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英霍(三)(1 / 3)

作為崇禎元年便舉兵起事的老寇,“老回回”馬守應與“革裏眼”賀一龍縱橫大江南北迄今十餘年,卻在崇禎十四年六月底極其稀鬆平常的一日同時遭擒,如此結局有些人認為罪有應得、有些人則也暗自唏噓。

此等大功,趙當世是不會讓的。

湖廣巡撫宋一鶴即便心有不甘,但事實勝於雄辯,馬、賀最終落網離不開趙當世的慧眼如炬對時局的透徹判斷。如果沒有趙當世,六月間的這場戰鬥很可能隻是一場尋常的勝仗,回、革二營在群山中休養生息後還會再度流竄,楚、淮等地也仍將繼續動蕩下去。

故而他在上奏朝廷的捷報中也不得不在詳細彙報傷亡繳獲的流水賬後寫道——

“而後統論其功,以武臣血戰為首,以一往摧堅如總兵趙當世為首功中第一人。蓋從前回賊狡險悍戾,自視梟雄,孤黨眾強,人莫予敵。自是一戰而心膽摧破,羽翼離披,束手就擒。非獨折從前未挫之凶鋒,抑亦開後此可迎之芒刃。試觀諸賊,以回賊為開端,克期必陸續而定。此功推當世為最,或朝野之公評,非臣獨私所好也。”

黃得功固然貪功愛出風頭,可折服於趙當世血戰不屈的膽勇和遠出常人的戰略眼光,同樣認可趙當世在清剿回、革二賊一係列戰事的總體表現,難得一見沒發什麼牢騷。趙當世沒來前,楚東南打了好幾年毫無進展;趙當世一來,局麵旬月立定。實情如此,無話可說。

回、革二營覆滅,餘黨星散,大江兩側山區密林自然還有些山匪、水賊盤踞,可到底江河日下、難成氣候,有宋一鶴、黃得功、林報國繼續進剿,完全不必擔心。七月初,趙當世在馬口鎮軍港祭奠戰死江中的趙營兵士後,隨即向宋一鶴辭行。宋一鶴送他出武昌府即回,黃得功卻單人匹馬送他出十餘裏直至黃陂縣東南武湖之濱。

蘆葦在風中起伏,水麵上煙斜霧橫,二人牽馬緩行。麵朝碧波蕩漾的湖水上幾隻翠鳥掠過,點起道道漣漪。黃得功慨然道:“趙兄回了楚北,接下來麵對的,恐怕就是不可一世的闖軍了。兄弟沒文化,別的不會說,還是那句話,萬事小心。”

趙當世答應一聲,問道:“黃兄後續有何打算?”

黃得功回道:“還是先把武昌、黃州二府的餘賊剿一剿。到了八九月,興許就得去廬州府了。咳,若非軍令難為,不然真想跟著兄弟去北麵和闖賊過過招!”他隸屬勇衛營,暫時留在楚地幫忙,但眼下頂頭上司盧九德正監軍廬州府的六安州,他身不由己,早晚得歸過去。

趙當世爽朗笑道:“趙某又何嚐不想與黃兄攜手並肩作戰呢?隻是闖賊厲害歸厲害,楚東南及南直隸在回、革之後,還遠未到真正穩定的時候。”

“趙兄在擔心什麼?”

“黃兄可別忘了,巨寇獻賊尚在。其眾機動力極強,來往楚、淮等地迅捷如風。回、革二賊雖沒,餘眾倉皇無主必然會投獻賊,其勢短期必張。另外,淮賊袁老山、袁時中與闖賊勾結,也在日漸壯大,萬不可小覷了。”

“多謝趙兄提醒,有黃某人在,容不得那獻賊放肆。”黃得功咧著嘴笑將起來,“要真把賊寇都打完了,黃某手癢難耐,才難受得緊呐!”

又聊兩句,趙當世乃道:“我把馬守應、牛有勇等賊提回襄陽府,宋軍門那裏可說了些什麼?”大浮山下,自知敗局已定的馬守應沒有負隅頑抗,乖乖繳械投降了。回、革二營主要人員都成了俘虜,本來應該就近都收押武昌府等朝廷批示處置,但趙當世強行把回營的一眾俘虜都隨軍帶走了。

“哪能說什麼話?沒有趙兄,宋軍門一個子兒也撈不著!”黃得功嚷道,宋一鶴反正不在場,他話裏行間也完全不給麵子,“宋軍門標下正缺統戰的軍官,他這兩日都籌劃著從朝廷那裏將賀一龍開脫出來收入麾下,還找我和老林拿主意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