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元月(四)(1 / 3)

廉不信帶著數十騎回來,據他所言,其餘兩百名左右的騎士,都折在了戰場或是道路上。而當初在寧羌州山峽中給予廉不信部沉重一擊的官兵,經趙當世推測,正是那支已覆滅在郝搖旗與惠登相之手的川軍。

作戰失利,且幾乎全軍覆滅,按理,趙當世必須嚴懲廉不信以肅軍紀。但考慮到這個冒進舉動的決策者是自己,趙當世認為,廉不信要負的,僅僅隻是指揮上的責任。況且,廉不信這次冒死回營,還帶來一個重大的軍情,隻這一點,足以使趙當世對他網開一麵。

這個軍情不早不晚,來得正是時機,便是廉不信見到了川北流寇總瓢把子 “行十萬”呼九思,且呼九思表示願意在川北配合趙當世的行動。

兩三個月前,趙當世就想和呼九思搭上線,可當時漢中局勢撲朔迷離,後來又是大雪封路,趙當世的意圖一直沒能實現。而前番派出廉不信前往寧羌州,既有戰略上的目的,也有希望接觸到呼九思的想法。自從袁韜敗後,呼九思乘勢而起,目前與梁時政、楊三等盤踞在川北的南江、巴州以至昭化、廣元等廣大地區,部眾約有三四萬,和在南麵的袁韜、景可勤分庭抗禮,一時難分高下。

當日廉不信在寧羌州大敗,慌不擇路縱騎狂逃,奔行一日一夜,人困馬乏,意欲找個地方權作休息,不料誤打誤撞,闖入了川北棒賊的一處前哨,為數百棒賊圍困。廉不信無力再戰,急中生智,知對方亦為流寇,索性自報了家門。幾個領哨聽說過“趙營”,沒有輕舉妄動,火速請示了距離最近的掌盤子楊三,並根據他的指令,解除了圍困,抄小路,將廉不信等請到了南江樗林關附近的一處分寨,而早得消息的呼九思已在那裏等候。

呼九思對趙當世很有好感,不單因為趙當世的出現大大削弱了袁韜繼而使自己有了東山再起的機會,也在於趙當世無門無派,是平地而起一個異類。要知道,現在流寇中最講門戶之別,呼九思之所以寧願熬在川中受盡袁韜的排擠,主要原因就在於他心裏清楚,離開了四川,他呼九思就更沒有地位和發展可言——川中的棒賊們窩裏再橫,在陝豫等地的巨寇眼中,也隻不過是“匿山穀中盜百姓雞豚燒食之”的雜碎罷了。若能攀上趙當世這個新秀,雖還比不上李自成、張獻忠唬人,卻也未始不是一個強有力的靠山。

廉不信在川北待了很長時間,期間呼九思待之甚厚,並不斷打探官兵的動向,最終於數日前,抓住了時機,送廉不信等出了山口。因著趙營近段時間的動作,漢中一帶官軍全都收縮向了府城,是以廉不信沿路回來,還算太平。

趙當世把白蛟龍叫來,讓他辨識了廉不信出示的呼九思的信物。這信物是原來川中十幾位掌盤子立壇宣誓時統一鑄就的十餘把小鐵刀中之一,白蛟龍自己也有一把,兩下對照,當是正品無疑。又想著當初眾人舉天誓日,承諾一起努力在川中打開局麵,但僅僅兩年時間,就分崩離析,誓言不存,著實令人唏噓。

呼九思兵員素質再差,好歹也有三四萬,就躲在山裏打遊擊,也能給侯良柱造成不小的麻煩。如果能讓他牽製住侯良柱,那麼趙當世就有足夠的精力騰出手,全力應對即將到來的祖大樂。

薛飛仙死後,趙營的馬軍加在一起,勉強隻有一千五百,廉不信隻剩數十騎,在馬軍諸將各擁部曲的情況下,實際已經失去了繼續擔任把總的資格。但也不知因為廉不信平日裏人緣不錯,還是韓袞對他比較看好,最後的結果是,韓袞將原先薛飛仙手下的馬軍,都劃到了他這裏,同時孟敖曹也資助了些人馬給他,所以總的說來,目前馬軍營韓袞、孟敖曹、廉不信三人,各有五百騎上下,實力均等,且沒了薛飛仙這個攪屎棍,馬軍諸將的凝聚力較之前,無疑加強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