷徐琿為縮頭烏龜。兩邊一時間唇槍舌戰,爭執不下。

其實,在趙當世的心裏,還是傾向於侯大貴那一方的提案。兵貴神速,在袁韜主力尚未襲來之前,他有絕對的把握首先擊滅鄰近的南部敵人。呼九思等部盤踞南江,路途遙遠,一時半會兒也無法趕到。隻麵對萬人的袁韜主力,趙當世並不虛。

確定與袁韜翻臉,就是為了用這一戰在川中流寇中樹立起威信。以徐琿方的意見,固守自然不會落敗,但靠那樣取勝,實難滿足趙當世原本的意圖。要想徹底扳倒袁韜,隻有主動出擊,將其完全殲滅這一條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