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奮勇,天地色變。
崇禎十七年三月初六,楚豫間持續大半個月的如洗碧空風雲突變,天空仿佛一夜之間卷起波濤,灰暗如蒙厚布。綿延無邊無際那厚厚的烏雲低垂得可怕,似乎人一伸手就能觸碰。暗沉沉的灰黑籠罩山河,掠過四野的大風透著陣陣肅殺,就和暴雨前沉悶逼仄的氣氛一樣,壓得人幾乎透不過氣來。
沒有任何誓師儀式,亦沒有任何檄文,趙營在這一日突然發動了對大順政權的攻勢。
爭霸天下,對趙營而言,時間已經耽誤不起了。陝西守、河南攻,趙營的策略非常明晰。作為直麵河南順軍的趙營主力,侯大貴軍為主、郭如克軍為輔,兩軍聯合行動,並力攻打河南。
河南留守順軍主力都分布在黃河以南各州府,南陽府楊彥昌九千、汝州高一功七千、汝寧府任光榮八千、開封府王文耀六千、歸德府謝應龍五千,此外登封縣禦寨李際遇一萬、義陽三關劉洪起七千、真陽縣嵖岈寨沈萬登五千,共計五萬七千餘兵馬。
考慮到黃河沿岸開封府王文耀與歸德府謝應龍需要防備滯留在對岸懷慶府的明軍援剿總兵許定國、東北方向北直隸與山東等地的明軍援軍以及兼顧守衛陝豫通道潼關衛等處要隘,這兩支順軍軍隊都受到較大牽製,所以至少在前期,趙營麵對的順軍軍隊主要還是楊彥昌、高一功、任光榮三部。這三部各司其職,楊彥昌守南陽府北部、任光榮守汝寧府北部,高一功則以其駐地在河南正中,往來策應。
經過一連十餘日的暗中謀劃,侯大貴把河南的作戰大體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分別攻取趙營已經占有半壁的南陽府與汝寧府,將整個戰場打開;第二階段,打通汝州通道,同時攻取黃河以南沿岸要地;第三階段,分別控扼住潼關與黃河幾處大渡口,斷絕順軍從陝西或山西增援的可能,從而徹底掌握住河南局勢。
根據趙當世早前的布置,汝寧府的攻略任務由駐紮在府南的黃得功軍負責,南陽府則由郭如克軍負責,侯大貴遵循而行。南陽、汝寧二府由於趙營、順軍雙方的明爭暗鬥,開戰前夕維持著勢力犬牙交錯的膠著局麵。總體而言,在南陽府,占據了府城的趙營占優;在汝寧府,占據了府城的順軍占優。從兵力配置上來看也是如此,南陽府僅楊彥昌的九千人,但汝寧府任光榮本部八千人再加劉洪起、沈萬登兩寨,兵力足有兩萬五千餘人,所以趙營在汝寧府遇到的阻力勢必大於南陽府。
侯大貴的安排是,由原本就駐紮南陽府城、厲兵秣馬許久的郭如克引起渾、鎮筸、青桐三營七千人首先攻擊南陽府北部的順軍。若戰況尚可,黃得功軍所部一萬四千人便立刻對汝寧府城開戰,同時一直駐紮在隨州的廣文祿靖和前營三千人也開始攻取隔在湖廣與汝寧府之間的義陽三關劉洪起部。侯大貴軍除了國安營、五牙營兩營五千人留守後方外,其餘無儔營、靖和中營、昌洪前營、一衝營四營九千人後續挺進南陽府與郭如克軍會合。待南陽府大局已定,接著分兵抄到汝寧府順軍背後,與黃得功軍夾擊破敵。
如此安排,南陽府的成敗便舉足輕重。著眼南陽府戰場,侯大貴定下的作戰基調隻有一個字——快。
若不能做到速戰速決,變數太多。
最大的變數就是駐防汝州的順軍高一功部。不算高一功部,趙、順雙方在南陽、汝寧預計投入的兵力大體相當,但高一功若引軍增援楊彥昌,那麼郭如克軍將要麵對的順軍就將達到一萬六千人——這一萬六千人都算是留守河南順軍中的精銳——壓力陡增,勢必需要侯大貴軍及時增援才能維持均勢。
可這樣一來,南陽府的戰局不免陷入停滯,連帶著開封、歸德等府順軍反應過來增援汝寧府,亦對黃得功軍不利。更別提黃得功軍背後還有義陽三關這把尖刀,廣文祿部能否將劉洪起擊敗完全解除黃得功的後顧之憂還是未知數。若是南陽、汝寧僵持太久致使陝西甚至北直隸等地順軍回援,那就更麻煩了。